缪燕花
广东省梅州市五华县示范幼儿园 514445
摘要:随着教育的发展,在幼儿园教育中,传统文化教育受到了一定的重视。五华”下坝迎灯”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之一,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基于此,本文将对五华”下坝迎灯”文化进行阐述,就其融入幼儿园教育进行探索和研究。
关键词:五华“下坝迎灯”文化;幼儿园教育;融入途径
一、五华“下坝迎灯”相关概述
(一)五华“下坝迎灯”活动
五华下坝迎灯闹元宵,流传于明朝成化年间。相传500多年前,下坝自然灾害严重,粮食年年欠收,人们生活困苦,村民不断外迁,人口日愈减少。为改变这一境况,周姓七世祖周瑄公(1440-1507),亲率年轻力壮的男丁和妇女挖泥筑坡,凿山引水,把油田万华洋漫畲河水,经油田、增坑等地引到下坝,全长30多华里,灌溉油田、太和、下坝等地水田3000多亩。由于工程耗资巨大,周瑄公传授村民用绿竹制作彩灯、花灯出售筹集资金,历时3年,明弘治元年(1488)元宵节当天完成引水工程。这条水圳是当时长乐县(今五华县)最早、最大的水利工程。为庆祝“周瑄圳”竣工,下坝村民组织迎灯闹元宵活动,一是庆祝“周瑄圳”竣工,牢记周瑄公功德;二是因为造“圳”卖“灯”,要把“灯”迎回来(客家话“灯”谐音“丁”),祈求下坝人丁兴旺。
“下坝迎灯”活动经过570多年的传承和发展,已成为客家文化的杰出代表,有着重要的人文、社会和艺术价值。此活动把“家”的观念深深扎根于每个人的心中,旨在教育子孙后代饮水思源、弘扬祖德,爱国爱乡,建设家乡的思想,体现了客家人崇拜祖先、重礼重教、团结向上的客家文化。也充分体现了下坝周瑄公的后裔对本土客家文化的认同和客家人的寻“根”意识。2015年,“下坝迎灯”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二)五华“下坝迎灯”意义
五华“下坝迎灯”具有良好的历史教育作用,有历史文化内涵。迎灯当日,每家每户会为祭祖准备许多供品,在参拜过祖宗神位和诸神后,全家男女老少会集体到下坝河堤进行花灯游行、敲锣打鼓、舞龙舞狮、孔明灯等活动项目,花灯游行后,全家老少回屋一起升灯、赏灯、猜拳、吃“新丁”酒等活动,阖家团圆,十分热闹。五华下坝迎灯发展了几百年,具有一定的历史文化内涵,是追根溯源开展幼儿教育的绝佳素材。
具有良好的教学意义。五华“下坝迎灯”活动属于中国传统文化活动,舞龙一直是人们比较喜欢观看的体育项目,同时龙也是中华民族的图腾,具有古老的文化艺术意义。五华的乌龙表演,其声势浩大,敲锣打鼓非常热闹,并且每家每户都会制作与之相关的花灯,花灯的种类很多,具有时代象征,让大家互相欣赏。幼儿园教学中,幼儿的参与能够让他们欣赏到传统文化艺术,同时锻炼身体。
二、五华“下坝迎灯”文化融入幼儿园教育的现状
(一)传统文化精神需要加强
目前在幼儿教学过程中,对于传统文化的渗透不到位,受到现代教育理念的影响,一些教师会更注重教学创新,思考如何新颖化教学内容,而忽视了传统文化中精神传承。教师在借鉴国外教学中,渐渐地丢掉了民族的文化精神,导致传承缺乏文化内涵。幼儿园是幼儿教育的重要场所,教师对于五花“下坝文化”的认识不足,在教学中没有展现其文化内涵,教师的急功近利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从而导致传统文化传播受影响。
(二)人文修养教学有待提升
目前,幼儿园教学中,教师的人文修养不够,在教学中没有足够重视该内容,没有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幼儿对传统文化的认知较低,对传统文化的兴趣也不高。如若幼儿缺乏意识形态的指引,不仅不能提高幼儿的民族意识,还会导致幼儿不能更好的全面发展。学校是教育和培养幼儿的主要场所,学前教育教师要组织一些文化氛围强的活动,将阳光学前教育和爱国文化进行有效整合,让幼儿在文化的过程中也能受到人文精神的熏陶。
(三)教学融入还要彻底
目前,在五花“下坝迎灯”融入到幼儿园教学中,融入不够彻底,没有进行深层次渗透,只是表面的填鸭式教学。教师在教学中主张教,而忽视了学生的学,教授方式较为单一,幼儿园学生兴趣爱好广泛,很难集中注意力,单一枯燥的教学方式,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效果较差。教师在融合中,融合的内容太过于单一,没有多元融合,导致学生关注的内容较为片面,幼儿的认知容易出现偏差,无法做到知行合一。
三、加强五华“下坝迎灯”文化融入幼儿园教育的途径
(一)讲故事,情景剧表演
从五华下坝迎灯文化中挖掘故事,并汇总分类,成为幼儿喜闻乐见爱读的版本,在故事汇集的过程中,尽可能汇总具有美好寓意、价值观正确、引导教育的内容;在讲故事时,可以对幼儿进行提问,激发幼儿主动思考的能力。还可以跟小孩子们情景模拟,通过话剧的形式表演出来,寓教于乐,培养幼儿爱祖国、爱家乡的情感。
(二)参与迎灯习俗体验
在迎灯节日这天,带领幼儿制作花灯、参观供品制作,与家人一起祭祖拜神,跟随大人在堤坝排队游行,在家与家人一起升灯赏灯,观看舞龙舞狮、锣鼓等项目,全程参与并体验,同时,幼儿工作者可进行适当讲解,有助于幼儿记忆学习,让其感受五华下坝人对节日的喜悦之情和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以及对祖先的缅怀,让这种美好的意向种在幼儿的心里生根发芽。
(三)回顾迎灯内容
在迎灯结束后,可组织幼儿进行迎灯文化回顾,让每一位参与过的幼儿自己发表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针对幼儿的新想法做出回答,还可以将其经典内容汇总起来,作为下次迎灯文化开展学习的内容。自从开展庆典活动至今,下坝周瑄公的后裔每年元宵佳节都一定要回来参加下坝迎灯庆典活动,充分体现了后辈们对本土客家文化的认同和客家人的寻“根”意识。下坝迎灯活动经过570 多年的传承和发展,已成为客家文化的杰出代表,有重要的人文、社会和艺术价值。此活动把“家”的观念深深扎根于每个人的心中,旨在教育子孙后代饮水思源、弘扬祖德,爱国爱乡,建设家乡的思想,体现了客家人崇拜祖先、重礼教、团结向上的客家文化。
小结
综上所述,五华下坝迎灯活动已经持续了几百年,如今仍在继续,这是传统文化传承,具有重要的教学意义,能够体现尊重等优秀文化品质,在幼儿园教学中要良好应用,从而促进幼儿睁眼看世界,让学生从小了解传统文化,脚踏实地,学习优秀文化。
参考文献
[1]陈良.壮族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幼儿园教育的路径——以广西边境地区崇左为例[J].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9,36(05):152-155.
[2]张俊华,曾桓辉.梅州客家迎灯体育文化现象与特征研究——以五华下坝迎灯为例[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11,31(03):75-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