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玉尚
天津财经大学
摘要:高校公共美术教育作为大学生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受到教育主管部门的高度重视,在体制机制上进行改革,营造了有利于公共美术教育的有利局面。本研究梳理公共美术教育发展中存在的传统理念与现代观念的矛盾,美术教学与现实生活脱节,西方艺术理论和艺术品市场对教学的冲击等结构性矛盾,并提出了制定长期教育规划,提高公共美术教育质量;因地制宜、突出地方美术特色的建议。
关键词:高校;公共美术;美育
高校公共美术教育作为大学生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受到教育主管部门的高度重视,在体制机制上进行改革,营造了有利于公共美术教育的有利局面。西方艺术理论和艺术品市场对教学的冲击等结构性矛盾,并提出了制定长期教育规划,提高公共美术教育质量;因地制宜、突出地方美术特色的建议。
一、有利于高校公共美术教育发展的外部环境
(一)有利于公共美术教育的体制机制
社会主义国家的教育必须把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就必须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美育作为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基础性、全局性地位。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坚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让祖国青年一代身心都健康成长。”[]美术教育作为美育的重要途径和手段得到空前的重视,教育部在2019年3月颁布《教育部关于切实加强新时代高等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从高校美育工作的总体要求;美育工作的重点任务;美育工作的主要举措;美育工作的组织保障等四个方面做出具体部署。将艺术教育作为美育实施主要途径和抓手,通过“面向全体学生的普及艺术教育”来推进美育,鼓励高校“积极探索构建以审美和人文素养培养为核心、以创新能力培育为重点、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和艺术经典教育为主要内容的公共艺术课程体系。”“把公共艺术课程与艺术实践纳入高校人才培养方案,”从课程内容,课程设置,课堂教学几方面,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艺术欣赏水平。以达到“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塑造美好心灵”的目标。
(二)中国有通过美术教育进行美育的传统
中国古人认为,艺术是表达艺术家思想情感的载体,所谓“诗言志,歌永言”说的就是这个道理。美术创作不同于工匠手艺,她表达个人的思想情感,情感是建立在艺术家道德修养的基础上,清沈宗骞就充分论述了人品对画品的影响,他说:“笔格之高下,亦如人品。……笔墨虽出于手,实根于心。”又说:“笔墨之道本乎性情,凡所以涵养性情者则存之,所以残贼性情者则去之,自然俗日离而雅可日几也。夫刻欲求存未必长存,力欲求去未必尽去,彼纷纷于内逐逐于外者,亦思从事于兹以几大雅,其可得乎?故欲求雅者,先于平日平其争竞躁戾之气,息其机巧便利之风,揣摩古人之能恬淡、冲和、潇洒流利者,实由摆脱一切纷更驰逐,希荣慕势。弃时世之共好,穷理趣之独腴,勿忘勿助,优柔渐渍,将不求存而自存,不求去而自去矣。或曰:‘画直一艺耳,乃同于身心性命之学,不繁难哉?’曰:‘天下实同此一理,画虽艺事,古人原借以为陶淑心性之具,与诗实同用也。’故长于挥洒者,可资吟咏。妙于赋物者,易于傅写。”[]沈宗骞认为,人的各种活动(包括艺术创作)都是在心的驱使下的行为,高雅的心灵做出高雅的行为;粗俗的心灵则做着卑下的活动。同样的道理,艺术是人类的意识活动,是心灵的直接显现,高雅的心灵自然就能创作出高雅的艺术作品。
人品是艺术创作的基础,那么,欣赏艺术作品就是与艺术家对话,也就是对艺术家人品的欣赏。鲁迅极为透辟地指出:“美术家固然须有精熟的技工,但尤须有进步的思想与高尚的人格。他的创作表面上是一张画或一个雕像,其实是他的思想与人格的表现。令我们看了,不但喜欢赏玩,尤能发生感动,造成精神上的影响。”[]中国历来讲求人品与画品的统一,艺术与伦理形成了紧密关系,符合儒家“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的文艺观,通过文艺影响人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另一方面,也使审美理想与伦理道德紧密相连,审美愉悦和道德教育相辅相成,进而达到“以文化人”的目的。
二、阻碍公共美术教育发展的问题和短板
(一)传统艺术理念与现代观念的矛盾
中国传统绘画理论中有许多重要范畴,譬如气、意、神等,这些可以作为美学范畴的概念有很强的民族特色。这些中国理念多义性的特点使其无法与美学中概念相对应。这样,在美术鉴赏教学中,如何对这些理念进行现代阐释,使学生理解和接受传统理念并能欣赏古人绘画中的美,就成为美术鉴赏的巨大挑战。如果对学生灌输传统艺术理念,学生对传统理念生吞活剥地理解,就无法真正欣赏艺术中的美。据一项调查显示,当代大学生认同传统文化是中华文化的血脉之源,但真正接触和学习传统艺术却觉得“十分枯燥无味、很难激发学习兴趣”。
究其原因,当今社会是一个开放的社会,欧美等发达国家的流行文化不断涌入,成为学生们生活的日常文化环境,相较于传统文化,他们更倾向于接受西方流行文化,传统文化成为博物馆的收藏。聂翔雁,李大维认为,传统文化艺术教育面临两个困境,一是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都比较低;二是传统文化艺术教育在课程、教材、教学及评价等环节都进行了科学设计和论证,但教学效果并不理想。[]当代大学生学习各种专业,逐渐形成了现代科学思维习惯,现代科学思维不同于传统文化思维方式,这是造成学生学习兴趣低下的主要原因。
(二)公共美术教学与现实生活脱节
人类欣赏和理解艺术世界是通过特殊的媒介来感受,人们只对自己的媒介感到特殊的愉快,而且赏识自己媒介的特殊能力。我们正处在飞速发展的工业社会中,数字技术改变了人的生活和学习,人们利用数码电子产品实现了无纸化办公和学习,数码产品具有廉价、便捷的特性而广受欢迎,尤其是数字产品的仿真性和互动性,深刻改变着人们的欣赏习惯和思维方式。我们欣赏作品时喜欢直观的、写实的或者装饰性的作品,而对于意象性、比兴式的作品则不感兴趣。也就是说,传统笔墨纸砚形成的审美思维不同于数字产品形成的思维习惯,纸面上的美感不同于数字媒介的美感。
当代大学生喜欢接受新鲜事物,很多学生都很少记课堂笔记,对毛笔和宣纸的接触少之又少,然而,笔、墨、纸的融合则是中国画的形式也是它的灵魂。历朝历代的画家们运用这些物质材料进行创作,早已将这些材料融合并形成为一体,这些材料早已超出了物质范畴,成为中国人特殊的情感符号,融化在中华文化的血液里。对传统绘画材料的陌生,也就是对传统美感的陌生,也就是说,传统绘画很难激起大部分学生的审美愉悦。
(三)西方艺术理论和艺术品市场对教学的冲击
中国美术教育来自于西方学院美术教育,并受西方艺术理论尤其是美学理论的影响。随着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资本主义社会固有的结构性矛盾逐渐显露出来,不同的人站在各自立场上就如何改革社会积弊提出种种改革方案,形成了不同的社会思潮,这些思潮折射在艺术上就形成形形色色的现代主义实践和理论体系。中国艺术发展方向也要走现代艺术发展之路。表现艺术家个性的情感宣泄,追求思想的无理性表达等,艺术已经没有“美感”可言,有得只是形式的组合和艺术语言的实验。
三、发展公共美术教育的对策和建议
(一)制定长期规划,提高教育质量
对大学生进行美术教育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可能通过一门课程,几十课时就能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审美素质,它需要与课下实践活动、校园文化、艺术展演等相互配合,才能发挥美术教育的最大效能。首先,公共美术教育要培养学生对艺术美的执著追求,传统理论将其概括为一个“痴”字,这便是张彦远所说的“守其神,专其一”的痴心,是一种对绘画着魔入迷的忘我状态,也是一种精神高度集中后“大智若愚”式的特殊表现,是艺术热情持续高涨而不冷落的标志。毫无疑义,只有保持这股痴劲才能保持对美的执著。其次,要坚持一个“勤”字。“业精于勤”,具有了对美的“痴”,才能自觉加强审美能力的提高。郑燮题画谓:“精神专一,奋苦数十年,神将相之,鬼将告之,人将启之,物将发之。不奋苦而求速效,只落得少日浮夸,老来窘隘而已。”古人这些告诫句句珠玑,都是经验之谈。
最后,只有长期不懈的精勤奋取,才能迎来一个“成”字。历史上没有侥幸成功的书画家,定有其必然性的缘由。绘画作为一种复杂的艺术劳动,要求画家们精于勤,敏于思,苦于功,彰于业,具有坚韧顽强的毅力和百折不挠的奋取精神。
(二)因地制宜、突出地方美术特色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名家辈出,也涌现了一些美术流派,如浙派、松江画派、新安画派、常州画派等。这些画派构成了中国绘画的总体特征,但也有自身的独特之处,说明中国绘画艺术既有整体审美特征,又有个性美学特征,充分显示了中华艺术的博大精深。究其原因,各地方的自然环境不同,人文风俗各异,造成了不同的地方文化。对大学生进行公共美术教育,就要充分挖掘地方美术资源,因为这些地方资源构成了学生生活的文化环境,更容易为学生所接受。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地方美术资源更鲜活,更符合生活实际,通过对地方美术资源的发掘了利用,有利于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人民的情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结语
高校公共美术教育是对大学生进行美育的重要途径,但当前公共美术教学中存在着缺点和不足,有些是结构性矛盾,需要进一步加以改革完善。一方面美术教学要面向现实生活,着眼大学生发展需要,继承和发展传统美术理论,完善美术教学理论体系,使这些理论能够解释当下社会出现的理论热点问题,厘清大学生的理论困惑,提高他们的审美素养;另一方面就要与思政理论课、大学语文等课程的内容相互衔接,使这些内容相互印证相互补充形成合力,培养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学生的美学素养和审美能力,这是今后高校公共美术教育发展方向和研究重点。
参考文献:
[1]. 鲁迅.鲁迅全集,第1卷[C].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333.
[2].聂翔雁,李大维. 大学传统文化教育的现状与路径探析[J]. 社会科学战线,2016(3)275-276.
[3].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