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佩珠
广州珠江职业技术学院
广东广州 516131
摘要:教书和育人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在教书中不断提升学生的思想觉悟以达到育人的目标。本文分析了学前教育学中“课程思政”的教学现状,发现“课程思政”教学中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办法,为基于“课程思政”视域下的学前教育学课程教学提供了指导意见。
关键词:课程思政;学前教育学;课程教学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教书育人的重点,培养一个专业型的高知人才首先思想政治要过关。在各个学校、各个受教育时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都是必需的。习近平主席也提出要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教学工作,在教学中不忘育人,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在教学中的全渗透。将思想政治教育与各类课程有效的整合,在提升学生知识水平的同时,提高学生的思想水平,形成相互促进的正协同效应,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切实培养怀有“中国梦”的专业人才。“学前教育学”是学前教育专业的核心课程,学前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理论知识扎实和实践技能优秀的幼儿教师。但是在长期的教学过程中,为了培养出一批批的优质毕业生,教师往往把过多的精力投入到专业知识的传授中,忽视了学生思想道德水平的提升,导致在学前教育中偶尔出现因幼儿教师思想素质低下而带来的一些负面消息。所以,如何在“课程思政”视域下,做好学前教育学课程的教学工作值得引起专业教师的思考。
一、学前教育学中“课程思政”教育现状的思考
“课程思政”即将思政教育融入课程教育,所以“课程思政”并非在人才培养方案中独立存在,而是分散于各门课程中。从目前学前教育学教学现状来看,其在“课程思政”教学方面主要存在以下三个问题:
1. 教学内容中缺少系统的“课程思政”信息
虽然多次提出要将“课程思政”融入课程教育,但并未引起广大教师的重视。大部分教师在授课中可能偶尔提及思政教育的话题,但这并不是持续的、有效地融入,说明大部分教师并未做好充分的准备和设计。并且从学前教育学课程的教学大纲中也可以很明确地看出问题。教学大纲是上课的纲领性文件,教师的教学工作严格按照教学大纲来执行,但在学前教育学课程的教学大纲中对“课程思政”只字未提,所以这也造成了广大教师思想上的忽视。
2,缺少多元化的“课程思政”教学方法
多元化的教学方法有助于减轻学生学习的疲劳感,但课程教学中普遍使用的还是灌输式教学法。这种教学方法与时代格格不入,这是一个具有丰富网络资源的时代,是一个思想和方法快速革新的时代,是一个个性化的时代,追求自我认知的“00后”已经成为了大学的主力军,很多学生重视自我感知和自我需求,他们喜爱技能而忽视理论,对学前教育专业的职业特点和社会需求理解不透彻。所以,探索多元化的“课程思政”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思想认知水平。
3. 缺乏全面深入的考核评价
学前教育学课程的考核同样重视理论知识的考核,而无法体现出学生的思政水平,这种倾斜式的考核评价体系无法使教师正确衡量学生的全面发展状态,无法判断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无法从多角度、多维度对学生进行一个客观和公正的评价。所以,探索深入的考核评价体系有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基于“课程思政”视域下的学前教育学课程教学分析
1. 完善教学目标,丰富教学内容
以学前教育学课程为载体实施“课程思政”教育,就要将“课程思政”教育放在与学前教育学课程等同的地位,改变教师传统的教育观,引起教师思想上的重视,完善学前教育学中“课程思政”的内容,规范教师授课内容,将“课程思政”融入学前教育学的教学大纲,避免教师授课的随意性。首先,完成教学大纲中教学目标的修订。将“课程思政”的教学要求穿插在学前教育学的课程目标中,完善学前教育学的教学目标,使之符合当前社会发展的需求,突出立德树人的基本教学要求;其次丰富教学大纲中每章节的教学内容,根据课程总体的教学目标,制定各章节教学内容,深入挖掘教学内容中隐藏的思政意义,将知识要点和社会形态联系起来,提升学生的职业认同感,爱国意识和社会责任感,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2.创新多元化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动力
2.1 问题引导教学法
问题引导法有助于调动课堂气氛,以往的教学都是教师的一人独角戏,学生参与感不强,导致课堂气氛沉闷。而学前教育学又是一个非常偏向于理论教学的课程,如果不注重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培养,授课效果可想而知。问题引导教学法可以充分激发学生的思考能力,使学生在讨论中有感悟,有认识。比如在学习“感动中国人物”时,教师可以设问:“这些人物有什么共同的特点,是什么力量支撑着这些人物呢?”通过问题的引导,将课本上枯燥的理论知识通过实例进行总结,还提升了学生的思想认知。教师再设问:“他们身上的品质对于我们将来的职业有什么指导意义吗?”逐步深入的讨论将“课程思政”教育与职业发展相结合,提高了学生对思想政治素养的认识,提炼了思想道德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