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背景下社会工作介入农村社区治理研究——以W市B村为例黄燕萍

发表时间:2021/8/4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1年四月第10期   作者:陆青
[导读] 本文是基于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社会工作介入农村社区治理的个案研究
        陆青
        南宁师范大学  530299
        【摘 要】本文是基于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社会工作介入农村社区治理的个案研究, 以W市B村为研究对象,深度剖析其所存在的突出问题,以地区发展模式为指导,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并总结经验。
【关键词】乡村振兴;社会工作;农村社区治理
        前言
        习近平同志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乡村振兴战略,指出“三农”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中央一号文件中对新发展阶段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作出总体部署,为做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三农”工作指明了方向。[1]农村社区治理问题的解决对乡村振兴战略取得全面胜利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专业社会工作者介入农村社区治理作业当中,利用专业素养,根据当地的具体情况,灵活运用社会工作专业的理论知识和工作技巧,不仅能有效解决农村所面临的现实问题,还能提升社区居民的自主意识和自治水平,有效推动农村社区的现代化发展。
        一、基本情况
        B村属于广西某镇的一个自然村,该村背靠高岭土矿山,位于高速公路南侧,村口设有高速入口,高铁经过,离镇上较近,地理位置优越,物产丰富;该村面积较小,只有50多户人家,村民外出务工者较少,多数青壮年在家谋发展,村民的工作主要依托隔壁镇陶瓷城区工厂以及矿山开采需要所提供的工作岗位,收入基本能满足家庭日常开销且略有盈余。但由于独特的地理位置,离高岭土矿山较近,该村在高岭土矿山作业的过程中出现了生态环境恶化的问题,唯一的一条河流河水干枯,河边上都是农药瓶、塑料袋等垃圾,空中飘忽着矿泥颗粒。虽然收入不断增加,生活水平也有了一定程度的提升,但是村民的环保意识不足,村中的生活环境越来越糟糕。
        二、理论支撑
        地区发展模式是社区工作的介入模式之一,由美国学者杰克·罗斯曼(Jack Rothman)根据地区发展及社区建设的相关经验所提出来的社会工作实务模式,该模式注重调动社区居民的积极性,鼓励社区居民通过自助或互助的方式参与社区事务,共同解决社区问题,携手去贡献社区,推动社区的和谐发展。B村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人口结构分布均衡,且认识到村内的问题与变化,有解决问题的共同愿望。基于此,本文将从地区发展模式出发,结合乡村振兴发展战略,分析B村社区的基本情况,了解所存在的问题,进行需求分析,为村民解决村内事务提供合作的契机,推动社区的发展。
        三、存在问题
        (一)生态环境问题突出
        近年来,由于采矿过于频繁,每一次开采都要先把矿山表层的绿色植被去掉,导致山里树木越来越少,白泥裸露;原有唯一的一条小河现在已经枯竭,河里都是从山里冲出来的白泥,以及乱扔的塑料垃圾;公路旁的树木都染上了白粉尘;遇到连续几天下暴雨的情况,村里的稻田有部分会被淹没,雨水褪去后田里都是不适合种植的白泥,严重影响水稻的生长。
        (二)文化娱乐方式单一
        B村缺乏一定的历史文化底蕴,村民的休闲娱乐方式相对比较单一、乏味,成年人大部分休闲时间用于打扑克牌、打麻将以及聚集在一起闲聊,棋牌赌博构成了他们休闲活动的主旋律,娱乐方式缺乏多样性,缺少发展提高型的文化类休闲娱乐活动,无法与时俱进地满足村民的精神文化需求;小朋友则跟随家长泡在牌室里,沉迷于刷短视频、打手机游戏;村中缺少学习的氛围与环境,导致学生学习成绩大部分都不理想。B村很少会看到其他的文娱建设活动,文化娱乐生活需要改善,乡风文明有待提升。


        (三)村民自治意识不强
        B村是一个小自然村,人数较少,村民自治运作效果不理想,村民参与村里事务的主体意识普遍不强。由于B村经济文化较落后,村民整体文化程度不高,民主观念及主体意识稍有欠缺,认为村中公共事务的处理应该由村干部去落实处理,政治参与意识有待提高,参与过程比较被动。即便是他们已经意识到村中生态环境、文化氛围等一些问题的存在,他们依然是被动地等待村干部去解决存在的问题,导致村民群体不能在农村社区建设当中充分发挥主体性作用。
        四、解决策略
        (一)社会工作者协助村民共同解决环境问题
        生态环境的主要问题在于村中矿山的不断开采导致水土流失严重,村民保护环境的意识缺乏,而社工介入这一问题的关键作用在于协助村民探讨出环境恶化的原因以及解决对策,运用专业方法去帮助村民解决环境问题,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为使矿山尽快复绿,社工帮助村民链接到乡村振兴扶持资金支持B村生活污水处理,邀请专业设计人员进村,根据村民意愿,设计村道、绿化带等,并传授管护技术。社工动员村民对矿山进行了平整、改良土壤,栽种了桉树和相思树,在矿山半山以下或容易水土流失的地方撒播了草籽。此外,村中还设置了定点投放垃圾的垃圾箱,村民自发把生活垃圾投放到指定地点,“保护环境”成为B村的村民公约,农产品的生产环境得到改善。
        (二)社工连接资源完善基础设施并丰富文化娱乐项目
        在体育局的支持下,社工组织村民村干,建设篮球场、舞台、公园等公共娱乐场所,基本的体育健身设施投入使用;社工鼓励村干牵头在重大节假日举行篮球比赛;邀请广场舞老师为村内喜欢跳舞的妇女开展舞蹈教学,并协助广场舞团队选出队长管理团队事务;此外,社工还培养居民自助互助、尊老爱幼以及重视学业的意识,协助村民发起敬老活动,对村中老人进行慰问;并成立奖助学金助学活动,鼓励学生发奋学习。村中形成了良好的精神风貌,呈现出一种文明乡风、良好家风的景象。
        (三)提升村干综合能力及村民自治意识
        在地区发展模式视角下,社会工作者应该充分挖掘和培养村中的骨干人才,发展乡村建设自组织,使组织在村干的带领之下自主自治。社工鼓励村干党员表率,带头建设乡村,并有针对性地帮助村干学习先进的知识技术和工作方法,学习优秀的乡村建设案例,提高自治能力;有针对性地开展村民的思想政治工作,使村民认识到参与的重要性,认识到建设乡村,需要共同努力,并鼓励大家主动出谋献策。通过村民村干团结协作,不仅能改善邻里关系,使居民之间建立更加紧密的联系,而且促进居民之间的友好互动与交往。
        五、结语
        乡村振兴战略,为社会工作专业在农村社区的实践提供了机遇;农村社会工作,是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重要力量与技术支持,通过实地研究与实践,农村社会工作本土化进程脚步更加迅速,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建设目标也将顺利实现。B村有着优越的地理位置,淳朴热情的村民,丰富的资源,社会工作者在介入该村时,主要凭借外部资源支持,社工则在其中扮演着“使能者”、“教导者”、“协调者”等角色,动员村民,链接外部资源,挖掘内在资源,实现内外联动,多方助力,因地制宜地解决问题,助力乡村振兴。
        笔者根据B村社会工作介入的实务经验,总结了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之下,以地区发展模式为视角的介入策略:第一,深入了解村中面临的突出问题,通过组织村民讨论共同关心的问题,与村民建立良好关系,并取得村民的信任。第二,挖掘并培养村民骨干,传授解决问题的技巧,鼓励及协助村民组织起来,共同解决村中问题,培养积极参与和自助互助的精神,形成团结和谐的乡村风貌。第三,关注本土政策,链接资源,通过内部资源的动员、参与,与外部资源的帮助实现多方联动。

参考文献:
[1] 陈良瑾.中国社会工作百科全书[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1994.
[2] 周舟. 地区发展模式视角下的社区社会组织培育路径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20.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