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学困生的成因及帮扶转化策略

发表时间:2021/8/4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1年四月第10期   作者:吴艳茹
[导读] 小学是学生学习数学学科的重要阶段
        吴艳茹
        富平县庄里小学  陕西 渭南 711711
         【摘要】小学是学生学习数学学科的重要阶段,若该阶段学生掌握的知识基础不扎实,则对学生日后学习产生较大影响。小学数学学困生的形成原因主要有数学学科的复杂性、学生学习方法不当、学生缺乏学习兴趣等方面。因此,小学数学学困生的帮扶转化中,教师应设置针对性的教学目标、开展趣味性的教育活动以及落实赏识评价。
【关键词】小学数学;学困生;成因;帮扶转化策略
        数学学科是所有学科中逻辑性较强且最严谨的一门科目,也正是因为这一特点数学学科成为学生最头疼的科目。小学阶段是学生教育生涯的启蒙阶段,但在数学学科的学习中学生经常束手无策,导致数学学困生越来越多。那么如何才能更好的转化学困生?接下来本文就相关问题提出几点建议。
1.小学数学学困生形成的成因
        分析小学数学学科学习中学困生形成原因可知主要有三个方面,即数学学科的复杂性、学习方法不当、缺乏学习兴趣。
1.1数学学科的复杂性
        数学学具有整体性、逻辑性的特点。现如今小学数学学科的学习主要表现出明显的两极分化:一部分学生缺乏耐心,对数字不敏感,在学习过程中感到相当吃力,学习热情不高,长期下去沦为学困生[1];另一部分学生具有较强的理解能力,且对数学学科的学习十分感兴趣,学习过程中用时很少,且学习效率高。由于数学学科具有很强的逻辑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应充分理解,而学生理解公式、定理的能力不强,且无法灵活运用公式,学习效率不高,这是学困生形成的主要原因。
1.2学生学习方法不当
        通常情况下,学困生并未形成课后复习、课前预习的习惯,在学习中按部就班,仅注重结论而不注重把握数学原理的应用以及推理过程,在学习中生搬硬套,学生形成思维定式,就算学习中遇到问题也不主动提出,很难提升学生学习成绩。此外,学习中还呈现出表达能力不强、反应能力不高、思考问题时停留在表面等特点,遇到实际问题时经常不知所措,无法活学活用。此外,学生在学习中依赖性较高,在课堂上依赖教师,课后依赖同学,在学习中将问题寄托在他人身上,无法深刻理解知识,变通能力和创新能力不强,学习效率不高[2]。
1.3学生缺乏学习兴趣
        对学生而言,兴趣是其最好的老师。但绝大部分学困生都很难对数学学科的学习产生兴趣。主要有两个方面原因:一方面,数学学科具有很强的逻辑性和抽象性,学生学习过程中需要大量的逻辑推理和理性思考,由于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因此很难适应数学学科的思维特点。另一方面,学困生学习过程中具有很强的挫败感,尤其是教师评价学生时以考试成绩为主,使学生在学习中产生失落、自卑感。
2.小学数学学困生的帮扶转化策略
        小学数学学困生的帮扶转化工作中教师可从设置针对性的教学目标、开展趣味性的教育活动以及落实赏识评价等进行。


2.1设置针对性的教学目标
        本身教师设置教学目标时应以学生最近发展区为基础,反应学生在学习中可能取得的进步。那么小学数学教师针对学困生这一群体设置教学目标时应结合实际情况适当降低学习难度,放慢教学节奏,使学困生在学习中先树立奋斗目标,之后引导学生逐步攻克难关,使学生体会成功,从而使其主动转变自身学习态度,引导学困生自主学习[3]。比如笔者对学困生学习情况进行分析,发现绝大部分学困生仅可以完成简单的笔算任务,很少有学生能口算、心算,针对这一问题笔者确定的目标为:掌握整十、整百、整千等乘以一位数笔算规律。在此之后笔者出示了几组算式,如“3×4”、“30×4”、“300×4”等等。在此之后要求学困生结合自己的学习经验计算。学困生计算后发现在整十、整百、整千等乘以一位数时可先用被乘数首位乘以一位数,被乘数有几个零就写几个零。上述教学中学困生自主生成数学知识,更好地体会数感,提高学习效率。
2.2开展趣味性的教育活动
        兴趣属于非智力因素,且是重要的因素之一,对学困生学习感官以及行为表现产生重要影响。因此,教师转化学困生时要注意培养学困生学习数学学科的兴趣[5]。为此,笔者在教学中设计并组织趣味性较强的故事、游戏以及实践活动,使学生在学习中快速集中注意力,从而调动学生学习自主性,强化学生应用数学知识。如此一来就能提高学困生学习效率,促进学困生逐步向中等生、优秀生靠拢。比如在教学中笔者设计了情景模拟活动,给学困生扮演“售货员”角色的机会,让其自主统计商品的数量虽然学生对这部分内容毫无兴趣,但对表演充满了兴趣,在表演中迁移相关知识。虽然学困生制作统计图表过程中遇到各种问题,但主动请教教师,笔者针对性的地解答了存在的问题,促进学生取得较大的进步。从上述案例可知,教师可在教学中应设计吸引学困生的活动,使学困生在学习中取得较大的进步。
2.3落实赏识评价
        学困生在学习中缺乏学习自信一定程度上与单一的考试评价有关。但就算学困生在学习中与其他学生存在较大差异,其也是处于动态发展中。因此,笔者在教学中给予学困生赏识评价,帮助学困生重拾自信,培养其积极、乐观的态度。笔者评价学生时并不是以单一的考试成绩分析学生的行为,而是善于发现学困生在课堂上的积极表现[5]。比如说上节课的情景模拟活动中笔者肯定了学困生积极的学习态度,还结合数学习题帮助学生内化所学知识,使学困生意识到自己的成长与进步,对学生起到较大的鼓舞。如此,学困生在接下来的学习中与以往相比更积极表现自己,学困生学习态度发生较大的转变。
结束语
        综上所述,小学数学教学中学困生的帮扶转化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实现,需要长期的坚持。教师在教学中应给予学困生更多关爱,注重因材施教,针对不同类型的学困生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更好地转化学困生,提升学困生学习效率。
【参考文献】
[1]吴华艳. 小学数学学困生的成因及帮扶转化策略[J]. 青少年日记(教育教学研究), 2019(4).
[2]段杰. 农村小学数学学困生的成因及转化策略[J]. 数学大世界(上旬), 2017(2).
[3]李悦. 小学数学“学困生”的成因及转化策略[J]. 数学学习与研究, 2017(2):47-47,49.
[4]袁殷丽. 新课改下小学数学学困生的成因及转化策略[J]. 环球市场信息导报, 2017(43):86-86.
[5]郑应新. 小学数学学困生的成因及转化[J]. 甘肃教育, 2020(6):54-54.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