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共生课堂的内涵与特征

发表时间:2021/8/4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1年四月第10期   作者:黄树明
[导读] 本论文探讨了共生课堂的内涵
        黄树明
        重庆市江津区支坪初级中学校
        摘要:本论文探讨了共生课堂的内涵、概念、基本特征和模型图解,对共生课堂的理念做了简要的说明,同时对共生课堂包含的学、议、助、生四个基本实践环节进行了解读。本论文记录了二个课堂教学片段,同时对实践共生课堂上发生的变化进行了简单的介绍。课堂内部的变化:课堂理念、课堂结构、课堂评价、课堂形式都出现了一些变化;课堂之外也发生了变化:学生、教师变了,师生关系、生生关系、家长态度也发生了可喜的变化。
关键词:共生课堂;理论;实践;变化
        
        课堂不仅仅承载着知识,更是通过知识的生成过程,从而实现师生的教学相长和学生间的互助共生。只有学生自我发起并主动积极地参与的学习才是最有效、最深刻的;只有在师生互动、学生互助等条件下生成的知识,学生才能领悟到学习的方法和体验学习的乐趣,学生才会学得更愉快,真正体现以人为本的课堂教学观。为此,我们开展了共生课堂的实践研究。
一、共生课堂的内涵
        (一)什么是共生
         “共生”这一概念源于生物学领域,是生物科学中的一个重要的基本概念;共生主要指“两个不相同的有机体生存在一起,一般用来指两个不同而又相互影响的物种之间各种不同类型的关系,包括寄生、互惠共生、共栖和客居等。共生是两种生物彼此互利地生存在一起,缺此失彼都不能生存的一类种间关系,是生物之间相互关系的高度发展。
        (二)什么是共生课堂
        如果把课堂视为一个生态系统,它至少包括学生、教师、 课程、环境、技术等因子,课堂的目的就是为了更好地开展学习活动,不断促进课堂中的每一个生态因子的发展,从而促进学生的发展,共生课堂也许就是我们教育领域极力追寻的一种理想状态。
        共生课堂就是在共生理念和人本主义的指导下,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以学习为中心,让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体会知识的生成过程;让学生在课堂中学会与人共处、学会合作、学会交流,营造互帮互助的生生关系和平等对话的亦师亦友的师生关系。
        (三)共生课堂的基本特征
        人文性。共生课堂唤醒的是“人”的存在与生活状态、追求互助与共同成长。不仅重视知识的学习过程,更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状态、情感变化。
        体验性。共生课堂强调知识的获得要通过学生的自己的体验与感悟去获得,而不是把知识灌输给学生,它尊重的是学生在课堂上的体验。
        互助性。共生课堂就是要在课堂中体现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互动,尤其是学生之间的辩论与互助,增加他们交流的频率与质量,从而提高师生学习的质量。
        开放性。共生课堂首先是面向全体师生;其次开放学习的内容,把有价值的东西呈现给学生;再次开放的学习方式。
二、共生课堂的理念
        指导思想:以人为本,以学习为中心,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
        课堂改革导向:以学定教    互助共生
        课堂改革理念: 共生理念   以人为本
        课堂教学模式四环节:学   议   助  生
三、共生课堂的实践环节
        (一)学(自学)。其目的一是通过教师创设情境,凸现学生认知的冲突,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从而引入本节课的学习目标;二是通过学生的自学,初步了解和理解本节课的基础知识,把一些最基础的问题自行解决掉,通过动脑、动手、动笔、动口,体验学习的过程。
        (二)议(评议)。其目的是学生在自学的基础上将自己学习的体会在组内交流,展示学习的成果和记录下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对自学中发现的问题或者对老师有针对性地提出的问题进行小组探讨。
        (三)助(互助)。其目的是通过学生组间的交流与展示、生生之间与师生之间进行质疑,答疑互助,从而推动知识生成的深入发展,进一步提升学习的质量。


        (四)生(建模)。其目的是通过师生的小结与交流达到建模生成新知识。
四、共生课堂实录
        “梆梆梆……”八年级一班的教室传出钉木头的声音,同学们四个五个地围在一起,“我按倒起,你小心点钉哈。”“唉呀,老师叫你钉成三角形的嘛……”“莫动,看我的……”原来这是一节数学课,内容是“三角形的稳定性”。课堂上老师给每个小组拿了8根小木条,让同学分别钉出三角形、四边形。
        “三角形真的扭不动啊。”第一小组AA一边使劲扭动着刚钉好的三角形,一边说。“你看,四边形很容易扭动啊。”第二小组的BBB得意的说。课堂上,同学们正在进行着小组合作学习。
        “我们先把题目认真读一遍,为了保护环境,某校环保小组成员收集废电池,第一天收集1号电池4节,2号电池5节,总重量为460克,第二天收集1号电池2节2号电池3节,总重量为240克,试问1号电池和2号电池每节各重多少克?”CCC一边念一边对着DDD讲解着,“那我们就把1号电池的重量设为X,2号的重量设为Y……”,这就是DDD在学习上遇到困难,组内成员CCC在帮助DDD。
        “该我问你们啦,两条直线相交,如果它们所成的邻补角相等,那么一对对顶角就互补。”第三小组的AA正在与第四小组交流本周的学习内容。
五、共生课堂实践的成果
        (一)课堂之内的变化
        课堂理念之变  教师更加关注学生的生存状态、自由人格、理想追求及终身发展,真正体现“以人为本,终生发展”。
        课堂结构之变  新的课堂结构让学生有了参与课堂的基础、机会和动力,有了展现自己所学、所思、所惑的空间,使学生真正成为了课堂的主角。
        课堂评价之变  从评价教师的教到评价学生的学,更加关注师生的生命状态,更加关注学生的参与度、深刻性与精彩性。
        课堂形式之变  以小组合作学习为基础的课堂新秩序,一是有利于学生明确任务、自主参与和交流讨论;二是更有利于学生之间的互帮互学,从而实现“互助共生”;三是有利于教师角色的转变,使教师从讲授变为导学成为现实。
        (二)课堂之外的变化
        学生变了  学生变得爱学习了,学校、教室成了学生向往的地方;学生的综合素质明显提高了,阅读能力和写作水平、搜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提高了;学生交流和表达能力提高了;学生质疑创新能力提高了,有些老师在平时交谈中经常说这样的话:“现在在课堂上经常被学生难住,现在的娃娃怎么这么聪明,真了不起!”;学生动手实践能力提高了。
        教师变了  1.教师参与的积极性高了。过去我们组织教研活动,教研组长不愿意引领,参与教师更是敷衍了事。现在我们开展的“三周磨一课”教研活动,教研组长做工作比自己家里面的事情还要上心;磨课教师对同一节内容要发反复复上课4、5次,毫无厌倦之态;参与听评课教师要花10多节课的时间听课、评课、提修改建议,没有一个老师敷衍了事。2.教师的学生观变了。教师唱独角戏的情况少了,与学生交流、沟通、互动多了;教师开始在新的形势下走出旧的教育思维,甚至开始向学生学习,在灵动的课堂教学中调整、发展自己的教育理念和知识储备。
        师生关系变了  新型师生关系让教师走入学生当中,与学生成为平等的、民主的学习共同体,为他们的学习提供帮助、引导与服务。
        生生关系变了  为了学习目标,有了自己的合作伙伴和竞争对手,学生之间在真实可见的环境中合作、竞争意识浓了。
        家长态度变了  从不理解到致信感谢,从顾虑重重到看到孩子自信与进步而欣喜,从以前关注孩子座位到现在关注孩子是否能认真参与小组学习。

主要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S].教育部,2001-06-07.
[2]申仁洪,黄甫全.合作活动学习刍论[J].教育研究,2004(10).
[3]左璜,黄甫全.国外同伴互助学习的研究进展与前瞻[J].外国教育研究,2010(4).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