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生就业现状及促进性研究

发表时间:2021/8/4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1年四月第10期   作者:卢琦
[导读] 当下,我国就业形势十分严峻
        卢琦
        宁夏医科大学
        当下,我国就业形势十分严峻,2020届全国大学毕业生达874万人,2021届高校毕业生破900万人,达到909万人。在高校扩招政策实施多年的惯性之下,2011-2021年的毕业生人数基本以3%的同比增长率逐年增长,近7年间累计毕业生人数达到7500万人。国务院部署加强高校毕业就业工作的七项措施中,放在第一位的就是鼓励和引导毕业生到城乡基层就业。在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过程中,地区发展不平衡的问题还未得到妥善解决,就加大了就业压力,医疗卫生行业更是如此。如何通过就业引导性改革,更好的促进医学生毕业后到基层就业、扎根基层、服务基层,从而推动社会均衡化发展,就是此次课题研究的主要意义及关键目的所在。
一、医学生就业现状调研
(一)研究目的
        党的十九大以来,全国卫生健康系统坚决贯彻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全力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继续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国家医疗体系及卫生机构建设的日益完善。在我国社会对于高质量医疗卫生人才的需求增大的背景下,医学生就业问题逐渐凸显,地区发展、人才供需不平衡等矛盾,导致医学生就业难、一线难、基层难的问题。通过调查研究促进制定积极的政策、做好宣传与引导工作、探索合理的用人机制、加强学校就业指导和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等重要措施,从而更好的引导医学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
(二)近三年就业调研情况
        近三年,我国高校医学生总体就业状况良好,但愿意扎根基层、服务西部地区和小城市的医学生较少。调查显示,2018年我国高校医学生总体就业率为95.32%,比2017年全国所有专业平均就业率高2.0个百分点,医学生的总体就业现状良好;2019年基本稳定,但到2020年因为疫情的影响,用人单位岗位减少,毕业生求职意愿降低,不愿去基层就业问题明显;从医学学科专业门类来看,临床、口腔和中医学的就业率仍在前列;但从医学生就业认知情况来看,只有15.32% 的医学生毕业后愿意到基层医疗单位和西部发展; 有50.78%的医学生认为当前医疗行业大环境大型医疗单位更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医学生整体职业定位目标较高,就业认知理想化,不能与实际情况更好的相接轨,对就业流向、工作方向以及职业收入等就业情况预计的合理性明显不足,针对疫情防控下的就业形势预判显得过于乐观。为此,如何吸引优秀医学生扎根基层,服务西部,为基层一线做贡献;如何因地制宜的促进医学教育改革政策能够与医学生培养;如何提高基层单位薪酬待遇水平和职业发展空间,提高医学生的就业满意度,保证优秀的医学生能够“走得出”“下得去”“留得住”,是我们此次研究的主要方向。
二、医学生困难原因分析
(一)社会层面
        第一、医学生到基层就业社会保障体制不健全。近年来,我国对基层医疗机构加大了投入及建设力度,使基层医务工作者的生活及工作环境有了较大提高与改善,但这些政策的出台在实践中并不完善,也没有得到很好的落实,严重影响了医学毕业生到基层单位工作的主动性、积极性。
        第二、城乡医疗卫生事业发展不平衡。城市医疗机构环境、设备、待遇优越;文化、交通、娱乐丰富多彩;生活、购物极其方便。而乡村医疗设备陈旧;文化、交通落后;基层条件的艰苦让医学生的就业观念与社会实际有较大差距。调查资料显示,由于医学生就业思想误区,73%的毕业生倾向于到大中城市就业,西安等中心城市占43.4%;仅有极个别医学生愿意到基层农村及中西部乡镇医院工作。
        第三、高校招生人数逐年增加,加大毕业生就业压力。在中心城市医学人才过胜,加上用人单位政策的限制,导致用人单位对医学毕业生学历、学位提出了更高要求。目前,用人单位不断提高用人标准,应届本科毕业医学生竞争力不足。而医学生受医疗单位聘用条件限制,将升学放在首位。医学毕业生把考研、考博当作就业的敲门砖,认为取得硕士、博士学位就能找到一份好工作,从而放弃就业。
(二)学校层面
        第四、医学的特殊性要求专业“双证”,即执业医师资格证、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证。在同是本科学历的条件下,一般用人单位倾向于选用具有“双证”的人员,本科应届毕业医学生毕业一年后才有参加执业医师资格证考试资格,本科医学毕业生陷入尴尬就业的境地。而升学在同等三年时间内,可以拿到“四证”即毕业证、学位证、执业医师资格证、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证。明显更有竞争力,导致更多的本科生选择升学,甚至“二战升学”“三战升学”,形成“慢就业”“缓就业”“不就业”。
        第五,毕业生就业指导精准化程度不够。学生就业观“传统”,新形势下的就业方向认识不清。在调查中发现,只有20.88%的学生全面了解就业方面的政策,其余学生均对就业的大形势只有粗浅了解,对自身面对社会选择的能力盲目自信。
        第六、学校对学生专业定位偏高。医学院校从高考高分录取,通过五年的本科学习,及后续的住培或升学等长时间段的学习,对医学生求职定位必定会有较高的期望。在调查中发现,76.31%的毕业生认为到大型公立医院就业才算人职匹配,其中18.38%的毕业生认为到市级以上公立医院就业才是满意的就业路径。可见,医学类毕业生的就业期望值普遍较高,就业目标的定位与社会实际情况不符。
(三)学生层面
        第七,医学生就业期望值较高。受我国传统“保稳”观念的影响,大多数家庭认为上大学读医科的目的在于孩子毕业后能找到一份稳定、体面的工作,许多医学生在“面子、位子”前,就业选择始终将大中城市的三、二等级医院及国有企事业单位列为首选,目的就是希望能端上“铁饭碗”、寻求稳定。对国家支持鼓励的基层及乡镇医疗机构视而不见,这也是造成医学生就业难的原因之一。


        第八、医学生就业对薪酬、待遇要求过高。由于医学教育要求高、时间长的特殊性,培养医学生从国家到家庭都要付出较大投入,随着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医学生的培养成本更是居高不下。经统计,培养一名五年制医学本科生成本费用至少需要10万元左右,由于精力、财力、人力投入较大,也使得学生及家长对医学毕业生就业薪酬有较高的期望。
        第九、医学生个人发展仍然是就业考虑的主要因素。大城市医疗机构有着良好的工作环境、丰厚的福利待遇,更多的进修、学习、培训机会,进而使自身的职位、薪酬也随之相应提高。但基层医院由于长期以来受种种条件的限制,需要的是全科医学及急救人才,往往一个医学毕业生能独立有经验处理患者需要3~5年时间,由于人员结构、业务水平、实践经验等不足问题,必须拿出高成本对医护人员进行再培训,这也给基层单位在选择人员方面造成困难,导致医学毕业生对到基层医院工作的未来发展表示担忧。
三、促进医学生就业方法探讨
(一)“改革”——加大新医改政策。加强城乡医疗服务体系和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加大改善各级医疗卫生机构基础设施条件,为医学毕业生提供了大量的就业岗位,科学化、理性化的分析和研究,提出解决对策,促进医学生就业。
        第一、针对解决医学生就业地域的选择,加强公共卫生、乡村卫生、城市社区卫生专业技术人员的培训及培养。鼓励优秀医学毕业生就业到基层、到乡镇、到农村,为基层患者服务。针对到基层、农村服务的医务人员提出了专业培训、职务、职称晋升、工资待遇、生活环境等方面的倾斜政策,给缺乏经验的医学毕业生带来更多就业机会,有效缓解医学毕业生就业难的压力。
        第二、加快人事制度改革。加快推进各级公立医院改革,特别是人事制度改革,同时医学毕业生也要提升自身综合素质,只有二者结合起来,才能使医学就业和医改协调发展。
(二)“树立”——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是提升医学专业学生就业率的重要举措。
        第三、要面向学校不同年级、不同专业、不同学历的学生制定对应的就业教育方案,每位老师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有针对性地制定就业教育措施,做到“一生一策”。积极整合资源,把岗位引进来,把学生推出去,全员上下齐心协力,出谋划策,形成全员促就业、抓就业的良好氛围,实现就业教育工作“全员化”;
        第四、组织开展“就业蓝皮书”活动。将近几年学生就业情况,以《就业指导手册》等学生易于接受的直观方式向毕业班进行宣传渗透,进而覆盖学校各年级学生,及时了解历届毕业生的就业率、就业去向、就业状况、就业形势等,从而引导学生定准位置,找准方向,实现就业教育工作“全程化”。
(三)“建立”——建立毕业生就业信息库。建立毕业生就业信息库,统计毕业生就业基本信息,开展精准就业工作,提供精准就业服务。
        第五、建立用人单位招聘信息库。通过公众号、QQ 群等平台实时更新,动态管理;并将单位招聘信息进行分类管理,根据地域或要求有针对性地推荐给相应的学生,做到推学生之所需,做学生之所想。
        第六、建立毕业生就业信息库,对历届毕业生就业情况进行汇总,及时掌握每一位学生的就业情况,做好就业追踪工作,及时统计上报 。
(四)“宣”——开展专项就业指导培训讲座。充分利用相关软件和平台,开展线上+线下同步进行的专项就业指导培训。
        第七、通过线上平台和线下讲座等方式,及时向学生宣传教育、人社、学校等部委提供的就业政策、文件精神,使学生及时对自己的就业前景做出规划或调整。
        第八、结合政策信息的宣传,做好毕业生就业引导工作,学校、学院根据专业情况,主动联系优质就业单位到学校开展专场就业宣讲会,让学生实地感受招聘单位的实际情况。
(五)“培养”——培养学生晋升能力。医学毕业生的就业去向主要有升学、住培、医疗卫生单位三个方向,针对不同方向开展相对应的培养。
        第九、从就业方向开看,“升学”和“住培”均为学业晋升。医学生考取前两者的成功率有较大幅度的提升空间,针对这一部分群体,应该成立培训小组,有针对性地开展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通过提升考取率,进而提高就业率。
        第十、利用教学基地优势,由专业教师定期给学生开展有针对性的住培考试培训工作,全面提升学生的操作能力、考试能力,提高考试成功率。
(六)“实践”——开阔实习基地,鼓励多方实践。医疗行业的迅猛发展,推动学校全国实习基地的增设,将学生送到全国优质的医疗机构进行实习。
        第十一、学校要积极地扩展与优质医疗机构合作,从实习期就让学生真正的走出去,开阔学生眼界。利用好实习期的各项学习和活动的机会,增加学生体验工作的时间,通过优秀学生的经验分享、综合测评报告等方式,提高评估实习的成效。
        第十二、增强大学生基层就业推行力度,鼓励学生主动到就业需求量大的一线医疗单位实习,让学生提前感受就业环境,与用人单位进行磨合,为把国家基层就业项目做实打下基础。
        医学生就业问题,是一个涉及全民化的系统性问题,关系到社会稳定、学科发展、家庭和谐。从制定就业政策,缓解就业结构性矛盾,到构建医学生就业指导与服务体系,再到加强医学生综合素质提高竞争实力。社会、高校和学生都应高度重视,针对医疗改革中出现的新问题,提出新的可实施的策略,确保医疗卫生事业改革和发展顺利进行。
本文项目编号:宁夏医科大学XM2020213专项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