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疏导与关怀融入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发表时间:2021/8/4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1年四月第10期   作者:王方维
[导读]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把高校建设成为安定团结的模范之地”
        王方维
        天津中医药大学  天津市  301617
        摘要: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把高校建设成为安定团结的模范之地”,心理疏导与关怀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把心理疏导与人文关怀充分融入思政教育整体体系之中,从创新思政教育方法、构建心理疏导与关怀体系、建设好专业思政队伍等方面出发,提升大学思政教育的成效。
关键词:心理疏导;人文关怀;思想政治教育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新时代下,国际国内正在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形势和格局正在发生复杂多端的变化,青年学生正处于思想由幼稚到成熟的过渡期,他们的理想信念、价值观念、处世信念呈现出多元化,心理健康问题的疏导存在着诸多问题。同时心理疏导与关怀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式的延伸与创新,也是推动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的手段之一,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中明确指出“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如何建立健全“三全育人”体系,做好思政教育,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值得思考的问题。
一、心理关怀与疏导在思政教育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教育的重中之重,必须解决和回答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问题。首先,心理疏导和关怀为解决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提供了一个重要的途径,在思政教育中融入心理疏导和关怀,有利于对学生思想以及心理进行充分地疏解和指导,学生心理状态的稳定将更有利于他们接受思政教育,提高思政教育的实效性。其次,心理疏导的介入和帮扶,有利于帮助学生认清自身的心理和人格状态,一些心理培训和个体化方案,能让学生学会自我欣赏、自我激励,形成良好的人格素养;最后,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而青年又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习近平总书记因此强调要“系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心理疏导有利于培养大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
二、心理疏导与关怀融入思政教育存在的问题
1.大学生对心理疏导与关怀的主观认识不足
     学生对于心理疏导与关怀这一概念理解不足,很多学生简单将其归纳为医院心理疾病治疗中的心理咨询,因概念模糊和认知偏差,成为了心理疏导工作的一大困难。在大部分学生的潜在认识当中,思想政治教育是与心理疏导、人文关怀剥离开来的,甚至部分学生认为心理疏导只针对精神病患者,因此当他们面对心理困惑的时候往往不寻求帮助,许多性格内向的学生选择自我消化,把很多的问题压抑在心底,这也埋下了很多的安全隐患。大学生如果对思政教育及心理疏导没有正确的认识,势必会造成政治思想观念树立不牢、心理素质不强等问题,如何让学生正确面对自己遭遇的各类心理问题,并主动寻求老师的帮助,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2.心理疏导与关怀体系构建不完善
     当前,国家大力推动心理健康教育,高校开设了很多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部分课程是作为选修课来开设的,这些课程的设置内容有时候过于固定,未能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进行分类设计,心理疏导的内容和形式很难贴近学生实际,这在教学层面造成了一定的困难;
部分教师在课程实践过程中,未能准确把握学生的心态,由于年龄、地域、风俗文化等差异造成的沟通障碍很难消除,不能深层次挖掘学生形成心理问题的原因,这就使得心理疏导与关怀所制定的措施难以契合学生的具体需求;还有一些教师在课程实践活动中,把心理疏导等同于思政课程本身,在讲述思政理论时生搬硬套心理学的相关知识,给学生的感觉空洞不实,也影响了思政教学成果的实效,无法激发学生内在学习的激情和动力;心理疏导的方式较为单一,没有做到尊重新时代大学生个性的发展状况,也导致了心理咨询的效率低下;当前大部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相对分散,未能针对心理疏导与人文关怀形成完整有序的教学链条,心理问题的疏导与现实生活的关联转化不足。
3.心理疏导教师队伍建设水平不高
    虽然各大高校在心理学科专业人员的配比上做出了大幅努力,可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疏导过程中,还存在水平不高、专业性较差的问题,如何让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人员全面提高心理专业的知识水平,这是一个非常紧迫的问题;专业性较低的思政教师队伍,不但在沟通和解决实际问题时捉襟见肘,很多时候还会起到适得其反的作用。首先思政教育工作者如果以专业性偏低的素质来进行心理咨询、团体和个体辅导等,非但无法获得育人成效,很有可能造成学生心理的“二次伤害”,对学生心理健康影响较大;其次,学生学业、就业压力较前增大,心理问题激增,如果只在学生已经出现严重问题时才进行疏导,效果会大打折扣,应当秉持“防患于未然”的策略,在日常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中融入心理疏导、解压的大量知识,才有助于学生心理问题早预防、早发现、早治疗。
三、心理疏导与关怀融入思政教育对策研究
1.创新心理疏导与人文关怀的思政教育方法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在实际工作中,除了传统的思政育人方法以外,还可以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方法,树牢大学生远大理想,把自我的发展融入到祖国的伟大事业中来,提升学生意志品质。如果学生出现心理上的困惑,除了倾听学生诉求,宣泄不良情绪以外,还可以引导学生聆听音乐、内观冥想、运动发泄等方式缓解自身压力;中国传统文化艺术中八段锦、太极拳、五禽戏也是益舒身心的运动形式之一,通过调心安神、书写卦辞等方法舒畅情志也有较好的效果。此外,高校也可以发挥大学生社团的作用,通过社团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及时发泄不良情绪,愉悦身心,释放心理压力,同时增强人际沟通,获得外界层面的关注与认可,驱散心理“雾霾”。
2.完善构建心理疏导体系
高校要不断完善构建心理疏导与人文关怀体系,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及时干预心理问题与危机,扫除心理问题学生障碍。高校要明确职责,加强课程思政教师、辅导员、心理咨询教师等多方的联系,建立应急处置机制。从大学生特有群体的思维特点入手,从学生生活环境适应、学业就业压力、人际关系困惑、情感问题困扰等大学生易发多发的心理问题层面出发,使大学生在学习、成长、择业就业、生活情感等层面得到科学的指导,并提供最基础的心理支持。
3.配齐配强思政教育专业队伍
    高校学生的思政教育及心理健康发展不是某个部门或者某个老师能完成的,它需要学校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参与,学生教育的成效也是全体成员共同努力的结果。做好思政教育和心理疏导,要充分遵循思政教育规律,结合青年学生当前阶段的特点,提高决策水平和管理能力。教师是教育工作的主要承担者,做好思政教育需要一支业务能力强、政治觉悟高、教育情怀深的队伍,除了做好常规思政教育以外,面对心理健康层面的突发紧急问题、矛盾特殊问题、严重危机问题都能有完善的处理方案,并建立联动机制。
四、小结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改革进程中存在着不少困境,如思政教学“浅层化”、与心理健康教育融合不足,思政知识教育与精神教育分离等,思政教育的成果很难转化为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在动力,这也严重影响了思政教学的实施。青年大学生思想活跃、思维多元化,接触的也是一个意识形态更加多元化的社会,这既让青年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开拓视野,同时也造成了很多的心理困扰。因此,高校要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就必须要在思政教育中充分关注学生心理健康,确保学生思想、心理和身体健康三个维度的全面发展,积极打通心理疏导与人文关怀的各个环节,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