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弥兰
云南开放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云南 昆明 650500
摘要:辅导员是高职院校从事德育工作,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其从业能力不仅关系到个人职业发展,也直接影响到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和校园的安全稳定。该文对高职高专院校的辅导员职业能力提升路径展开研究。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提升路径
作为高校学生日常教育的主力军之一,辅导员承担着对即将步入社会的大学生就业规划教育进行合理引导的重要职责。辅导员职业能力提升是实现新时代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举措。
一、高职高专院校辅导员的能力现状
(一)辅导人员的科研能力弱
由于辅导员在科研方面常常处于被动局面,加之科研能力弱,缺乏科研积极性,故科研水平受限。对于辅导员来说,只要从事该行业,应积极投入工作岗位,同时还应摸索出自己的工作方法。辅导员要想做好辅导工作,不应盲目与被动,而应进行科学规划,不断提高主观能动性,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胜任该项工作。
(二)工作压力大,职业优势不明显
最近几年来,国内高校招生数量增多,且规模大,因而,需要更多辅导员来辅导学生,致使工作压力增加,同时需要利用更多时间和精力用来处理事务,忽略了学生思想方面的指导工作。加上,辅导员年龄普遍偏小,而且科研能力薄弱,职业认同感低;若是从薪酬层面来说,工资待遇不遂人心;另外,职业能力亟待提高。
(三)辅导员地位低
因职业认同感低,高职高专院校忽视了辅导员的重要性,导致他们的地位低,有些管理人员甚至将他们当成打杂人员,认为辅导员可有可无,发挥不了作用。如此一来,辅导员难以真正发挥其价值,更无法创建专业队伍。
二、提高辅导员职业能力的对策
(一)调整高职高专院校辅导员的聘用标准
和高等院校相比,高职高专院校在录用辅导员方面门槛较低,导致辅导员水平不尽如人意。尤其是在人才激烈竞争时代背景下,高职院校日后的任务加重。针对上述现象,高职院校必须保证聘用辅导员的质量,严格控制源头,调整传统聘用标准与方式,以此来提高高职高专院校的综合实力。
(二)健全辅导员的队伍结构
高职院校尽快调整辅导员架构,采取老带新、新老结合的方式,好让缺乏工作经验的辅导员尽快走上岗位。从职称方面来看,许多辅导员虽然为本科生,但也只是个初级职称。鉴于此,辅导员应努力学习,不断提升自身实力,掌握更多知识,为全面提高综合素养。
(三)健全辅导员的知识结构
结合高职高专院校学生的特性,对辅导员的思想觉悟提出严格要求,要求他们及时处理学生生活与学习方面面临的问题,尤其是专业知识方面。
所以,高职院校应将选拔辅导员的工作当成关键,建立健全辅导员队伍框架,同时依照不同专业,提高辅导员的综合素质。
(四)建立健全提高辅导员能力的相关制度
为进一步提升辅导员的综合素质,高职院校必须健全相关制度,并使其标准化。依照当地教育局颁发的文件,要求院校明确认知辅导员的地位、作用等,同时还应综合考虑他们的素质能力,提前明确岗位的职责,按照高职高专的实际情况,制定规章制度,目的是提高辅导员的职业能力,与此同时,还应健全相关体系,创建辅导员队伍,保证他们正常开展工作。
(五)完善提高辅导员素质能力的培训制度
当前阶段,高职高专院校必须完善辅导员培训制度,采取合理、科学的方法,提升辅导员的素质能力。具体做法如下:起初,高职院校应在辅导员上岗之前进行培训,特别是应届毕业生,为让其尽快上岗,应给他们提供大力支持,让其明确岗位职责;其次,对于在职辅导员而言,应定期给他们提供再教育机会,比如可以参加调研会、专家讲座等,推动教育领域的交流;再次,采用奖励措施,鼓励辅导员再教育,例如取得和教育管理、政治教育等有关的学历,会给予相应奖励,从根本提高辅导员队伍的思想政治教育水平。高校辅导员需具备掌握大学生思想动态的能力,可做好党团和班级文化建设工作,并通过各类活动打造班级文化品牌。同时,高校辅导员要对大学生的心理变化进行实时监控,做到适时介人心理咨询,使有心理疾病的大学生摆脱心理阴霾,形成健全的人格。培养出一支专业素质强、特色工作突出的辅导员名师队伍。
(六)辅导员队伍专业化的外生性因素需要进一步优化
首先,独立学科的专业支撑有待增强。系统而相对专门的学科理论体系是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发展的智力支持。一个专业的科学知识体系由“关于这一专业的知识”和“为这一专业的知识”两部分构成,前者是指从事该专业实践的核心知识,后者则是指从事该专业实践的辅助知识。目前来看,《职业能力标准》要求辅导员具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相关学科的宽口径知识储备。其中包含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务知识和法律法规知识等在内的 “为这一专业的知识”,但“关于这一专业的知识”的学科支撑尚未形成清晰的范畴和系统的范式。思政相关学科的基本原理和基础知识有助于辅导员队伍形成宽广的知识储备,但各学科的理论体系只是形式上的综合,而未产生内容上的融合,未形成一套代表辅导员职业话语权的系统而独立的学科理论体系。
其次,学术研究的知识内生机制有待推进。理论和实践研究是辅导员的主要工作职责之一,辅导员的理论和实践研究能力与辅导员的个人成长和专业化发展紧密关联。目前,科研能力相对不足仍是影响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的一大瓶颈。辅导员对思想政治教育相关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对德育研究方法的运用程度、对科研成果的转化程度是衡量辅导员科研能力的标尺。辅导员的科研能力不仅仅是指辅导员专业理论知识的掌握和运用,也应当注重实践性知识的研究与提炼,开展“反思性实践”。
四、结语
综上所述,为组建专业水平高、综合素养高的管理队伍,高职高专院校应结合实际情况,依照专业、个人能力等对辅导员展开分类,定期和他们进行沟通,找到存在的问题,并及时解决,目的是让辅导员积极做好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当然,辅导员也应努力提高自身的职业能力,充分挖掘潜力,增强责任感和归属感。
参考文献
[1]林伟毅.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的现状及提升路径[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7(01).
[2]徐立华.新形势下高职院校辅导员队伍构建的初步探索[J].法制博览,2019(07).
[3]庄一民,张阳明.高职院校辅导员职业能力现状与提升路径分析——以福建省高职院校为例[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