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幼儿园班级阅读活动中对教师角色定位的理解

发表时间:2021/8/3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1年四月第10期   作者:冯鸿 吴琴琴
[导读] 阅读是幼儿不可缺少的活动之一
        冯鸿  吴琴琴
        湖南省岳阳市三幼儿园   岳阳  414000
        摘要:阅读是幼儿不可缺少的活动之一,它可以促进幼儿情感与能力的发展。那么,在幼儿的阅读活动中,教师承担的是什么角色呢?《纲要》中的一句话很好的给出了回答,“教师是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那么,在幼儿的阅读活动中,教师又该如何践行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助力幼儿阅读能力的提升呢?
关键词 阅读 教师 角色定位
        早期阅读,顾名思义,就是指学前期儿童的阅读,幼儿通过阅读大量的图文并茂的绘本等读物,来实现与图画、文字的互动,进而达到认识多彩世界、发展能力的目的。成人阅读的材料主要是文字,而对于幼儿来说,除文字外,图画、成人的语言更是他们的阅读材料,是他们文字阅读的基础。成人阅读主要依靠视觉,而对于幼儿来说,他们触摸书籍、听成人讲故事、自己复述故事、发表自己对故事的意见都属于阅读的范畴。可以说,所有有助于幼儿学习阅读的活动行为,我们都可以称之为阅读。[1]
        阅读是幼儿不可缺少的活动之一,它可以促进幼儿情感与能力的发展,《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也明确提出:“引导幼儿接触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使之感受语言的丰富和优美,并通过多种活动帮助幼儿加深对作品的体验和理解;利用图书、绘画和其他多种方式,引发幼儿对书籍、阅读和书写的兴趣,培养前阅读和前书写技能。[2]
        那么,在幼儿的阅读活动中,教师承担的是什么角色呢?《纲要》中的一句话很好的给出了回答,“教师是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在幼儿的阅读活动中同样如此,结合我园小中大不同年龄段班级阅读活动的开展,我来谈谈幼儿园班级阅读活动中对教师角色定位的理解。
        一、创设舒适的阅读环境,提供丰富的阅读材料,做幼儿阅读的支持者。
        1.阅读环境的营造:自主参与,让幼儿成为阅读区域的主人。
班级阅读活动适宜在一日生活当中的某些环节、课堂活动、区域活动当中展开。其中区域活动是必不可少的,即每个班级都会设置的阅读区(图书角)。
        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说过:“儿童认知发展是在与周围环境的相互作用中积极主动建构的。”阅读区需要教师选择班级内光线充足、较安静的地方作为活动场地。除了必须要有的区牌、规则、区卡的设置,教师还需要增设其他硬件,如书柜、软垫、小桌子、椅子、抱枕等,也可张贴或投放与书籍角色关联的图片,玩偶,增加阅读区的吸引力。除了空间上的舒适,更为重要的是需要让幼儿也参与到阅读区的环境创设中来,成为环境的主人。比如让幼儿分组设计区域牌、区域卡及区域提醒标志等,让孩子们对阅读区产生亲切感。同时鼓励幼儿在阅读区中投放或借阅自己喜欢的阅读材料,形成自主介绍所带阅读材料,自主记录所借阅读材料的好习惯,满足幼儿与同伴分享阅读及自主阅读的欲望。通过自主管理区域,做区域的主人,可以更好的激发幼儿阅读兴趣,乐于并积极进行阅读活动。
        2.阅读材料的选择:题材丰富,适宜年龄发展的。
        阅读范畴包括儿歌、诗歌、寓言、童话、生活故事、儿童戏剧等等,而各个类别当中还有分支,大大扩充了阅读材料的选择性。而绘本一直以来是幼儿阅读的主要读物,其特有的用图画来讲故事的方式足以吸引各年龄段的幼儿。另外,我也注意到有时我班幼儿自带阅读材料来园时,多半是国外的儿童文学绘本作品,说明家长和主流媒体推荐阅读时仍以国外精品绘本为主。不可否认,中国在儿童绘本这一领域还需要进步,但也不可忽略中国传统经典故事,如《神笔马良》、《雪孩子》、《齐天大圣孙悟空》等。又有部分中国现代优秀绘本先后涌出逐渐填补了此领域的空白,如《安的种子》、《团员》、《小石狮》等。但绘本仅仅是儿童文学的一类,幼儿阅读材料的选择在以绘本为主要内容的同时,也需不断尝试其他读物的可能性。因此,在班级阅读区的材料投放上,在以幼儿需求为主的同时我们也会选择一些其他题材读物,让幼儿多接触不同的儿童文学类型,多接触一些中国制造,探索更多的可能性。
        除了题材丰富外,最重要的是要适合幼儿年龄发展特点。也就是教师应根据本班幼儿的实际水平及年龄特点,选择合适的阅读材料。如我班小班年龄段,对多字的书籍,即便它是故事性的,有图画的也不会有孩子去看。在这个阶段,幼儿的知识经验极少,要选择贴近幼儿生活的故事内容。纸质可以是硬纸、布书、翻翻书、触摸书等,既有趣翻阅时又不易损坏。小班幼儿对图画的兴趣要大于文字,因此要选择图画清晰,少字,句式短小重复的绘本。如佐佐木洋子的《小熊宝宝系列》,徐志江《谁咬了我的饼干》等。进入中班后,幼儿较小班各项能力都有所发展,孩子明显对小班常读的书籍已经失去了兴趣,因其故事性不强、情节单一、内容简单。中班时期,他们处于语言能力飞速发展的时候,更喜欢故事性强,情节清晰,能带来更多情感体验的书籍,如《猜猜我有多爱你》、《大闹龙宫》等。除了故事性的绘本外,男孩也会对社会科普类书籍感兴趣,如介绍动植物、地标建筑等。女孩则更喜欢近年大热的动画ip,如芭比娃娃、冰雪奇缘为主角的故事和智力类互动游戏书籍。随着年龄增长,大班年龄段的幼儿抽象逻辑思维萌芽,开始对周围现象背后的秘密产生好奇,求知欲旺盛,选择阅读材料越来越多元。所以教师应当给予幼儿更多更丰富的阅读材料,比如科普类的宇宙星空、恐龙等,以及具有故事性的儿歌童谣,还有情节更为复杂、语言更为细致书面的故事童话或绘本等。儿童类的杂志也是不错的选择,如我班有部分幼儿就订阅了东方娃娃杂志,小中班时期孩子对一个故事一本书的兴趣大于字数较多、内容丰富的杂志,但进入大班孩子们已经会主动阅读儿童杂志,并且能够提出思考和问题,与同伴相互交流。[3]
        二、 转变身份角色,挖掘有效的师幼共读方式,做幼儿阅读的合作者。
        在当今的学前教育中,教师不再只是知识的传递者,在任何课程及活动中师生关系应是平等互助的,同时强调以幼儿为主体,活动的开展以有助于幼儿自主探索,积累经验为主。因此,当幼儿进行阅读时,教师需要转变身份角色,不能单以一支笔、一张纸、一张嘴,在一旁进行观察指导。也应走进去坐下来,与幼儿一起共读,零距离接触幼儿,真正了解幼儿的需求与兴趣,做幼儿阅读的合作者。
        1、教师从讲述者转变为倾听者,创造幼儿阅读与表达的机会。
        阅读活动中,讲述与提问者往往是教师,倾听者为幼儿,但两者间也需要适时换位。教师应多给幼儿提供倾听与交谈的机会,比如在阅读区域中,发挥子领域讲述区的作用,化被动为主动,鼓励幼儿承担阅读与讲述的任务,教师则作为听众。其形式也应富含情境与童趣,激发幼儿主动阅读、主动讲述的兴趣。如可借助广播站的形式,准备话筒、屏幕,创设幼儿能代入的情境。也可通过亲子自制图书活动,让幼儿自己做、自己讲,更有成就感。
        2、在阅读形式上动脑筋,将幼儿变为故事阅读的参与者。
        随着时代的发展,幼儿图书的材质与用途越发多样。如装订精美的硬壳书、不易损坏的布书、可在书页内部进行简单操作、互动的书。这些类型的书比起简装书籍更受幼儿欢迎,但由于其价格较高、并且不是每一本书都适合如此设计,目前幼儿园、家庭阅读图书仍以前者为主。那么,是不是可以借鉴后者的形式与设计呢?将幼儿在阅读活动中接触到的故事,以指偶+桌面小舞台的组合,将平面阅读变为立体阅读,幼儿可与同伴、教师边说边演,真正参与到故事当中。
        3、常规共读方式不应被摈弃,但要注重幼儿的主体性。
        阅读的发生并不局限于一日生活中的某一个环节,因此常规的师生共读也有可取之处,但教师在此过程中应注意发挥幼儿的主体作用。比如集体阅读中,应尽可能多的让幼儿选择想读的故事。面对幼儿提出的多样选择时,可以把其作为奖励的方式,先后排序。又或者鼓励幼儿自己开展图书投票,进行排行与统计,根据结果选择共读的图书。值得注意的是,由于集体阅读的人数较多,在共读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密切关注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察觉他们的需求及时给予反应,并且最为重要的是尊重幼儿的个体差异,努力使每个参与共读的幼儿获得愉快的阅读体验。
        在幼儿自由阅读时,教师可有意识选择自主阅读能力较弱的幼儿,一对一故事讲述,实现个别化指导。同时,教师也可以用同伴的身份,以自由交谈、讨论的方式就书本内容产生自然的交流,让幼儿能够通过语言、肢体、表情表达。
        三、探索多元的阅读模式,搭建家园共育平台,做幼儿阅读的引导者。
        在班级的阅读活动的开展中,教师不仅需要承担支持者、合作者、更需要成为一名引导者。其引导的对象并不仅仅是幼儿,也包括家长。而教师能够进行有效引导的前提是自己储备有一定的阅读知识与方法。
        1.丰富自我,掌握一定的早期阅读知识经验。
        1)读懂阅读材料,认识阅读材料蕴含的价值。
        在活动备课时,教师们一定会有很重要的步骤:读教材。目的是为了更加让教师熟悉材料,更有效提炼其中蕴含的教育价值。在阅读活动当中,这一步同样不可缺少。教师拿到一本书时,首先就是要熟悉这本书的前前后后,发现书中潜藏的信息,分析出故事的精彩之处,用有效的方法引导幼儿在不同的阅读方式中获得兴趣与情感的体验。也就是说教师需要对班级已有的阅读材料事先阅览、通读,才能在幼儿开始阅读的过程中对其需求及时作出反应。
        2)了解一定的书籍专业知识,掌握阅读的方法。
        在和小朋友分享阅读时,孩子们的观察很仔细以至于我常常听到一些与故事无关的问题:“老师,书前面怎么会有红色的纸?(环衬)/为什么会有一张小纸挂在封面上(腰封)?”这些问题并不会影响故事的欣赏,但它却与书籍本身息息相关,它是一本书的结构,下面就以绘本作为范例说明。


        在了解书籍的相关知识后,教师自身还需要掌握阅读的方法:粗看、细看、反复地看。第一遍的粗略浏览,是快速了解书籍的信息、内容、作者。然后再细细地阅读,看图画,看文字,寻找书籍里藏着的细节,发现上下页间的关联,理解消化故事情节。最后,是反复地看。我们常说一本好书是需要反复阅读的,但重复阅读不是机械地翻页,教师需要在反复阅读地过程中体会故事的脉脉温情,它可能是温暖的、欢快的、悲伤的……这样的方式不仅适用于教师,也同样适用于幼儿。在与幼儿的共读中,也提倡重复阅读,让幼儿在重复阅读的过程中学习阅读。
        3)自身建立良好的阅读习惯,做一名热爱的阅读的教师。
习近平主席曾提出对当代好老师的要求:“在信息时代做好老师,自己所知道的必须大大超过要教给学生的范围,不仅要有胜任教学的专业知识,还要有广博的通用知识和宽阔的胸怀视野。好老师还应该是智慧型的老师,具备学习、处世、生活、育人的智慧,既授人以鱼,又授人以渔,能够在各个方面给学生以帮助和指导。”[6]智慧从何而来?从生活中来,从处事中来,从工作中来,最重要也是最简单的,从书本中来。教师如果要提升自己,让自己能够成为一名合格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就必须建立自己的阅读习惯,坚持阅读,从阅读中获得知识与力量,才能既授人以鱼,又授人以渔。
        2.尝试使用不同的手段,激发幼儿对阅读的兴趣,喜爱阅读。
        1)自主阅读
        教师应鼓励并支持幼儿在班级阅读区自主阅读,让幼儿在自行选择,自由阅读的过程中建立与书籍的情感。
        2)戏剧表演
        阅读可以是视觉的,听觉的,触觉的;可以是静态的,也可以是动态的。戏剧表演就是其中一种,它结合音乐、台词、角色扮演将故事再次呈现,让幼儿在表演中获得快乐。表演的方式也可以分为很多种,如在阅读过程中可适合运用的旁述默剧,即截取小节故事片段,幼儿根据旁白即时作出表演。以及对角色的单独表演,比如教师可提出要求,让幼儿表演小红帽可爱的三个动作等等,以这种碎片化的表演激发幼儿对继续阅读故事的兴趣。在逐渐熟悉故事情节的基础,再将片段整合,形成完整的戏剧表演。
        3)游戏化的阅读
在成人世界里,阅读是件挺严肃的事。它需要不发一言,别太呱噪,否则就成了打扰。但在小孩的世界里,阅读得先变得有趣,才能让他们喜欢。比如选择本身带有趣味性的题材,如绘本《是谁嗯嗯在我头上》。或者结合手工、绘画等方式让幼儿在游戏中完成阅读。
        4)班级特色阅读活动
        除了积极鼓励幼儿自主阅读外,教师也可以根据本班幼儿现有水平,在班级内举办具有适宜的特色阅读活动,更加激发幼儿参与阅读的积极性。比如在小班时期,我们曾举办书签制作,让幼儿可以在班级在家庭进行阅读书籍时使用。进入中班时期,考虑到幼儿的语言和表达能力有所提高,我们举办了讲故事大赛,让幼儿在集体前分享自己喜欢的故事。在大班第一学期,我们则号召班级幼儿和家长一起自制图书,以“美丽岳阳”为主题,让幼儿将自己的所见所闻用文字、照片、绘画等形式记录下来,形成书籍。总之,班级特色阅读活动的举办,可以带给幼儿另一种阅读上的新鲜感,让幼儿再次爱上阅读。
        3.家园合作,倡导亲子共读。
        1)多渠道宣传阅读的重要性,鼓励家长热爱阅读。
        教师可通过班级Q群、微信群、微笑平台、家长会、家访、每日沟通、主题墙环境等渠道向家长宣传阅读的重要性,让家长了解阅读,走进阅读。
        2)提倡前半小时的亲子阅读时间。
        鼓励与孩子每日展开至少半小时的亲子阅读,并拍照发朋友圈形成记录。用30天养成一个习惯,让自己和孩子在亲子阅读中增加亲子交流的机会,增进彼此的感情。
        3)教师要多方位给予家长支持、鼓励,帮助家长解决在亲子阅读中遇到的困难和疑惑。
        在我班班级亲子阅读的过程中,大部分家长都能做到亲子共读。即便如此,在亲子共读的过程中,仍然存在不少问题。第一是选材,可能是因为进入了大班,比起以前,家长在这学期的亲子共读选择的书籍多半是识字、数学、语文等此类带有明显小学化的内容。即使大班的识字能力相较小中班有所提高,家长在选择孩子阅读的书籍时,也应以孩子需求为主,选择趣味性强、情节丰富的故事类或科普类书籍,避免让孩子因过早小学化打击对阅读的兴趣。第二是家长自身参与阅读的积极性不高,除了亲子阅读的时间,大部分家长消磨时间的方式依然是手机。现在家长的想法,我是陪孩子读书的。教师需要做的是,让家长扭转想法,我不仅是陪着孩子读,我还得自己读。让家长以身作则,把看电视、玩手机的时间换成阅读,让孩子在家长的潜移默化下以书本代替电子游戏,成为家庭生活里休闲娱乐的一部分。
        结语:《指南》中强调应注重幼儿的学习品质,其在活动过程中表现出的积极态度和良好行为倾向是终身学习与发展所必需的宝贵品质。那么,建立幼儿对阅读的兴趣与良好习惯是必不可少的一环,教师的作用不言而喻。作为幼儿学习的支持者、合作者 、引导者,教师在科学引领幼儿进行阅读探索的同时,也应注重自身阅读素养的提高。教师好比一条大河,幼儿像一条条小溪。怎样使大河和小溪水流交汇,潺潺不断?唯有读书。在阅读活动的开展中,师生、家园应持续探索一条适宜的“善读之道”。
参考文献
[1]百度百科.早期阅读[DB/OL].https://baike.baidu.com/item/早期阅读/1785676.
[2]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3]高建平.幼儿园班级阅读材料的选择和使用指导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0
[4]彭懿.图画书应该这样读[M].接力出版社,2012:12
[5]王晶晶.书的结构
[DB/OL].https://wenku.baidu.com/view/e993903da4e9856a561252d380eb6294dd882296.html?from=search
[6]人民网.习近平:做党和人民满意的好老师
[EB/OL]. http://cpc.people.com.cn/n/2014/0910/c64094-25629946.html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