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杰
乐至县希望小学 641500
摘要:对于学生来讲,中小学时期的各学科学习是其自身发展的重要阶段,作为学生正式开始系统的接受相关教学活动的熏陶环节,小学阶段的主要作用是帮助学生奠定自身的学习基础,为未来的发展铺好道路;而初中阶段则要求学生需要更好的完成小学知识的消化和吸收,且为学生准备了更高层次的知识内容,帮助学生进一步提高自身的学习能力。而这一系列教学活动的开展,都是以强化学生学习能力为主,而在当前新课改和素质教育不断推行的背景下,要求教师需要在强化学生学习能力的同时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因此,中小学阶段,美术学科教学就显得尤为关键。本文对折纸艺术在中小学美术教学中的运用进行简要分析。
关键词:折纸艺术;中小学美术;运用研究
引言
折纸艺术作为我国历史长期发展积累下来的宝贵文化财富,其中体现着突出的中华民族精神,将其融入到当前的中小学美术教学课堂中,一方面,能够让学生对中国文化历史的发展有一定基础的了解;另一方面,也能让学生体会到其中存在的优秀民族精神,从而获得真实的情感体验。折纸艺术在实际操作中,是一种需要学生手脑并用的活动,这就意味着学生需要摆脱传统美术课堂中只动手或者只动脑的现象,强化学生的全身协调能力;同时,折纸艺术也是一种生活艺术方式,这代表着学生不仅仅能够在课堂中进行相应的知识学习,在生活环境中也能随时随地的进行折纸艺术文化内容的接触和了解。而将折纸艺术融入到当前中小学美术教学内容中,不仅能够大大激发学生的参与和学习热情,也能更好的启迪和创新学生的学习思维,从而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一、折纸艺术融入当前中小学美术教学课堂的意义分析
作为我国优秀的传统手工艺术,折纸艺术经历了长久的发展和历史文化熏陶,早已经形成了一套成熟的发展体系,在为接触折纸的学生提供相应的参与技术和内容时,也能更好的将折纸艺术中蕴含着的核心精神潜移默化的传授给学生,从而帮助学生更好的升华自身的综合素养。中小学时期是学生自身发展的重要起源阶段,此时期学生接触、掌握和吸收的知识决定着其自身未来的发展方向,且这个阶段也是学生最富有想象力的时期,受自身年龄发展特性的影响,学生的想象力是不受限制的,其精彩的内心世界能够完成与现实世界的结合和碰撞,从而产出奇妙的火花,因此在当前中小学美术实际教学中,教师需要多渠道探索趣味性的教学内容,完成折纸艺术的引入,以此来引导学生想象力的开发,从而推动教学效果的提升。而折纸艺术对于中小学生来讲,首先,能够强化学生的动手能力。美术教育课堂主要以鉴赏和临摹绘画为主,而学生的动手活动也只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对画作进行相对应的临摹,而折纸艺术内容的融入,能够更好的改变学生的传统机械性动手活动,让学生能够更加自主的进行美术活动。
二、当前折纸艺术融入中小学美术教学课堂的问题
首先,很多学生对折纸艺术的持续性学习兴趣不高。传统的折纸艺术具有很强的趣味性元素,这对于大部分的中小学生来讲都是极其重要的,在教学初期,学生也会对其表现出浓厚的学习兴趣,但是在教学时间不断延长和折纸教学内容不断深入背景下,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会逐渐减低。例如,在学习初期,学生接触到的折纸内容都是基础且较为简单的,尽管大多数学生都是初次接触,但是也能很好的完成对于知识的理解,但是在教学内容的不断深入下,在面对后期一些相对复杂的剪纸技术时,很多学生都会选择逃避,无法自主去探索更高难度层次的知识,这与当前新课改要求的强化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严重不符,从而导致学生的学习水平难以提升;其次,教师对于折纸艺术课程的重视程度不够。
在新课程标准改革不断深入的背景下,美术教师理应对自身的教学观念、教学模式、方法等进行创新活动,但是仍有部分教师对折纸艺术的融入重视程度不够,只是将其单纯的当成美术课堂的一部分教学内容,并没有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从而影响学生在面对折纸艺术内容时的心态和态度。
三、折纸艺术融入中小学美术教学课堂的措施研究
(一)利用故事导入激发学生参与折纸内容学习的兴趣
对于任何学习层次的学生来讲,促使其能够更加主动的进行学习和提高自身自主学习能力的首要因素就是对于知识的兴趣高低,如果学生对于教师讲解的课堂知识具备浓厚的兴趣,就会有极高的教学效率和质量,反之,如果学生无法对教学内容提起相应的学习兴趣,课堂教学就会“无用化”。而这一特点对于中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讲体现的尤为明细。受自身年龄发展的特性,尽管中小学生自身拥有丰富的想象力和创新能力,但是对于教师教学内容的兴趣依赖性更强,充满趣味性的课堂更能引起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因此要想在中小学美术教学课堂中更好的融入折纸艺术,教师首先需要做的就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能够在课堂中始终对折纸内容保持较高的专注度。而对于中小学生来讲,故事内容的课前导入环节能够更好的激发其自身的学习兴趣,将枯燥且固定的教学内容通过讲故事的形式传授给学生,让学生能够通过对故事内容的听讲来深入了解其中蕴含着的关于折纸艺术的教学内容和核心,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在教学《人民艺术家——齐白石》一课时,可以通过齐白石先生与虾之间的故事来导入课程:齐白石老家有一个星斗塘,塘中多草,幼年的齐白石常在塘边玩耍,一来二去就与虾结了缘,后来,为了更好的观察虾的形状和动态,齐白石在小院的水池里养起了虾,而虾,也成了他每每提画的主要素材。然后,教师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如何将虾折出来,以此来强化学生的动手能力。
(二)利用多媒体设备让学生能够从实物中获取到折纸思路源泉
对于中小学阶段来讲,美术学科存在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帮助学生更好的培养自己的艺术情操和人文素养,让学生能够拥有一定的美术和审美基础,去面对各学科知识中存在的艺术情感,这一教学目的与当前的新课改和素质教育要求不谋而合,因此教师必须重视起美术学科在整体教学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不断创新教学模式,让学生能够更好的通过美术学科来获取一定的艺术知识和素养提升。而折纸艺术内容分,能够更好地强化学生的想象力。对于中小学生来讲,想象力是其在学习过程中的重要因素之一,折纸艺术教学内容的开展,能够更好的改变传统固定绘画课堂的模式,让学生能够在学习过程中融入自身的想法,完成对于学生自身想象力和创新思维的更新。在当前社会经济飞速发展的背景下,信息行业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契机,越来越多先进的电子设备和新颖的信息技术开始诞生并进入校园和教学课堂,在为教师的教学工作带来极大便利的同时,也大大扩展了学生的学习视野,帮助学生更好的接触到更加多样化的知识。而中小学美术中的折纸艺术教学,内容大多来源于自然事物,因此教师可以用多媒体技术来让学生接触到折纸实物,从而提高折纸艺术课程的真实性。
例如,在教学《多彩的民族传统纹样》一课时,教师可以在教学之前利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中国多样性的纹样,如饕餮纹、蝉纹、重环纹、青花瓷纹样、云雷纹等相关图片和视频,让学生对纹样的基础有一定了解的同时使其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然后,引导学生自主选择一种纹样,依照多媒体给出的图片,自主进行折纸的创作,提升学生的想象力。
总结:折纸艺术在中小学美术教学中的运用对于学生自身审美能力的提升、创新能力的培养以及动手能力的强化等有着积极地作用,因此,教师需要适当的选择合适的教学方式来完成折纸艺术在美术教学中的融入,促使学生自身学习发展的同时将我国传统的折纸艺术发扬光大。
参考文献:
[1]郑允超.折纸艺术在中小学美术教学中的运用研究[J].华夏教师,2019(18):49.
[2]赵鹏飞. 立体剪纸在乌鲁木齐市中学美术教育教学中的实践研究[D].新疆师范大学,2019.
[3]潘文晴. 初中美术手工教学中设计思维能力培养的研究[D].广西民族大学,2019.
[4]曾楚贤,胡淳宜,邱茂茂.折纸艺术在当代文化教育发展中的运用[J].美与时代(上),2015(11):72-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