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小丽
重庆市云阳职业教育中心
[摘要]中职学生正处于青春叛逆期,是心理困惑、心理冲突最多的时期,普遍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极大地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和生活,进而也会影响其在未来社会中的生存与发展。在给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如何让学生形成一个良好的心理素质,是职业教育工作者不可回避的一大课题。本文我将从中职学生产生心理健康现状分析出发,提出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中职学生;心理健康;心理状况
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了解学生的心理特性,及时查找不健康心理的成因,帮助学生解开心结,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提高学生的心理调适能力,使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就成为中等职业学校教育工作者肩头的责任。
一、学生心理状况分析
(一)中职学生心理特点
一是思维意识活跃,但学习动机缺失。中职生在学校没有升学的压力,学校也更重视技能的训练,导致学生思想意识活跃,兴趣广泛。由于从小就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上没有动力,导致中职学生在校厌学的较多,体现在上课睡觉、玩手机、打闹甚至中途放弃学业。
二是自我意识增强,但自控能力不足。中职生自我意识较强,把自己当成“成年人”,渴望与成人一样具有平等的社会地位与权力,反对父母和老师权威式的干涉,希望能以独立人格出现。由于生理、心理迅速发展,在面临许多矛盾和困惑时,容易产生焦虑情绪,甚至情绪失控,所以中职生经常为一点小事情发生打架、斗殴以及破坏公物等现象。
三是有严重自卑感,但反抗意识强烈。中职生是基础教育中被忽视的弱势群体,由于成绩不好,从小学到初中,来自学校、老师、家长、批评较多,来自同学的歧视较多,一个人长久得不到认可,形成了自卑情绪,有严重的自卑感,对学校和社会充满着冷漠和仇恨。
四是渴望得到认可,但人际关系障碍。中职学生特别渴望展示自己的才能,体现自己的价值,得到他人的认可,但是,他们不擅于与人交往,为人处世能力较差,存在一定的社会障碍。
五是受挫能力较强,但发展目标模糊。中职学生从小就在学习上受过多种挫折,受关注的程度也不高,生活上也较早独立,大部分遇到挫折时能独立地克服困难、解决问题,普遍受挫能力较强。但是由于中职生对未来没有明确的规划,对自己的缺点、兴趣、爱好、特长不能准确地评估,得过且过,发展目标模糊不清。
(二)中职学生产生心理问题的原因
一是青少年青春期心理的特有反映。中职学生在年龄上大多正处于人生生理和心理快速发育时期,这是人生的由不成熟向成熟发展的特殊阶段,心理学上称“心理断乳期”或“第二断乳期”。在这个从不成熟到成熟的过渡时期,他们的情绪不甚稳定,对事物的判断拿不定主意,不能冷静地控制自己的情绪,易产生心理矛盾、心理冲突。
二是家庭原因。中职生大多来自农村家庭,很多是留守儿童,父母忙于务工,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父母缺乏对孩子的教育和帮助;根据学生的个人资料显示:约有 60%的学生来自离异和单亲家庭。这些孩子普遍缺乏关爱,心理敏感、叛逆,这些都导致了学生不良的心理问题和行为。
三是社会原因。中职教育一直以来受社会上的歧视,在这种社会认识下,加剧了中职学生对自己的不良认识,认为自己没出息,由此引发自卑,缺少学习动力等一系列心理问题。
二、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和任务
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是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帮助学生树立心理健康意识,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增强心理调适能力,促进人格健全发展;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增强自信心,学会合作与竞争,培养学生的职业兴趣和敬业精神,提高应对挫折、匹配职业、适应社会的能力;帮助学生解决在成长、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心理困惑,并给予科学有效的心理辅导与咨询,提供必要的援助,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其任务有三个方面:
(一)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健全人格
开展预防性和发展性的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和增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意识,帮助学生认识自我、悦纳自我、调控自我;培养他们乐于学习、善于学习、乐于交往、善于合作、热爱生命、热爱生活的态度和品质;提高应对挫折和适应环境的能力;以积极的态度关注和参与社会的发展,逐步形成自己的生活目标,养成健全的人格。
(二)监控学生心理,提供心理援助
监控学生心理健康,及时发现有心理问题和心理障碍的学生,给予积极有效的心理咨询与辅导,对于极少数有较重心理疾病的学生,能及时识别和转介到有关心理治疗部门,不延误其心理康复。
(三)加强培训,提高教师心理健康水平
提高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意识、知识和能力,提高全体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促进教师的自我成长。
三、解决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建议
(一)专门开设心理健康课程
对学生传授理论课程的同时,用专业的心理测评软件对学生进行各个量表的测评,如心理健康临床症状自评测验(SCL-90)、霍兰德职业倾向问卷测评,自信心测试,社会适应度测试等9大方面、43个量表的测评。通过科学地测评,让学生对自己的心理方面有全面的了解,有助于学生今后的学习生活和职业选择,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同时加强心理健康基本知识普及,树立心理健康意识,了解简单的心理调节方法,认识心理异常现象,以及初步掌握心理保健常识,学会学习、人际交往、升学择业生活和适应社会等方面的常识。
(二)组建心理健康咨询室,充实专业教师队伍
心理咨询室的设置是为了帮助学生实现有效地调节自我,为咨询对象创设一个良好的环境,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中职学校应培养专业的心理咨询师,即具备“心理咨询师三级”及以上职业资格证的教师;配备规范的心理咨询室,并且功能齐全,包括接待室、心理测量室、个体心理咨询室、团体心理咨询室、宣泄室、沙盘游戏室、放松室等功能单元。在科学的规划下,心理咨询师对来访学生进行个体咨询或团体咨询,对有心理障碍的学生进行心理疏导,解决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存在各种心理问题,并挖掘潜能、完善人格,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让我们的学生能有解决心理问题的场所和对象。
(三)加强班主任培训,提高班主任心理健康水平
学校在新班主任上任之前及管理过程中,应该开展班主任的角色感培养、促进与学生之间的建设性交流、如何发现班干部等为主题的班主任培训,通过班主任培训计划的实施,首先,调整班主任自身管理班级的心态,以一种更积极、平和、宽容的心态教育、管理、引导学生健康成长,促进班级建设,营造和谐班集体;其次,提高班主任建设班级的技能;第三,建立班主任工作的支持平台,当班主任在班级建设中遇到困难时,心理咨询室的教师可以提供及时、有效的帮助。
(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氛围
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在培养学生品德、完善学生人格、提高学生心理素质等方面发挥着独特的作用。为此,学校应不断地美化环境,改善教育教学设施,为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提供良好的物质环境。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如各种比赛、表演等活动,这样不仅能使新生自进校门那天起,就能感受到温暖与关怀,促进他们及时地转化角色以适应新的环境,而且也能帮助他们在各种活动中发挥自己的特长,积极调整心态,增进交往,增进自信,进而明确自己生活的目的、意义及生命的价值。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意义深远的工作,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需要有探索的勇气,但更需要有行动的决心,在行动中不断创新、改善。进一步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个性社会化的实现,为全面推进职业教育做出新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姚红忠,靳璇.关注中学生心理健康[J].实用医技杂志,2008,(7).
[2]宋守威.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及对策[J].沈阳教育学院学报,2008,(4).
[3]徐学俊,伍姿等.中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与对策研究[J].教育导刊,200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