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之“精髓”的魅力所在——《弟子规》和《论语》在中小学教育教学中的运用研究

发表时间:2021/8/4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1年四月第10期   作者:苗秋菊
[导读] 在社会生活水平大幅度提升的当今时代,教育也随之越来越为人所重视
        苗秋菊
        济南育秀中学,山东省济南市,250003
        摘要:在社会生活水平大幅度提升的当今时代,教育也随之越来越为人所重视,尤其近年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新走入了人们的视野,在中小学教育教学中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弟子规》和《论语》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经典,对中小学生的影响尤为重要。本文依据中小学教育教学实际情况,针对《弟子规》和《论语》在中小学教育教学中的运用给出了适当建议,以期为同行业相关人员提供教学新思路。
关键词:国学经典;中小学教育教学;运用

前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经典历经千年时光洗礼,在新时代依然能够为中小学生教育教学提供有力保障,尤其《弟子规》和《论语》更是国学经典中的瑰宝,对中小学生的思想品德塑造与行为习惯养成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因此,在中小学教育教学中有效运用《弟子规》《论语》等经典,使其在新时代继续焕发蓬勃生机,是每位教育工作者需要考虑的问题。
一、熟读《弟子规》,养成良好行为习惯     (不用改)
        “人之初,性本善”是中小学生的普遍特点,在学生心智尚未成熟时,需要对其进行思想品德与行为习惯的塑造,使其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中能够受益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恪守做人的道理与处世的原则。在对其进行品德与言行的塑造过程中,《弟子规》是最为适宜的选择,学生在熟读《弟子规》后,足以在潜移默化中理解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孝”“悌”“忠”“信”等美德,并将其融入日常生活中,以《弟子规》为指导,规范自身行为[1]。
        现阶段的生活水平已普遍较为富足,大部分中小学生在家中都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普遍对家长存在过多依赖的情况,从而自身缺失一定程度的生活自理能力。在此情况下,可在中小学教育教学中引导其熟读《弟子规》中的“冠必正,纽必结,袜与履,俱紧切。置冠服,有定位,勿乱顿,致污秽”,使其在朗朗上口的韵文中深入理解仪容仪表的重要性,并在日常生活中以此为准则约束自身行为。例如在校上学过程中,学生也将时刻注重自身仪容,对衣物将不再随处乱放,而这一良好的行为习惯也将贯穿其一生,使其终生受益。
        当代中小学生普遍存在以自我为中心的问题,在家庭生活中也时常对父母缺乏应有的尊重,而这一问题也可通过熟读《弟子规》加以改善。在《弟子规》中“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静听。父母责,须顺承”等句,为中小学生的良好行为树立了规范。在实际教学中,由熟读《弟子规》而对自身行为作出改变的学生也为数不少。读经典看似不如学科教育产生的作用大,实则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行为习惯有极大的积极作用[2]。
        但在组织学生熟读《弟子规》的过程中,教师也需要注意正确引导,例如针对“亲有疾,药先尝”一句,教师需向学生解释清楚,“尝”并不是需要学生亲口尝药,而是应当理解为用手试试温度,看看是否适合入口等,从而避免学生过于呆板地照做而造成不良后果。  
二、感悟《论语》,塑造高尚思想品德(没有突出《论语》的  仁、 义 、孝、 悌、礼 、智 、信  等思想。可以从中选两三个角度写,要联系实际
        在中小学生教育教学中运用《论语》是对其思想品德进行塑造的有效方法,纵观整部《论语》,孔子与其弟子的言行为后人传递的是一种质朴而温暖的生活态度,而这种生活态度在新时代显得尤为可贵,需要进一步传承与发扬。中小学生具备一定程度的理解能力,但对社会尚缺乏全面而深入地了解,在此情况下,《论语》中的文化精髓能够对其进行积极的引导,使其感悟《论语》之余,更能在其影响下塑造高尚的思想品德[3]。   
        在科技取得较大进步的现阶段,中小学生拥有更多的渠道获取信息,视野一旦开阔后,部分处于青春期的中小学生往往存在唯我独尊的思想,认为自身无所不知,从而难以听取教师与家长的建议。

在此情况下,及时在教育教学中运用《论语》中的“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使学生能够对正确的学习态度有更为深刻的感悟,同时恪守《论语》中所提倡的“孝”“悌”思想。针对这一问题,班上的晨晨所表现出的转变尤为明显。晨晨以往老是不愿意好好跟父母交流,对父母的话也常常不听。早起的时候父母让他叠好被子再出门,他几乎从来不做。但自从在学校读了《论语》后,晨晨的家长表示,孩子进来发生了很大变化,早上开始叠被子了,出门前和回家后也开始跟父母打招呼了。据晨晨自己说,读《论语》后反思自身的问题,觉得特别愧疚,“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这一点,自己从来没做到,因此在未来一定会好好践行。在今后的学习道路中,学生在此观念引导下,能够进一步认识自我,具备恰当的自我评价能力,以往唯我独尊的现象也能够得到有效避免。在对自身情况有充分的认知后,学生未来的学习道路也将更为平坦。与此同时,教师也应当使学生感悟《论语》中的“吾日三省吾身”等语句,使其理解生活中时常反省自身存在不足的重要性,唯有对自身情况进行积极反省,才可能取得更大进步。
        此外,《论语》也有较多生动的故事记载了古人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例如孔子的弟子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虽然“人不堪其忧”,但“回也不改其乐”,如今这样的生活可能不复存在,但文字间所传达的乐观态度仍旧值得当今中小学生加以学习。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学生难免遇到挫折与困难,在面临问题时,由《论语》中的生活态度作为指引,则可在困境中保持乐观,使其余生都能够受益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之相呼应的是《论语》中也有“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等句,再次说明了应当遵守质朴的生活态度,不必对物质生活要求过高,需要保持不慕虚荣的品质。这一思想对中小学生的思想品德塑造也具有积极影响,尤其当今社会物质发展迅猛,面对令人眼花缭乱的各类物欲,从小感悟《论语》中传达的生活态度,有利于在今后的人生中把握正确方向,避免误入歧途[4]。尤其近年来,中小学生里不知不觉产生了攀比的风气,在选择文具时,学生之间常常互相攀比谁用的笔更贵,像“百乐”“斑马”之类的进口文具,往往一支笔就高达十八元,常常有学生一买就是一整套,花费了七八百元。但自从《论语》渗透到中小学教育后,学生间的攀比风气渐渐消失了,虽然偶尔仍旧有学生炫耀自己使用的百乐笔,但周围往往会出现更多的学生来制止这种炫耀。越来越多的学生在《论语》指导下明白了使用什么样的文具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学好知识,将来做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在《论语》中,孔子较为强调的另一点是“敬事而信”,即面对工作需要保持严肃认真的态度,同时秉持诚信。教师在中小学教育教学中引导学生感悟《论语》时,也需要对这一点加以强调。诚信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新时代也需要继续发扬传承。尤其在各观念尚未完全树立的中小学阶段,使学生对诚信有正确的认知更为重要。在此过程中,教师需要对诚信予以更为深刻的诠释,要让学生理解不遵守诚信可能将一时获利,但势必不会长久,要在人生道路中立于不败之地,仍旧遵守诚信,即使眼前吃亏,未来也将获得更为长远的益处。
        “巧言令色,鲜矣仁”是《论语》中另一较为重要的观点,在引导中小学生感悟《论语》时,教师也需对此进行有效诠释。在孔子看来,花言巧语的人普遍不具备优秀品德,而真正的品德是不需要多说的[5]。与此同时,孔子也提出了“贤贤易色”,即品德比容貌更具吸引力,此类思想都为中小学生塑造高尚思想品德打下了良好基础,因而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运用经典是教师亟须提上日程并加以完善的计划。
结语:综上所述,《弟子规》和《论语》等国学经典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结晶,在新时代依旧能够在中小学教育教学中发挥重要作用。对中小学生行为习惯与思想品德都能产生极为重要的积极影响。将《弟子规》和《论语》等国学经典有效运用于中小学教育教学中,能够以传统文化为切入点触发学生的情感,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植于学生的观念中,让其终生受益。
参考文献:
[1]严然.中小学德育视域下《弟子规》的作用与局限[J].文教资料,2020(20):137-139.
[2]谢孟哲.“孝悌”的含义及启示——以《弟子规》为例[J].北方文学,2019(14):137+139.
[3]张小燕.践行《弟子规》对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的探索[J].当代家庭教育,2019(11):1.
[4]代海鹏,代景云.德育工作要根植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以《论语·学而篇》为例[J].新西部,2018(29):139+135.
[5]覃莹. 《弟子规》的德育思想及其对青少年廉洁教育启示[D].河南大学,2018.
作者简介:苗秋菊(1976-),女(汉族),山东济南人,本科,任职于济南育秀中学  教师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