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谈渗透式心理健康教育在小学班主任工作中的实施

发表时间:2021/8/4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1年四月第10期   作者:郭萍如
[导读] 学生的性格、习惯和心理成长直接受到成长环境的影响。
        郭萍如
        福建省泉州台商投资区崇实小学 362122  
        摘要:学生的性格、习惯和心理成长直接受到成长环境的影响。班主任作为学生的管理者,应该从实际教育环境出发,为学生创造可发展、可学习的心理成长环境。作为班集体的“话事人”,班主任要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积极处理学生心理发展与学习生活之间的矛盾,为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保驾护航。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班主任
        小学阶段的学生正处于心理的发展时期,他们容易受到周边环境的影响。再加上农村部分学生父母外出打工,不能及时对学生的心理进行引导,使他们在人际交往和处理困难的过程中经常出现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因此,班主任在工作中需要根据学生的现实表现情况,选择科学合理的健康教育方式,提升学生的心理素质。
        一、小学教育阶段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
        1. 自卑、自负等消极心理
        自卑、自负等消极心理在小学生群体中较为常见,这与小学生的心理活动特点有关。对于缺乏生活经验的小学生来说,其在长期的学习活动中已经积累了一定的人际交往经验,在心理智力不断发展的过程中,更渴望得到外界环境的认可。但是,在小学教育阶段,学生受到的评价是多方面的,或是来自班主任,或是来自同学,又或是来自家长,一旦出现“一边倒”的评价局面,学生的心理活动将会出现偏激化:或是沉溺在他人的肯定中产生自负心理,或是太过注重他人的看法产生自卑心理。如果班主任无法处理好学生成长过程中出现的心理问题,学生的未来发展将会受到严重影响。
        2. 自我否定、悲观等消极心理
        小学生具有很强的群体意识。在日常生活、学习中,学生需要与其他学生相互配合、共同评价,才能实现自我进步。一旦班主任或其他学生对某名学生使用大量消极的、否定的语言进行评价,这名学生的自我意识将会直接受到影响,并忽略自身的发展价值。在这种情况下,学生无法重新定位自己的行为,如果成功,学生会将最终成果归为他人的功劳;如果失败,学生则会否定自我。由于无法正确认识自我价值,学生的悲观情绪占据主流,严重缺乏适应未来社会活动的能力。
        二、班主任开展渗透式心理教育的实施策略
        1. 课堂教育,肯定学生的发展价值
        回顾现阶段的小学教育,班主任大多不会将心理教育提上日程,这与现阶段的教育观念有关。大部分班主任认为,学生是发育尚未完全的个体,并不存在心理健康问题;尽管有些班主任有开展心理教育的意愿,但是其教育方法和教育理论并不明确。依靠渗透式心理教育手段,班主任在正视心理教育活动的同时,将心理教育与课堂教育结合起来,在发挥心理教育时效性的同时,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帮助。
        小学教育涉及德、智、体、美、劳五大方面,班主任可以采取渗透式心理教育手段,从课堂教学活动出发,为学生创造实现自我价值、获得他人肯定的机会。在教学环节,班主任可以利用当前的学科教学开展德育教育工作,对学生一视同仁,杜绝以成绩论高低的评价方式。比如在主题班会和德育教育中,班主任可以利用传统美德故事开展教学活动。

完成教学任务后,引导学生回顾故事梗概,并向学生讲述故事中的传统美德,在帮助学生吸收科学知识的同时,利用文化智慧涤荡学生的心灵,为心理健康发展打下基础。
        2. 课后教育,培养学生的自信心理
        作为学生的引导者,班主任承担的班级管理事务更为复杂,其不仅要负责教学工作,还要管理学生,在身兼数职的情况下,学生课后的心理教育活动容易被忽视。生活环境是影响学生心理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班主任要关注学生的心理活动,重新定义心理教育。
        在课后,班主任要走进学生群体开展德育教育。班主任要以身作则,让学生理解“生而平等”这一概念,平等对待他人。在与学生沟通的过程中,向学生讲授“尊重”“友善”等概念,帮助学生营造平等、和谐的生活环境。渗透式心理教育的重点在于“渗透”,班主任要增加与学生接触的频率,在向学生讲授德育教育基本观念的同时,开展心理教育活动,实现润物无声的教育目的。
        3. 综合教育,消除学生的消极情绪
        在开展渗透式心理教育时,班主任可以开展综合心理教育活动,让学生成为阳光向上的人。在日常活动环节,班主任要引导学生积极参加集体活动,改变学生的孤僻心理,使其从狭小的“我”转变为“我们”,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借助集体力量开展心理教育活动。班主任还可以利用名人名言、历史格言等内容布置班级,并定期更换,依靠中外文化智慧拓展学生的世界观,使其形成开朗、乐观的阳光品质。学生的心理教育工作并不能仅仅依靠班主任来完成,在后续的教学活动中,班主任可以利用家长会、家访等形式开展家校沟通工作,使“从学校渗透”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转变为“从家庭渗透”,依靠家校双方的共同努力,保障学生的健康成长。
        4.利用丰富的课间活动,营造良好的集体氛围
        氛围是影响人们心理的关键因素,在轻松的环境中,人们会感到放松和愉悦,在紧张的环境中,人们容易产生各种紧张、焦虑心理,从而出现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因此,农村小学班主任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时,可以利用学生的课间休息时间,通过多样的集体活动营造良好的集体氛围。比如,可以给学生传授一些简单的肢体动作,当他们掌握了动作要领之后,班主任可以在电子设备中查找相应的音乐,让学生跟着音乐做出相应的动作,并将他们的表现情况用电子设备录制下来,可以在学生表现展示完毕之后,让他们轮流观看自己的肢体动作,这样不仅丰富了学生的课间活动,还有助于班级氛围更加融洽,促使学生能够以积极的心态进行生活和学习。但是在这里需要强调的一点是,每个班级都有学习能力(行为协调能力)较差的学生,他们的肢体动作可能没有其他同学那样规范,因此班主任在引导学生训练肢体动作时,可以在他们集体训练结束之后,让学生相互之间表演展示,促使学生在展示中认识到自身的不足,从而积极进行改进,使他们以良好的态度参与到课间表演中。
        在新时代教育背景下,学生的心理健康已然成为不可忽视的教育话题。班主任要承担起助力学生成长的重任,必须结合新型教育理论,从知识健康发展、能力健康发展、心理健康发展等多个角度出发,落实心理教育工作,在学生的学习、生活中渗透心理教育,为培养适应新时代要求的人才而不断努力。
        参考文献
        [1]党万堂.小学班主任实施渗透式心理健康教育初探[J].教书育人,2019(19).
        [2]景小玲.论小学语文班主任实施渗透式心理健康教育[J].科普童话,2020(26).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