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言杰 李岩
烟台市特殊教育学校
【摘要】在党和国家号召大力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大背景下,我校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围绕着优秀传统文化如何与聋校职业教育紧密结合、什么样的教育内容及活动形式更符合聋校职专生的需求这一主题,遵循“做人、做事、做学问;谋生、谋职、谋幸福”这一校训,整合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资源,探索聋校职业中专传统文化的培育模式,形成了“五给合”+“四创”的课程资源模式及“润物无声”的活动开展“十模式”,学生综合素养明显提升,成效显著。
【关键词】传统文化 “五给合” “四创” “十模式”
一、聋校职业中专优秀传统文化培育模式研究的背景
2013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就做出了关于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决定。2017年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其在重点任务中指出,要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贯穿国民教育始终。
特殊教育作为教育中的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继承传播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方面同样肩负着重要的责任。而聋校的传统文化教育目前基本上还处于垦荒阶段,既没有系统的传统文化教材,更没有完善的活动开展模式。合理开发聋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学资源,寻求行之有效的传统文化的活动开展模式,成为聋校探索传统文化教育的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二、聋校职专传统文化培育模式基本思路
长期以来,我校一直非常重视学生传统文化素养的培育。逐步形成具体思路如下:
.png)
三、 “五给合”+“四创”的课程资源模式
遵循“做人、做事、做学问;谋生、谋职、谋幸福”的校训,围绕着传统文化如何与聋校职业教育紧密结合、什么样的教育内容及活动形式更符合聋校职专生的需求这一主题,整合创新课程内容。
1.选题实现“五结合”,注重实效。
一是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传统文化校本教材开发相结合,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中心构建校本化课程及教材。
二是将地方课程与传统文化校本教材开发相结合,把齐鲁文化、烟台历史、地域风俗等内容引入课程,实现课程及教材的本土化。
三是将校史资源与传统文化校本教材开发相结合,把学校历史、聋教育史等内容引入课程,实现课程及教材的校本化和特色化。
四是将网络文化与传统文化校本教材开发相结合,以网络资源开发为引导,建立传统文化网络资源、手机资源等。
五是将聋人文化与传统文化校本教材开发相结合,把聋人文化、手语等内容引入到课程开发,让学生感受到课程及教材与自己的生活亲密联系。
2.选题力求“四创”,构建序列化课程资源。
一是创新课程内容,对包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传统文化、地方资源、校史文化、聋人文化等内容进行整合,建立适合听障学生特点的传统文化课程内容。
二是创新课程编排,对各种零散的、无序的、多元的资源进行课程化的整合,从课程目标到课程内容,从课程实施方式到课程教学评价,进行一体化的系统规划和设计,并有计划地实施。
三是创新课程资源,充分利用互联网+开发新的课程资源包,建立网络和手机资源包,开发形式多样的课程资源。
四是创新课程评价,对学生开展多元化的学习评价。
四、聋校职业中专传统文化培育活动“十模式”
我校在传统文化的开展模式上积极开拓创新,在兼顾传统文化精神文化素养和技艺技能素养两方面的基础上,形成聋校职业中专传统文化培育活动“十模式”
1.晨会主题模式
2.班会主题活动模式
3.特色课程活动模式
4.依托学科教学模式
5.传统节假日实践活动模式
6.心理拓展活动模式
7.阶段集中学习模式
8.网络资源学习模式
9.书香文化阅读活动模式
10.环境氛围模式
环境氛围模式是在校园文化的建设上突出宣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五、聋校职业中专传统文化培育活动的效果
1.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职专部的整体气氛有很大的改观。学生学习的劲头足了,处处呈现出和谐、积极向上的健康状态,得到了教师、家长的肯定,学生思想道德、文化知识、劳动技能等整体素养得到全面发展。
2.学生掌握的技能逐步增多,技艺水平也逐渐提高。
职业中专传统文化课程开展实施,学生掌握的技能逐步增多,各项技艺水平也有很大地提高,对于职业道德素养也有了一清醒的认识。
3.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情感明显增强。
学生对中华文明和传统文化有了更多地认知,了解了中国传统文化的辉煌成就,开拓了视野,思想日渐成熟,学习也有了目标和方向,自觉把个人前途与祖国命运联系起来,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情感明显增强。
4.毕业生深受高校与用人单位的青睐
学生的学习习惯、方法、态度和精神状态一切向好,获取知识能力、动手实践能力等各种潜能得以发挥,综合素养不断提高,升学和就业的毕业生分别受到高校和用人单位的青睐,得到了家人和社会各界的好评,发展态势良好。
【本文为山东省教育教学研究一般课题“聋校职业中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资源开发与实践”(课题批准号:2018JXY1042)的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