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小班幼儿科学领域研究

发表时间:2021/8/3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1年四月第10期   作者:董丽佳惠
[导读] 幼儿的科学学习是幼儿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发现和理解事物本质和事物间关系的过程
        董丽佳惠
        青岛市湖南路幼儿园金茂湾分园  山东省青岛市  266001
        一、领域基本理论:
        1.领域主要理论:
    《指南》:幼儿的科学学习是幼儿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发现和理解事物本质和事物间关系的过程,主要包括科学探究和数学认知。幼儿在对自然事物的科学探究和运用数学解决实际生活问题过程中,不仅获得丰富的感性经验,充分发展形象思维,而且在感知具体事物基础上初步尝试归类、排序、概括、抽象,逐步发展逻辑思维能力,为其它领域的深入学习奠定基础。
        幼儿科学学习的核心是激发探究欲望,培养探究能力。成人要善于发现和保护幼儿的好奇心,充分利用自然和实际生活机会,引导幼儿通过观察、比较、操作、实验等方法,学会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帮助幼儿不断积累经验,并运用于新的学习活动,形成受益终身的学习方法和能力。
        2.领域基本任务:
        ①幼儿园科学教育是引导幼儿主动学习、主动探索的过程。
        ②幼儿园科学教育是支持幼儿亲身经历探究过程、体验科学精神和探究解决问题策略的过程。
        ③幼儿园科学教育是使幼儿获得有关周围物质世界及其关系的感性认识和经验的过程。
        ④情感、态度优先发展,探求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和方法比知识本身更重要。
        3.领域本体知识、关键经验:
        对人体生理、自然生态环境、自然科学现象、现代科学技术等方面的研究。
        4.各年龄段幼儿学习特点和学习规律:
        3~4岁幼儿:①认识处于混沌状态。②认识事物带有模仿性,缺乏自主意识。③认识问题带有明显的拟人化现象。④认识问题带有表面性和片面性。
        4~5岁幼儿:①好奇好问。②初步理解科学现象中表面和简单的因果关系。③探究视野逐渐扩大。④开始根据事物的表面属性、功能和情境进行概括分类。
        5~6岁幼儿:①有积极的求知欲望。②初步理解科学现象中比较内在的隐藏的因果关系。③能初步根据事物的本质属性进行概括分类。

        二、领域目标、内容、领域教学设计与组织基本方法:
        目标:
        1.认知。引导幼儿获取周围物质世界的广泛的科学技术经验和具体知识,在感性经验的基础上形成表象水平上的自然科学概念。
        2.方法和技能。帮助幼儿学习探索周围世界和学科学的方法、技能,即观察力、分类、测量、操作等,发展幼儿的观察力、创造力、动手能力和初步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行为。激发幼儿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心,探索周围世界和学习科学的兴趣,培养幼儿关心、爱护自然和环境的积极情感和态度。
        4.四维语言能力。激发幼儿积极探索事物间的相互关系,并提高学习思考和表达交流的能力。
        5.最终目标:提高人的科学素养,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改善人的生存能力和生活质量。
        内容:
    1.探究和认识植物
        应给幼儿提供更多的机会接触和探究各种植物。教师可以引导幼儿观察、探究周围环境(幼儿园及家庭周围、附近公园和郊外等场所)中的各种植物,也可以引导幼儿自己种植和护理自然角、种植园中的植物,记录植物的生长变化和他们的发现。

在这个过程中,幼儿不仅能够通过自己的观察和探究发现植物的特点,了解植物的生长过程及变化规律,而且可以使幼儿感受到自然界的奇妙和植物顽强的生命力,培养幼儿的好奇心和探究植物的热情,关爱与呵护植物的情感和能力,以及对劳动的热爱。
        2.关爱和研究动物
        幼儿通过与小动物的实际接触,通过对它们]的观察、饲养和照料,以及进行成长记录和与他人交流:会有许多有趣的发现获得许多相关的经验和信息。教师可以引导幼儿关注和发现周围空地上、花园里或田野里的许多小生命,通过观察、探究和记录,了解它们的生长、行动、进食等明显而有趣的特征及其与环境的依存关系。
        3.体验和了解材料
        幼儿要以通过操作、实验等直接与材料相互作用的方式发现和感知材料的特性,进而发现和了解材料在某些情况下会发生变化。一些材料制成的物体可以通过压扁、弯曲、拧、抻等过程而变形;一些材料在加热或冷却时会发生变化;一些材料在水中会有变化,而有些则不然。
        幼儿尤其需要通过各种感官与材料相互作用的过程来认识材料的特性。因此,教师要充分利用当地资源,为幼儿提供水、沙石、泥、面、颜料、纸、木、塑料、铁、布等材料相互作用的机会和条件,支持和引发幼儿的操作摆弄、探究、实验、制作等活动,引导他们通过自己的发现主动建构有关的知识经验。
        4.经历探究过程,发现事物间的关系
        自然界的物体在相互作用时会表现出一些基本特点和相互关系,这比材料自身的基本特征更加复杂和隐蔽,如浮力、摩擦力重力等各种自然力,光、热、电和磁等能量及其形式,都是幼儿在日常生活和游戏中可能接触到的事物间的基本关系。因此,教师要为幼儿的探究和发现铺路搭桥,使他们不断体验到自然界的奇妙和探索发现的乐趣。
        5.尝试使用工具,体验技术设计
        在幼儿园,我们可以为幼儿提供一些与科学探究和数学学习相关的工具,如温度计、尺子、天平、剪刀、放大镜、锤子、漏斗、筛子、各种容器等。在幼儿使用这些材料进行探究和游戏的过程中,引导幼儿体验工具的作用和价值,理解数量关系。
        教师要挖掘和赋予幼儿的制作活动以新的价值,引导幼儿在他们喜欢的制作活动中,经历从确定目标、设计方案、准备适宜的材料、制作并解决相关的技术问题到相互交流与评价这种技术设计的主要过程,发展他们对技术设计的兴趣、能力和创造力。
        6.感受天气变化,发现自然奇妙
        大自然,在每一个季节都会向幼儿献出妙趣横生的礼物雪、雾、风、雨……幼儿用它们做游戏——打雪仗、捉迷藏、放风筝、玩泥巴……感受、体验和发现着自然界的变化和奇妙。
        通过多种有趣的方式了解、记录、报告、预测和感受天气的变化,不仅能发展幼儿对环境和天气的适应能力,而且能发展幼儿对科学和数学的理解,极大地激发他们对自然界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7.关爱环境,珍惜资源
        幼儿是环境的一分子,教师要善于抓住幼儿一日生活和周围环境中的有益事件,引导他们从自身和他人的经历与体验中,了解关爱环境、珍惜资源的真正意义,使他们不仅置身其中充分体验、感受和发现大自然的美、人与自然的依存关系,而且,在他们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亲身实践善待生灵、保护环境的行动。
        基本方法:
        1.观察法: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和启发幼儿运用多种感官,去感知客观世界的事物与现象,使之获得具体的印象,并在此基础上逐步形成概念的一种方法。
        2.实验法:在人工控制条件下,教师或幼儿利用一些材料、仪器或设备,通过简单演示或操作,对周围常见的科学现象加以验证的一种方法。
        3.种植与饲养法:教师和幼儿在园内种植植物、饲养和照管习性温顺的动物的活动。
        4.科学游戏法:指能够让幼儿获取有关科学学习经验的游戏活动。
        
作者简介:董丽佳惠(1992-12),女,汉族,籍贯:山东省青岛市,当前职务:教师,当前职称:初级,学历:本科,研究方向:学前教育
董丽佳惠18660238337青岛市城阳区王沙路佳兆业水岸新都2期52week(1本)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