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探索——以《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课程为例

发表时间:2021/8/4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1年四月第10期   作者:马青春
[导读] 以《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课》程为例
        马青春
        内蒙古师范大学青年政治学院,内蒙古 呼和浩特010051
        【内容摘要】:以《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课》程为例,分析“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必要性,从教学内容改革、建立教学课程目标、加强师风师德建设、教学方案改革等几个方面开展“课程思政”改革的探索,试图将思想政教育与专业课程有效结合,为高校“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提供参考。
【关键词】:“课程思政”;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师风师德建设
        
        高校教育要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坚持立德树人[1]。在专业课程的教学过程当中不能只重视专业知识,应该把育人放在最重要的地位,把育人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笔者结合自身承担的专业课程提出了思政教学改革探索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和思路。
        一、“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目标
        《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是经济类与管理类专业的核心课程,是国际贸易、经济管理、市场营销等专业的必选课程。同时,也是比较注重实践的学科,涉及到贸易理论、贸易政策、国际贸易法律与惯例、国际运输与保险等知识[2]。所以本课程应该明确课程教学目标,首先,指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对我国经济复苏和对外贸易艰辛历程进行阐述;然后,分析中国经验,我国采取的各个历史阶段的外贸政策为视角,对各国贸易政策和措施进行剖析,帮助学生了解当代中国、看待世界环境、了解中国在发展经济和对外贸易当中做出的努力;最后,讲好中国故事,中国产品在国际贸易当中的各种典型案例。目前我国国际贸易政策由最初的出口导向性贸易转换为追求贸易平衡、追求合作共赢也是反映我国在国际贸易领域取得的伟大成就。
        二、“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我校目前执行的“课程思政”教学改革过程中,存在很多问题,这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课程思政”的育人效果[3]。主要以下几个方面:
        (一)专业课和思政元素融入程度不够
        部分专业课教师没有制定相应的教学计划和改革方案,在讲授过程中课前几分钟单独找时间给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将思想政治教育和专业课分开讲授,没有按照思政教学改革的相关要求来教学,没有达到预期效果。
        (二)结合方式单一
        有些教师重视度不够,没有按照相关政策来严格执行,不能把思政因素贯穿到专业课程的各个章节里,更不能把思想政治工作常态化。所以,学生对于专业课,思想政治教育的兴趣远远不够。
        三、“课程思政”教学改革途径
        (一)加强师风师德建设。教师是学生的榜样,承担着教书和育人的艰巨任务。所以高校教师一定要具备良好的专业素质和坚定的理想信念。目前仍然很多教师注重学生的知识讲授而忽视思想政治教育、注重技能的培养而忽视灵魂的塑造[6]。例如有的学生迟到、早退、旷课、上课睡觉、玩手机,老师不加制止,也不去了解原因,久而久之学生越来越放松,不重视学习、不遵守规矩,影响了学生正常毕业,影响了人才培养的质量,也影响了毕业生的就业率。
        学校应该建立相应的机制,提高教师教书育人的主动性,注重师德师风的建设,教书和育人是分不开的,学生如果思想品德出问题,拥有再好的专业技能也不是一个合格的学生。提高专业课老师的教书育人能力,首先应该提高专业课教师们的思想政治理论水平,学校应该定期开展培训,将思想政治教育和专业课程有效结合。
    (二)教学方法改革。

本课程是经济类和管理类专业开设的一门重要课程,对于相关专业的学生来说,有合理的知识结构,同时也具备相应的实践动手能力,更具备可持续发展潜力的财经类专业人才,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和现实意义。学生完成了,《国际贸易理论》和《国际市场营销》等课程以后,开始学习国际贸易实务,所以这样一门实务性较强的专业课程,每个项目都需要真实的案例,生动的阐述国际贸易案例,学生需要理解相关知识点才能运用。涉外企业的工作人员代表的是国家形象,不是个人行为,只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才能在对外交流洽谈当中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才能维护国家的尊严和企业的形象。
        笔者从事《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课程教学和相关研究,在教学过程中特别关注学生的思想品德,也有意识的引导和培养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近期我校召开教学工作会议,专门研讨“课程思政”改革和实施方案,要求把思想政治内容融入到课程当中。本次教学研讨中深受启发,觉得确实有必要把近几年的教学工作计划和经验重新梳理,修改教学计划,同时,也进一步研究专业课程和思想政治教育的结合点,将思想政治教育更好地融入专业课程的各个环节。
        1.不断更新理论教学内容。高校教师应该及时更新理论教学内容,对国际贸易理论课程来说更应该及时更新相关内容和案例,对于高校学生来说,教师不必大讲特讲莫测高深的国际贸易相关概念及理论。但对于某些国际贸易热点问题和典型案例,特别是关系到我国对外贸易或者涉及到日常生活当中的内容,教师要做到及时更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完善实践教学内容。《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是一门专业基础课,不能老采取以往传统讲台式的传授模式,“重理论、轻实践”是传统教育最大的弊端,教师主要讲授,也没有互动环节,学到的理论知识不能及时巩固,导致理论与实际脱节,学生所学到的一些理论知识在工作岗位上很难应用。根据以上情况专业课教师可以调整教学计划,加大实习和实训等教学环节,真正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3.互联网+线下资源,丰富课后教学。自从互联网的迅速发展,大数据和云计算等新技术的不断完善,也改变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和经济发展模式。高等教育培养的高级人才也离不开互联网时代的信息技术[6]。
        对外贸易国家的相关信息比如,贸易政策、法律制度、风土人情、国际惯例等等,都可以网上搜索学习。学生可以在业余时间查看网络,自主选择,随时随地上网学习。
        4.完善考核制度。专业课教师在教学计划中应该进一步完善课程考核制度,特别是课堂考核。课程可以进行多方面考核,可以实行百分比制度,这种考核包括课堂作业、案例分析、创新创业和期末考试等模式的考核方法,这样的考核模式有可能给专业课老师增加工作量,但是对学生的能力、知识和素质考核体现了高等教育的特点[8]。
     总之,《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课程教学过程中,讲授专业知识和实践训练时,应该不断挖掘思政内容,将思政内容和专业课程内容有效结合,充分挖掘思想政治教育对高校学生的影响,培养学生有正确的政治方向和明确的学习目标,拥有良好的职业精神,培养他们使命感和责任感,才能为社会培养高素质、高技能的外贸人才。

【参考文献】:
〔1〕习近平.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6).
〔2〕张子荣、魏培梅、胡炜.“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教学思考”〔J〕.现代商贸工业,2017年第五期:163.
〔3〕孙智贤.“论提升高职专业课程思政的融入感、认同感和获得感”〔J〕.鄂州大学学报,2020(9):27.
〔4〕郑军锐、李敏华、任铁争.“融入思政元素的高职专业课程教学探索”以国际贸易实务为例〔J〕.经济论坛,2019:153
〔5〕李昕.“国际贸易实务专业课程课程思政实践研究”〔J〕.重庆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20(4):30-31.
〔6〕任金秀.“国际贸易实务”课程“做学教一体化”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山东商业职业学院学报,2019(1)︰45-49.
〔7〕袁照稳.“互联网+”背景下“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教学探索〔J〕.职业教育,2018(12)︰59.
〔8〕蔡午萍.高职“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教学新思考〔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20(4)︰53-55.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