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杰
江苏南通市新桥中学
摘要:在新课程改革下,传统的教学模式逐渐难以适应现代初中体育教学的需求。初中生正处于身体快速成长的关键时期,体育教学的效果对他们当下及未来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然而,受传统思想影响,当前初中体育教学的形式比较单一,训练过程较为枯燥,难以吸引学生的参与兴趣,导致体育课的效率比较低。对于初中生而言,体育游戏可以使他们放松身心,增强与同学、老师之间的交流,构建起良好的情感关系,增强他们对于体育课的积极性和归属感,让他们在活跃的班集体中,实现高效的体育学习训练,增强身体素质。因此,初中体育教师要改变过去单一的教学方法,通过体育游戏的运用,让体育教学过程更加丰富有趣,提升体育课教学质量。
关键词:体育游戏;初中;体育教学;应用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一、体育游戏的运用意义
(一)激发学生的体育兴趣
在初中阶段,学生身心尚未成熟,对于游戏活动往往有着很强的好奇心。体育课上的一些训练比较枯燥单调,比如常规的热身运动、长跑等,学生的参与积极性普遍较低。如果教师将其以游戏化的方式呈现出来,就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最大化地调动其参与体育训练的积极性,让他们在游戏的过程中,实现综合性的身心运动,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同时,由于体育课的活动空间较大,体育游戏具有更强的灵活性与参与性,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进而提高体育教学的质量。
(二)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在进入初中后,学生面临的学业压力明显增大,需要掌握的知识、完成的作业较多,参与课外活动的时间减少,长期下去不利于他们身体与心理的健康发展,有的学生甚至会产生抵触、厌学的情绪。体育游戏的运用,有助于缓解这一问题,在游戏当中,学生可以解放自己的天性,在锻炼身体素质的同时,释放内心的不良情绪,让学习压力得到缓解,从而实现身心健康发展。
二、体育游戏在初中体育教学中的应用
(一)在准备活动中的应用
体育教学是一项综合性的活动,在这其中,准备活动是非常关键的环节。为切实有效地保障体育课堂的整体开展成效,同时也为了保障学生体育学习的安全与健康,教师有必要做好关键性的课前准备工作。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课前准备时,往往会采用相对机械且单一化的方法,如通过带领学生做操或者慢跑等来进行热身准备。但这种热身准备活动整体比较单调,若长此以往,不仅难以保障课前准备工作的成效,也难以提升学生对体育课程内容的兴趣,甚至还会让学生对体育课产生排斥和反感。鉴于体育课前准备活动的重要性,为切实有效地提升准备工作的整体质量,教师有必要应用丰富的体育游戏,让学生在趣味性的环境中来开展准备工作。科学且高效化的体育游戏,能够让学生在准备过程中身体的每个部位都能够得到有效的锻炼,继而减少在体育运动中可能出现的损伤、拉伤等问题。
(二)基于学生需求,设计体育游戏
考虑初中学生的学习需求,是提高游戏活动参与度的重要原则。每一位初中学生在体育学习能力、体育参与兴趣和个人身体素质方面都存在较大差异。特别是在青春期这样特殊的成长阶段,教师全面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性。以满足学生的需求为主线设计游戏能够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肯定学生的体育学习能力。设计体育游戏的过程中,教师要通过多样化游戏的设置,满足学生多样化的需求。坚持安全为主,让学生在合理的运动负荷下,通过参与游戏提升个人身体素质。像在锻炼学生耐力的教学活动中,如果教师利用统一的要求组织教学活动,不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极易让部分学生超负荷运动,最终损伤其身体。
也会让一些学生觉得体育游戏活动毫无挑战性,并不能在身体耐力方面有所提升。综合考虑学生的身体条件,教师在耐力训练上可以将男女生区分开来。一般来讲,男生的体育耐力较强,教师可以开展训练强度较大的游戏活动。像利用篮球的三步上篮开展比赛,利用长跑突破学生的身体极限。而女生的运动耐力相对较弱,如果让女生参与训练强度较高的活动,很容易产生肌肉损伤或体育学习创伤。在女生的耐力训练活动中,加入趣味性或娱乐性较强的游戏,降低其体育运动强度。有区分化地设计体育游戏,是尊重学生个体差异的表现,也是提高学生体育学习成就感的实践。
(三)课外拓展延伸,树立终身体育意识
体育课的时间是比较有限的,仅靠课堂训练难以促进学生身体素质的持续提升,所以教师要注重体育教学在课外的拓展与延伸,引导学生树立起终身体育的意识。在传统课堂上,虽然很多教师也会要求学生进行课外锻炼,但由于训练方法较为单调,主动参与的学生比较少。对此,教师可以将体育游戏融入到学生的课外生活,组织他们开展篮球比赛、足球比赛、跳绳比赛等活动,在这种形式下,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可以获得明显的提升,可以帮助他们强化课堂训练的效果。同时也要注意,教师要让学生淡化输赢的意识,将重心放在体育锻炼与同学交流上,让体育逐渐成为生活的一部分。除了教师组织的课外游戏活动,学生也可以根据不同的兴趣,成立体育小组,如羽毛球小组、乒乓球小组、篮球小组等,利用课余时间自主开展体育游戏活动,从而增强自身的运动能力与身体素质,通过课内外活动的结合,实现体育教学效率的进一步提高。
(四)有效把控课堂训练节奏
由于初中阶段的学生学习任务重,学习压力大,这也就使得体育课程成为学生放松的重要平台,教师也要在训练活动中注重体育课程的性质,科学地把握课堂训练节奏,让学生能以更饱满的热情参与体育项目的训练,并且也有一定的时间进行娱乐,确保在“体育游戏”训练理念的辅助下让初中体育课程取得事半功倍的课堂训练效果。比如,在学习初中体育课程《立定跳远》时,教师要在完成基本的训练任务之后留出一定的时间让学生自由活动,更好地突出体育课程宽松的训练特点,让课堂的训练更加舒缓、连续。在这节课程的训练活动中,教师要教会学生立定跳远的基本姿势以及助跑中的注意事项。在立定跳远这项体育活动中,如果学生没有把握好立定跳远的技能,就容易在运动的过程中受伤。因此,教师在训练活动中要合理的划分课堂有限的时间,不仅要带领学生完成热身准备,还要在有限的时间内为学生传授更加专业的跳远技巧,帮助学生在训练的过程中降低难度,确保学生能在规定的时间内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体育训练,认真完成教师布置的学习任务。在学生完成基本的训练之后,教师也要留出一定的时间让学生自由活动,在规定的范围内允许学生做一些简单的小游戏或进行自由交流。在这一过程中,可以适当地放慢课堂训练的节奏,克服学生对体育课程学习的抗拒心理。而为了确保学生的安全,教师也要持续性地对学生进行关注,及时的制止学生玩闹间存在的一些安全性问题,更好地确保初中体育课程得以顺利开展[3]。对课堂训练节奏的把控可以更好地突出“体育游戏”训练模式的优势,帮助教师更加科学的完成训练任务,有效提高体育课堂的训练效率。
结束语
综上所述,体育游戏是符合初中生认知规律的教学方法,有助于提升体育课的教学效果。教师要将体育游戏合理地运用到课堂教学当中,以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使他们在积极参与的过程中,掌握体育运动技能,增强体育精神与运动意识,营造活跃的体育运动氛围,通过体育游戏在导入环节、课中教学以及课外生活中的运用,促进学生体育能力的有效提升,引导他们树立起终身体育的良好意识,促进初中生的身心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张承沛.体育游戏在中学体育教学中的应用[J].科教导刊(下旬刊),2020(36):178-179.
[2]朱建东.探析初中体育教学中体育游戏的应用策略[J].求知导刊,2020(52):89-90.
[3]曹志勇.体育游戏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20,4(36):98-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