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焕
西北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陕西 西安 710127
摘要: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新变化具有深刻的理论依据,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重要依据。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新特点首先体现在人民需要方面是从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转变为美好生活的需要;其次,体现在社会生产方面是从落后的社会生产转变为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把握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具有重要意义,既继承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社会主要矛盾理论,又推动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发展。
关键词: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新特点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己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的基本依据。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结合我国国情,深刻领会和把握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
一、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新变化的理论依据
马克思对社会基本矛盾的探究。马克思认为,矛盾是普遍存在的,社会基本矛盾也是普遍存在的,存在于一切社会形态,存在于社会的各个阶段。社会基本矛盾,即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是任何社会中都起作用的普遍规律,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最根本动力。正是基于这一原理,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得出:“资本主义必然会灭亡而社主义必然会胜利的论断。”[1]这是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及其两者之间关系做的进一步深入分析,使我们进一步正确认识社会基本矛盾以及剖析社会矛盾运动规律。
列宁进一步提出了矛盾的实质和核心。列宁继承发展了矛盾的特殊性,认为俄国社会矛盾需要采用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方法处理,并以此指导领导俄国“十月革命”的取得胜利,并且在胜利以后,针对俄国社会各方面比较落后的状况以及国内国外错综复杂的形势,列宁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出台适合本国国情的政策,这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矛盾观在社会主义国家的运用与初步探索。
毛泽东在对马克思与列宁关于矛盾学说的继承基础上,写作了《矛盾论》一文,系统阐述了毛泽东的矛盾思想,标志着毛泽东矛盾思想的成熟。《矛盾论》讲的就是事物的矛盾法则,即对立统一的法则,是唯物辩证法的最根本的法则。[2]299此外,还系统性的对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等进行了阐述。他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正确分析了社会基本矛盾,他指出:“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基本的矛盾仍然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3]214并且认为社会主义中的这一矛盾是非对抗性的矛盾,可以经过社会主义制度进行自我调节来解。毛泽东的这些思想为我国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基本矛盾尤其是人民内部矛盾提供了启示。
二、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的新特点
(一)人民需要方面从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转变为美好生活需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来,人民物质生活水平明显改善,我国人民的收入水平达到了中等偏上收入国家的水平,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显著提高。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人民的需求由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广泛,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
”[4]11人们的需求出现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特点,不但达到丰衣足食的基本物质文化生活水平,而且更加注重质的提高来满足人民的日益增长的迫切需要,人们在文化教育、住房消费、外出旅游、金融保险、生活保障、医疗卫生服务、精神文化生活等等方面的需要不断提升。在政治生活方面,由于国家治理体系与制度的不断完善,人们的民主、法治、公平、参与、监督以及维权意识等也在不断增强。
(二)社会生产方面从落后的社会生产转变为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
我国已经改变了“落后的社会生产”的面貌,经济发展水平显著提高。但是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存在着发展不足的问题,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
首先表现在经济方面,具体地体现在城乡之间、区域之间以及行业之间的差距明显。其次,在政治方面,民主法治建设有待加强,一些落后地区民主法治意识淡薄,因此,要进一步完善落实民主法治的制度体系,激发人民群众参加政治生活的热情。第三,在文化建设方面,一方面,相对落后地区文化教育不被重视,教育基础设施落后,仍然存在“上不起学”的现象;另一方面,国内外各种社会思潮、多元的价值取向以及信息网络化都会对我国主流意识形态造成冲击,对我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弘扬造成严重影响。第四,社会建设存在不少短板,仍然存在上学难、住危房、就业难等的问题,因此,要加快民生基础工程建设,建立健全社会救助、社会保障机制,改善民主。第五,生态文明建设问题日益暴露,随着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水污染、空气污染、雾霾污染、水土流失、沙漠化、植被覆盖率降低、生物多样化减少等的状况,这次的新冠肺炎疫情更是严重损害着人们的身体健康,这说明了我们应该处理好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三、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新变化的重要意义
(一)进一步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社会主要矛盾理论
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变的新论断是对马克思主义社会主要矛盾理论继承发展,同时,也彰显了新时代的鲜明时代特征,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对社会基本矛盾理论进行了探索,并且指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本来是相适应的,但是当物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会同之前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发生矛盾,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由促进作用转变为阻碍其发展,于是,需要对生产关系进行变革,随着作为生产关系总和的经济基础的变革,全部的上层建筑也开始发生变革,以此引发社会革命的到来。十九大阐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变也正体现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要矛盾的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社会主要矛盾理论在我国的具体实践。
(二)推动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发展
马克思提出矛盾是对立统一的关系,矛盾具有同一性和斗争性两个属性。对立面的斗争即矛盾的斗争性,矛盾斗争性推动事物的量变,当斗争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会突破事物存在的限度,引起事物的质变,从而推动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衰亡。新的矛盾的产生意味着事物发展到另一阶段,从而推动事物向前发展。新时代我国的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反映了当前社会改革和建设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生产方面和人民需要方面都发生变化,所以,新时代制定理论路线方针政策,需要结合新的实际情况,新的国情,实事求是,在生产方面继续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在人民需要方面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坚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工作的根本要求。
四、结语
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新变化再次彰显了我们党不断顺应时代变化,顺应国情,善于抓住主要矛盾解决问题。历史深刻昭示,只有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准确判断社会主要矛盾,才能制定科学的理论路线去指导经济社会实践,推动党和国家事业不断向前发展,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伟大发展。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2]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3]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4]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