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在宇
重庆永川职业教育中心 重庆 402160
摘要:本文从运用雨课堂在中职数学教学中,增强课堂吸引力、提高学生参与度、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及时互动,提高课堂效率的尝试和思考。
关键词:雨课堂;准备;互动;反馈
一、课前准备
对教学课堂的设计,教师要依据教学大纲和教材的要求,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所教的内容,采取什么方法、步骤、措施,要达到什么目的等进行教学设计。除了查找相关资料进行筛选和制作课件外,我认为在这三方面要下功夫:
(一)研究课程内容,设置有价值的课堂问题
创设问题情境能激发学生内在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没有问题的教学不能引起学生的探索知识的欲望。以问题为中心,研究为主线,思维为核心,能力为目标的教学思想,会引导学生思考,启发学生的思维。教师在设置问题时,要循序渐进,由易到难,同时设置有价值的课堂问题。教师要经常琢磨自己设置的问题是否指向具体,是否具有层次性和启发性等,学生是否会按照预定的方向推理得出想要的结论。为此,要把提高问题设置的价值作为课前准备的重点,深入研究问题设计的宽度、深度、角度等基本要素,为学生的积极参与做好充分的准备。
(二)结合学生情况,设计有层次的课堂练习。
教师围绕本节内容,着眼于将知识分成小块呈现,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分层设计,分别设计基础性练习、提升性练习、能力性练习,分层达标,既突出重点,又突破难点,这些不同层次的练习,使学生对重点、关键的知识点更清晰明了,加深了学生的理解,为学生提供了发展数学能力、完善数学思维的平台,为课堂动手练习、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有重要作用。
(三)利用雨课堂,发布适量的预习内容。
根据学生学习情况及教材之间的衔接关系,在雨课堂中发布任务单,布置适量的学习任务,学生通过视频或者微课进行预习,既加强前后知识的衔接,又引导学生如何学,完成任务单,通过雨课堂对结果的数据分析来了解学生的预习情况,真正做到有的放矢。
二、课堂互动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等教育处主任鲁伯特·麦克莱恩(2001)曾坦言:“任何一个教育系统的质量与作用最终都要取决于人与人之间,尤其是学生与教师之间的相互作用的质量与性质。”提高学生与教师之间的相互作用的质量与性质,需要教师关注课堂互动与生成,不是教师主宰课堂,而是教师主导,突出学生的主体性,突出师生的互动性,突出教学活动的生命性。
(一)在课堂上运用雨课堂,提高学生的参与程度
多数中职学生数学基础差,无求知、上进的愿望,不具备探究能力和内在的创造力;数学知识枯燥,学生上数学课,觉得无聊,就会打瞌睡、玩手机、看小说、打游戏等,身在课堂,心早已飞远,所以课堂教学急需改变的是增大学生的参与度,让学生参与进来,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避免学生走神、让学生“动”起来是关键!利用雨课堂,把手机和课件联系起来,将信息化技术融入到课堂教学中,对于教师其操作简单、易学,对学生来说,形式新颖,通过弹幕互动,随机点名,实时答题,及时展示,数据分析等,使得师生间的“教”与“学”形成真正的交互。
利用雨课堂,让学生更乐于动脑、动口、动手:通过展示课前设置的问题,让学生动脑思考;通过手机随机点名答题,让学生动口交流;通过弹幕互动,方便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或提出疑问;通过实时答题、上传,并展示做得好的与做得差的以及没做的,让所有同学不再偷懒,主动动手练习;只有让学生“动”起来,让学生感到教师讲的内容与他密切相关,他不能偷懒,不“动”会被老师抓拍并发布,让学生紧张起来,让学生的“身”“心”跟着老师动起来,改变学生在课堂上拖拉懒散、不学的现象,把有限的课堂变为人人参与、个个思考的无限空间,避免死气沉沉,使课堂教学充满生机,才能有效的改善教学效果,提高学习效率。因此,课堂成功与否就是要看学生有效参与的程度如何!
(二)在课堂上关注全体学生,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教师的主导作用是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发挥组织、引导、督促作用,对学生的思想、学习和认识的提高起指导和促进作用,为学生的学习指明方向,教给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和思维方法。教师不仅有自身的认识任务,而且还要以自己认识的结果去引导学生达到教学大纲和教材所规定的认识目标,学生只有通过教师的组织、管理、调节和指导作用,才能真正了解科学的知识体系、掌握科学的认知规律。所以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是优化课堂、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
通过雨课堂,学生已经参与进来了,教师更要随时关注学生,授课语言是否枯燥苍白不能吸引学生?事先准备的问题是否启发了学生?学生的好奇性和求知欲是否被点燃?学生的思维是否参与到主动构建知识体系中?教师要通过学生的状态和学生的“动”口情况进行分析,引导学生;通过雨课堂推送定时的分层练习,学生的动手练习的结果是否达到要求?通过练习,学生是否得到锻炼和提高?是否领悟到数学思想和方法?是否将所学的知识内化为素养并得到灵活应用?雨课堂中有学习情况的数据统计分析,教师根据这些数据分析和弹幕互动,在第一时间了解全体学生答题情况,确定哪些问题是容易出错,哪些需要再次强调,哪些需要增加或者减少练习,及时掌握学生学习情况,梳理、发现的普遍性的整体或个体层面的问题,分出轻重缓急,找到内在联系,设置好起点、方法,进行有针对性的讲解。方便教师根据教学效果进行及时的调整和修改,不仅实现了师生的即时互动,提高课堂效率,而且教学对象也从“关注部分学生”转向“关注每一位学生”,更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三)在课堂上肯定学生,激发学生的自信心
受传统的社会认同度影响,中职学生与普高学生比,优越性差,不被社会认同,因为从小到大总是落在别人的后面,因而受到家长的埋怨、教师的指责、同学的歧视,导致他们自暴自弃,形成了一种自卑的心理,长期生活在一种颓丧、抑郁的情绪中,对自己丧失信心。教师在课堂上,利用雨课堂实时答题,及时展示,抓拍学生认真学习的模样,实时动态评价,找到学生的进步,发现学生的努力,不断地给予表扬和鼓励。适时地鼓励,不断地鞭策,同时及时指出存在的不足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帮助学生不断调整状态。教师不因为你学习成绩的好坏来决定对你的关注度,也更不会因为你的成绩优或劣而对你偏袒或讨厌,而只看你是否真正参与、是否真正努力!看到老师赞许的目光,得到老师同学们的认可和肯定,有成功的体验,可以使学生得到极大的心理满足,激发他的自信心。
三、课后反馈
课后利用雨课堂,进行学习内容的推送、布置作业、答疑辅导、展示做得好的练习和作业,推送精品课程等,培养学生学会利用网络资源进行学习的方法。同时督促学生重点知识的过关落实。学生学习是否过关,贵在落实。通过雨课堂学习情况分析,针对整体、各层面和不同个体精准施策,分别帮助,最终使每个层次的学生,对要求掌握的知识点、能力点、重要题型等真正达到过关性落实,既夯实基础,又发展能力,最大程度地挖掘每个人的潜力,使学生的个人能力不断得到提高,个人素养不断得到提升。
总之,以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作为促进学生学习的认知工具、情感激励工具和丰富的教学环境的创设工具,在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与传统课程教学的优势互补,所以合理地使用信息技术,使各种教学资源,各个教学要素和教学环节相互渗透,相互补充,相互融合,形成协调一致的有机统一体,能够优化教学过程,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增强师生互动,产生“聚焦效应”,更好地提高课堂效率。
参考文献:
[1]“雨课堂”的教学运用及反思,肖康.王琼.陈月花,《广东化工》2017年第13期
[2]基于雨课堂的数学信息化课堂教学实践与反思,钟伟明,杨贫智《教育现代化》2017年第36期
[3]《教师应做牧羊人———谈“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韩维加<<语文教学通讯>>?2011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