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娜
重庆永川职业教育中心 重庆 402160
摘要:本文结合中职语文文言文教学现状和中职语文文言文教学目标,提出改善中职文言文教学的几点策略,以期能带领学生走进文言的“道场”,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进而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高尚品格。
关键词:中职;文言文;教学
《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中明确指出,语文教育在学生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培养中占有重要地位,努力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对于学生以后的就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因此,语文教学不仅只有传授给学生语文知识,更重要是要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引导学生形成自己的朗朗人格。众所周知,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是中华文化的精髓,是凝聚民族精神的思想内核。一代文学大家巴金曾说:“我们有一个丰富的文学宝库,那就是多少代作家留下的杰作,它们教育我们,鼓励我们,要我们变得更好,更纯洁,更善良。”因此,中职生很有必要把文言文学好,只有这样才能找到一把钥匙来打开传统文化的宝库,才能与古人对话,提升自己的文学素养和道德情操,从而更好地投入到学习、工作中去。
一、中职文言文教学现状
中职生语文基础薄弱,没有很好的学习方法,重技术轻文化的思想严重,忽略了对自身文化修养的提高,从而导致他们对语文不感兴趣,对文言文更是陌生。中职语文教师由于外出学习的几率很小,大多采用的还是以前的教学模式,“一言堂”的现象严重,只注重字词句的基本讲解,而忽略了阅读美感和丰富的精神内涵。在教改的大潮流下,有的语文老师为了不让自己落后,采用合作化教学模式进行教学,但由于没有很好地设置问题,没有考虑到中职生的学情,分组教学时,学生们借机聊天,课堂成了成绩好的几位同学的天地。语文课堂失去了自己的教育价值。中职语文教学课堂值得我们反思,需要我们共同探讨新的方法以改善中职语文文言文教学现状。
二、中职文言文教学的目标
在探寻中职语文教学方法的过程中,我们应始终牢记中职文言文教学中的教学目标,即引导学生掌握文言文学习的基本方法,使其初步具备阅读、欣赏浅显文言作品的能力,能体会其中蕴含的做人道理,民族精神,增强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在教学目标的指引下,我们才能找到适合中职生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冲破文言文学习的瓶颈。
三、改善中职文言文教学的几点策略
(一)激趣,从小笑话开始
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说过:“兴趣是创造一条欢乐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要想让学生喜欢一门课程,首先就要激发他们内在的驱动力,只有让他们感觉有趣、有味,才能消除他们对事物的陌生感、距离感。每一次接收新的班级,当讲到文言文时,我都会给他们出示一些有趣的文言小笑话。如《笑林广记》《笑赞》中的笑话,因其中故事简短,作者属明清时期,距离我们较近,文言浅显,学生易读懂。借助浅近的文言小笑话,帮助学生积累常用的文言实词和虚词,同时还可消除学生对文言文学习的恐惧心理,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生产生了学习文言文的兴趣。除此之外,我结合中学生的心理特点,知道他们心里对爱情的向往和憧憬,给他们推荐了清朝布衣文人沈复的《浮生六记》。此作品属自传体,采用日记的形式记载下自己缠绵哀婉的爱情故事,篇幅较短,文言较浅显,学生可自行阅读,从中学到不少的文言知识,也可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二)语感,在诵读中发展
朗读是言志传神,负载思想的一种语言表达艺术,是文学作品转化为有声语言的再创作,是在语言实践的积淀中提高语文素养的过程,是语文教法之根本,也是语文学法之根本。古人一般用“吟唱”的方式来诵读,因此,文言文教学中朗读显得更加重要。
1、营造诵读氛围,让学生有读的激情。首先,教师的诵读示范是学生诵读兴趣的契机。
教师一味地要求学生要读准字音、读好节奏、读出感情,而自己在朗读方面却未能做到,这不能给学生带来朗读的兴趣,起不到榜样的作用。因此,语文教师应在教学中做到诵读的示范,为学生营造出良好的朗读氛围。其次,我们应极力推崇诵读教学模式,鼓励学生多读文章,及时表扬他们,肯定他们的闪光点,让他们在读中获得快乐,获得成就感。
2、带领学生进入特定的语境中,令学生参与教学。在文言文教学中,我们对学生的朗读一定要给出具体的要求,让他们带着目的去读,这样才能深入文中,品味到作品的内涵。如《季氏将伐颛臾》,学生朗读这篇文章的时候往往忽略了人物的内心世界,以平缓的语气来读,没有读出人物感情的变化,对作品的内涵把握就不够。老师适时点拨一下学生,让学生注意人物的内心变化,读出角色的内心世界,然后让学生分组讨论孔子、冉有对话的内容以及他们说话时的语气。在老师的引领下,学生逐渐体会到了两个人物的内心世界,基本能把握他们说话时的语气。冉有、季路刚来拜见老师时说的话,“季氏将有事于颛臾”,读的时候应读得有点小心,因为弟子害怕老师责备他们。孔子回答的话,“求,无乃而是过与?”应读出责备、发怒之意。随着冉有的狡辩,孔子说话的语气应越来越强烈,读的时候就应读出怒气,读出发表自己治国理想的慷慨激昂之意。只有这样反复揣摩人物内心,进入特定的语境,反复诵读,层层递进,才能领会到句子的意义,从而把握整篇文章的主旨。
(三)知人论世,与真性情相遇
学习古代的诗歌、散文,知人论世是一个重要的手段。但我们传统的阅读资料,了解写作背景的方式太过枯燥,学生毫无兴趣可言。但如果我们采用“传奇故事”来引导学生关注古代文人的策略,学生兴趣可能大增。如在上李清照的《一剪梅》之前,我就安排学生分组去搜集有关李清照的资料,然后用自己的笔触去书写一代词宗的传奇故事,学生有可能选择其中自己最感兴趣的一方面来写,但通过这种方式,他们深入地与古代文人进行了交流,再回到课堂上来学习文人的诗篇,学生就会感到特别亲切,也愿意去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让学生与古代文人来一次穿越,让他们变成熟悉的朋友,那么,我们的课堂或许会少很多的沉闷。
(四)文和言,相得益彰
在我们平时的文言文教学中,我们有可能只重视“言”的教学,即注重对重要字词和语法的讲解,而忽视了对“语,即对语境、文意的教学。”优秀的文言文,一定是经典之作,里面有高度凝练的文字,同时也饱含作者丰富的情感,我们在教学时应注意“文”和“言”的统一。刚开始学习一篇文言文时,我们要通过各种工具书引领学生掌握其中重要的字词含义及语法的用法,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水平,提升其语文素养。在梳理完一篇文章之后,我们就引领学生从段落、篇章和文意的角度去琢磨文言文词语的语境义,从而把握整篇文章的主旨,掌握基本的文化常识,开拓知识领域。在具体教学中,我们可以引导学生以“言”悟“文”,而后据“文”释“言”,最终使二者相互融合。
(五)关注现代汉语,寻找文言的踪迹
现代汉语和古汉语是传承、沿袭的关系,在现代汉语中我们可以找到古汉语的影子。我们在文言文教学中不能把古汉语与现代汉语割裂开来教学,要在文言文中找寻至今人们都还沿用的语言踪迹,让学生深刻感受到学习文言文是有实际作用的,文言文对现代汉语有着不可磨灭的作用。如《季氏将伐颛臾》中有一个宾语前置句,“无乃尔是过与?”其中“是”是宾语前置的标志,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如果我们能找到现代汉语中类似结构的句子,如“唯利是图”,其中“是”的作用和文中的“是”的作用相同,学生理解起来就比较容易了。在讲到《季氏将伐颛臾》中的“分崩离析”这一成语时,可引导学生联想现代汉语中类似并列结构的成语,如“翻云覆雨”“嬉笑怒骂”,以加强学生的理解。
现代汉语中经常用到的成语都来自古汉语,我们要引导学生去关注成语典故,提升自己的人文素养。如,提到“游刃有余”,我们就会想到《庖丁解牛》中庄子所倡导的养生之道;说到“项庄舞剑意在沛公”,就会想到鸿门宴这一历史故事,感慨历史的发展具有偶然性。可见,把古汉语和现代汉语结合起来教学,学生会消除对文言文的陌生感,同时,还可丰富自己的文学常识和情感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