双元制导向下的中职石雕人才培养—以雕塑课程体系的构建与实践为例

发表时间:2021/8/3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1年四月第10期   作者:郑 成 龙
[导读] 中职专业教育课程主要是以学生实际动手操作为主,是工学结合为主的教育。
        郑 成 龙
        浙江省温州市泰顺县职业教育中心  邮 编:325500

        摘要:中职专业教育课程主要是以学生实际动手操作为主,是工学结合为主的教育。中职雕塑教育旨在培养物象造型、体积塑造能力精的石雕后备人才。雕塑与石雕在校企合作下?中职石雕教学课程中雕塑课程如何有利于学生们的成长与成才。
        关键词:中职学生、石雕专业、中职雕塑
        一、教育背景及其意义
        2020年10月15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标志着美术纳入中考成绩中来。这无疑是一件非常好的消息,以往的学生基本没有美术鉴赏能力,造型表现的能力又普遍偏低,针对这个问题,专业老师要经过一到两年的时间来训练他们的美术功底,这无疑又将培养的周期拉大。中职石雕的开设更多的是培养出一大批具备美学以及石雕技艺的工匠。
        如何让学生更快更方便的了解到本土文化呢?泰顺30秒抖音专门推出了一系列反映泰顺独特本土文化的短视频,如:泰顺廊桥采风短视频、凤垟云海日出日落、徐岙村古民居写生场景等等,泰顺地域文化中不可缺少的组成元素。
        二、构建石雕专业雕塑教学课程体系
        1.激发学生学习雕塑的兴趣,丰富课外知识,开阔眼界
        在雕塑课程中,学生不在是被动的接受知识,而是成为主动探求知识的行动者。这打破了中职学生以往在校学习的懒劲,同时在准备雕塑材料,整理雕塑教室的时候锻炼了学生的行动能力。雕塑课程是手、脑结合的一项课程,更能使学生体魄能够得到极大的锻炼。
        教师分别从三个方面对低、中、高三段学生的专业课程重新梳理并做了有效的部署。建立在有效教学的基础上,针对各个专业出版了相应的校本教材。
        2.开发立足具有学校特色的雕塑校本教材
        首先,中职学生由于本身理论知识较弱,深奥难懂的课程普遍出现大片学生趴桌子现象。中职雕塑课程则是一个以实践动手为主的课程,课前细致周到的准备能够让这堂课变得更加生动。
        在准备阶段,教师要针对中职学生的个性特点,备课理论篇幅少点,图片直观展示多点,教学口述少点,演示练习多点。
        随着雕塑校本教材的开发,教师在备课时轻松了,上课压力小了。学生能够学到的东西也多了,这对于石雕学校的发展好处极大。以下是雕塑泥塑课程的校本教程的几大步骤:     
        训练步骤:1、备料选材
                  2、经营位置
                  3、归纳大形
                  4、深入塑造
                  5、肌理表现
                  6、调整底座
        a.备料选材:
        泥巴、雕塑刀、木板、临摹教具等这些是雕塑课程的必备东西。准备的过程既是了解材料的过程。单从泥巴水分干湿程度来讲,泥塑在制作的过程中水分的挥发让雕琢更加精细化,从大写意向小写意再到写实的一个转变,本身就是每个学生必须经历的一步。
        雕塑刀的运用在初期阶段便显得不是那么重要,大部分学生还是靠手指与泥巴的接触,塑造出一些比较抽象的泥完具,这与工美石雕的精雕细刻还是有很大的背离之处。
        b.经营位置:
        “经营位置”在这里不止是说雕塑的比例大小、厚薄程度、材料等考虑到位。而安排构图则是雕塑作品根据大小、人物情节等因素来精心安排画面构图。位置的构图须费思安排,把构图和运思、构思看作一体,这是深刻的见解。
        掌握正确的观察法和塑造法,教师必须让学生认识到该步骤的重要性。以下是一些正确的观察法:整体、比较、形体、结构、虚实观察。这5种观察方法对于泥塑造型来说非常重要,但如何去运行呢?可分为三步观察。
        一: 长方形概括法
        二:两点连线法
        三:横竖对比法
        学生对形的认识能力、观察能力、审美能力和塑造能力的提升能让他们独立而有效的完成各自的作品。因此,在教学的安排上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简到难,循序渐进。
        c.归纳大形:
        运用素描的观察方式,在线与形、光与影、比例与结构、体块与面积上多下功夫。这个阶段是理性与感性的结合,是眼脑手三位一体的有效磨合。归纳下的作品更加通俗易懂。有序的阶段训练,才能打下扎实的功底。归纳大形既是磨化物体细节的过程,这也是美术老师经常老生常谈:“整体点不要看细节。”
        针对这个过程,我做了以下的布置:
        一、多看、多学、多引用
        二、勤加练习,思考琢磨
        三、反复练习,举一反三
        四、自主学习,学会创造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常常会出现因观察不细致、手上技法没有掌握而陷入困境。教师要及时观察学生的作品,了解他们所处的现阶段所要克服的问题。及时作出新的调整,让学生学有所成是我们中职教师的职责所在。
        d.肌理表现 :
        学生在最初学习阶段反而最不应该考虑肌理的表现,往往雕塑肌理的表现也是在作品完成最后阶段需要着重去刻画和表现的。因为在雕塑肌理表现过程中常常运用一些不同质地、纹理的工具材料,使作品产生特殊的美感效果。正如雕塑大师罗丹所说的:“生活中并不缺乏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任何雕塑肌理语言都不是单一化的。其肌理效果也与现实中的人物有了很大的区别。而这正是写意雕塑和写生雕塑相结合的成功案例之一。
        e.调整底座:
        雕塑底座的作用非常大,底座的高低、大小、材质、以及颜色都影响着整个雕塑的气势和氛围,同时底座还起到一定的稳固和安全性,所以雕塑底座的好坏决定着这件雕塑的审美、文化。同时为了更好的融入环境中去,设计者往往会非常重视雕塑底座的设计。
        3、打造“产教融合 、校企合作”的特色型专业雕塑课程
        其他专业课程如何与石雕专业相结合,平面到立体的整合处理,让石雕更具有艺术性,让石雕平面剪影更加独特化。中职雕塑课程开设是建立在该基础之上的拓展性课程,雕塑课程的开设结合中职学生活泼好动爱玩的天趣思维,让学生在玩中就能够激发想象并通过动手的方式表现出来。
        通过校外企业来加强在校学生的专业素养能力,打造校企合作石雕专业特色教学模式。如下图
        
        通过上图的简略了解,我们学校未来的学生出路还是非常丰富的。首先,在学校接受教师的培养,不止是在做人方面还是石雕技艺上都能够极大程度的跟上石雕创意园对石雕人才的需求,同时通过与企业家合作让学生的接触面更宽广,不至于受制于学校的单方面雕塑造型基础教育培养。最后,工匠的锻炼过程更多的是为了未来石雕人才的培养塑形。
        三、石雕专业资源的整合让地方文化经济更具有独特性
        雕塑因使用的材料不同,采用的成型手法也不同。石雕因石材的原因,需要用到雕与刻来造型,是一个“减法”的过程。它主要是由外向内,从一个包含着想象中的形体初坯,一步一步慢慢通过减除废料,经过精雕细刻而成型,最后经过打磨上蜡成为人们喜欢的架上雕塑。而在这个过程中如果出现一些裂痕或者硬钉也预示着这个石材的报废。因此,如何最大化的利用好这个石材,石雕艺校专门就石雕课程之外,另开设了素描、色彩、白描、雕塑、书法、篆刻等.
        1.了解泰顺石雕文化,营造石雕文化教育氛围,
        一方面,学生的学习途径发生巨大变化,书籍、报刊、电视等途径已逐渐被网络所取代,各类网络信息冲击着学生的视野。另一方面,国家呼吁学生的审美方向回归传统,强调立足于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信和继承传统的文化符号元素。回归生活,不拘泥于传统课堂形式的乡土美术实践,不失为一种改变学生学习途径的有效探索。
        中职学校这几年坚持“引进来,走出去”的教育方针。师生要走出课堂,到石产业园学习泰顺石精品文化方面的知识,以提高认识,在此基础上结合自己的理解、消化,逐渐完善美术+石雕课程教学模式。
        2.了解地方石雕发展史
        参观泗溪镇石文化馆;还可以走进镇上的石雕工作坊,感受能工巧匠们的精思妙想,亲身体验民间传统工艺的博大精深。将实践活动与课堂相结合,不仅丰富了学习内容,创新了教学方式,而且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普遍向好的方向发展。
        3.石雕大师进校园
        通过省市县政府的大力支持,石产业的发展近几年形成了规模宏大的石雕专业群体,这些优秀的民间艺术家,如国家级石雕工艺美术大师潘成松、国家级石雕工艺美术大师陈小甫等。学校通过邀请这些民间工艺美术大师走进校园、走进课堂,开设同种专业不同类别的讲座,邀请他们举办展览、现场演示等各种活动,与学生面对面交流,加强了石雕学子的石文化水平,通过工作室的形式给与学生专业上一对一的辅导,促进了石文化产业的发展。同时也为泰顺培育了大批的石雕后备力量。
        结语
        中职石雕的未来在上下一心的奋斗中,将蒸蒸日上。石雕学子的未来也犹如早晨八九点的太阳。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传统技艺的传承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通过不断的革新造福社会各个行业。
         参考文献:
        [1]  尹少淳.谈美术教育[M].人民美术出版社,2016-6
        [2] 杨燕妮.构建以实践为导向的中职教育课程模式———浅谈钢琴课程教学的实施[J].高等教育 ,2016.04
        [3]王寿斌,谭绍华,王化中.大匠之门(工匠精神中职学生学习指导)[M] .北京:九州出版社,2016.10
        [5]任瑞婧.《浅谈谢赫“六法”在绘画创作中的体现》[J]美术教育研究,2017.08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