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光斌
重庆市梁平区梁山小学
摘要: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做到思维新、视野广,教者必须遵循小学生“拔节孕穗期”的特点,以他们熟悉的生活经验为教学背景,设置生活化的德育教育策略。本文通过对《道德与法治》的实际教学研究,为教师加强课程知识与生活的联系,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形成良好的道德修养,培育核心素养,提供参考举措。
关键词:培育核心素养 小学道德与法治 生活化 教学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作为思政课老师,需要具备以下素养: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如何让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做到思维新、视野广呢?作为任课教师,我们必须遵循小学生“拔节孕穗期”的特点,以孩子们熟悉的现实生活为教学背景,设置生活化的德育教育策略,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价值,合理整合生活化教学素材,引导他们积极思考,获得良好的学习体验,积累丰富的生活经验。这样既有利于小学生将德育的要求落实到自己的言行举止上,又能够很好地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形成良好的道德修养,从而为积淀人文底蕴、学会健康生活、培养责任担当、自觉遵纪守法奠定基础。
一、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引导核心素养导向的探索体验。
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中开展德育生活化教学,选取小学生感兴趣的相关话题,通过生活案例、模拟演示、角色互换等教学手段,营造学生感兴趣的生活化情境,增强学生的实践体验,真正实现对德育知识的科学理解和正确应用。因此,教师在设计教学环节时,应把国家发生的大事、当地的重要决策、重大事件与教材内容密切结合起来,扩大学生知识面,给思政课堂注入新鲜的内容。为学生构建充满生活化气息的思政课堂,给予学生较为真实的学习体验,增进他们对知识的理解,获取更多、更全面的社会教育及情感体验。
以《身边的国家机构》一课为例,本课法律术语多、观点内涵深、概念理解难。如果不好好设计,很难让学生理解,并且容易枯燥乏味。于是在课前谈话环节,教师创设了一个生活化的情景——招募一批志愿者,为转学的同学服务。在这一活动中,学生了解了学校各部门的职能,唤醒了学生的生活经验,培养了公共参与素养,体验了当家作主的自豪感。
如何让学生弄明白什么是国家机构?通过情景创设,引领学生跟着一位叫黄海洋的小朋友去体验他们家一天的生活,知晓黄海洋一家办了哪些事、到过哪些单位,通过日常所见的单位,加强与生活的联系,增强学习趣味性。接着通过猜猜这些单位哪些属于国家机构,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点燃学生的思维火花,使学生认识到国家机构并不是与自己没有关系的抽象概念,它就在我们身边保障我们的生活。再创设“一站式”行政服务中心来到我们教室为老百姓解决实际问题的活动,让同学们现场参与、亲身体验“一站式行政服务中心”,了解到我们的地方国家机关存在于我们生活的众多领域,和我们老百姓的生活密切相关,从而明白我区的地方国家机关都是代表国家在我们区内行使职权,他们可以为老百姓解决许多实际问题,将教材内容与社会实践有机结合。让学生在践行正确价值观的过程中逐渐形成行动自觉,树立知法、懂法、守法的法治观念,培养公共参与素养和勇于担当社会责任的精神。
二、甄选生活化的教学素材,强化核心素养导向的生活体验。
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各种资源、信息真是“浩如烟海”。
再加上学生自主意识增强,有时仅凭教师的说教,不足于得到他们的信服与认同,小学《道德与法治》这门课程与现实生活存在诸多交叉点,因此,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不能与生活脱节,要深探教学内容,结合现阶段学生对生活的认知水平,选取相适宜的生活化教学素材,使课堂教学与现实生活合理嫁接。在此过程中,教师要对生活化教学素材进行整合和优化,不断促进道德与法治教学的兼容性、实效性,从而更好地掌握课堂教学的主动权。这样,不但能获得学生对教学的认同感,而且教师在教学中会更加得心应手,显著提升《道德与法治》课的育人效果。
以《爱惜粮食》这一课教学为例,老师课前收集一些当地农民耕地、栽种、灌溉、除草、施肥、收割等场景的图片或视频,在教学中播放,既能以真实场景吸引学生关注农村生活,又能让他们切实体会农民伯伯四季劳作的苦累和丰收时节的喜悦,进而培养学生尊重劳动者、珍惜农作物的意识。
接下来,让学生自己动手进行实践和尝试,从而获得“第一手的”体验和经历,是比任何优质的网络资源、任何精彩的课本讲解都要来得有效的手段。课后,教师应布置学生自己在家中种植瓜果蔬菜等小植物,在父母长辈的指导下对小植物们细心观察和悉心照料,让学生真真实实了解农作物的生命历程,体会植物生长受损时的担忧、开花结果时的喜悦,将“小农民”的真实体验与课本的主题精神相结合,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三、参与寓教育于生活德育活动,促进核心素养导向的互动交流。
陶行知先生认为:“学生正确的道德理念和道德情感,需要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来体验和感悟。学生头脑中已经形成的正确的道德理念和道德情感,需通过各种活动来加以巩固和深化,进而形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我们都知道,学生道德素养的形成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教师灵活的组织和开发各种课程,整合各种社会资源。基于教材开放性的特点,不定期地举行社会实践活动是很有必要的,学生脱离了座位和教室的束缚,在社会实践中能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将他们在课堂中学到的道德观念等运用到现实生活中,更加直接地体验真实的生活。
学校应以《道德与法治》课程内容为依据,安排与之相关的社会实践活动。例如:3月,开展了“学雷锋”系列活动,去广场擦栏杆、去福利院打扫清洁等,培养学生乐于助人、尊敬老人的社会公德;在植树节参加植树、除草活动,培养学生保护环境意识;4月组织学生观看宣传片、禁毒展览,发放禁毒宣传单,进行“远离毒品、珍爱生命”等警示教育;12月以“国家宪法日”为契机,进行法治宣传教育。此外,还可利用走廊、教室开辟“珍爱生命,安全自护”的专区,增强学生的安全意识。借助系列的活动,让学生感受道德法治教育的实效,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法治教育,不断提升道德素养。
英国教育家怀特海说:“教育只有一个主题,那就是五彩缤纷的生活。” 教育服务于生活,也来源于生活。生活中的各种场景,都可以被加工成美味的汤料,转化为生动的素材。围绕《道德与法治》课程生活化、实践化的要素,教师应树立整体意识,不断革新思维,将课堂教学和儿童生活经验、日常德育活动有效衔接,有步骤、有顺序的展开教学,有效提高教学效率,让课堂小天地变成生活大舞台,彰显《道德与法治》的魅力,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黄齐喜. 论小学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的策略[J]. 读与写(教育教学刊), 2018, v.15(06)
[2]许娟.小学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策略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9(02)
[3]黄干雄.种树者必培其根,种德者必养其心——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探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9(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