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倩
重庆市鲁能巴蜀中学校 400013
摘要:活动教学法,是一种在活动教学思想的指导下,克服传统教学中单一形式学习的弊端,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和学习兴趣,把感知学习与实践操作融合在一起的教学方法。它以学生主动的参与、探究、创新为基本特征,促进学生认知、情感、个性发展。除了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外,在初中语文的学习上,还能够加强学生对于文本的解读,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学科成绩。
关键词:活动教学;初中语文;方法探究
引言
什么是活动教学呢?活动教学法,也称活动型教学法,相对于传统课堂教学,它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方法,一般是指教师根据教学要求和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为学生提供适当的教学情境,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程度和特点设置,让学生凭自己的能力参与阅读、讨论、游戏、学具操作等去学习知识的课堂教学方法或过程。这种教学方法的特点是学生参与活动,通过听觉、视觉、空间知觉、触觉等在大脑指挥下协同活动而获取知识。接下来,我将具体论述一下如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应用活动教学法。
一、传统课堂教学存在的弊端
1.忽视学生学习主体的地位
传统教学形成了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关系。其表现为以教为中心,学围绕教转。教与学关系就是:我讲,你听;我问,你答;我写,你抄;我给,你收。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丧失了,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宰者。这种被动接受知识的方式,学生只能跟随教师学,复制教师讲授的内容,致使大多数学生逐渐养成一种不爱问、不想问“为什么”,也不知道要问“为什么”的麻木习惯。学生的思维发展被束缚,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逐渐丧失,甚至被迫学习,根本体会不到学习的快乐。结果教师越教,学生越不会学、越不爱学。其次,学生的学习方式基本上是被动接受,许多学生只注重死板地读书,不仅缺少了想象能力和创新精神,也难以升华所学知识,个性得不到张扬,许多学生只注重死板地读书。在新高考改革的背景之下,不论是高考还是中考,各学科都呈现出越来越灵活、务实的特点,其对学生和老师的素质要求提高,呈现出对学生自身兴趣能力和综合素养的高要求。而传统课堂教学的模式方法,明显跟不上时代的发展和要求。
2.教师的教学理念及方法古板
从教师的角度来看,传统的课堂教学,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中心和主体,是知识的传授者,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教材是教的内容,学生的成绩是教师教学水平的反映,课堂这个作为教学的主要环境则是提供给教师表演的舞台。而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大部分教师都是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获得知识,或者说是在传统的教育熏陶中成长的。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已经熟悉了自己所教授的知识,习惯了自己教学的方法,甚至在备好课的基础上,不用对课堂教学进行过多的设计,许多教师的教学方法死板,教学手段单一,几十年来都是凭着一块黑板、一本书、一只粉笔 ,就可以轻松地上完自己的课。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教学容量的增大,知识的不断更新,向传统的教学手段提出了挑战。
二、教师在课堂上融入活动教学法
1.无处不在的语文活动方式——分组讨论
新课标要求教师建立以学生自主、合作、探究为主的学习模式,采用多种手段激发学生的求知欲,鼓励学生主动的去思考,质疑。分组讨论能够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够锻炼学生的参与意识、合作意识及竞争意识。同时,在一个和谐欢愉的课堂教学气氛中,不同个体在老师的带领下聚在一起,大家对同一件事情表达自己的看法,各抒己见,很容易就迸发出了思维的火花,充分发挥了思维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相关准备:
实行前准备:分组、确定话题,明确任务。
活动时间:课堂上因地制宜,根据文本及学生情况(状况)而定,教师注意把控时间。
比如,鲁迅的许多文章,不管是细节还是中心都值得人咀嚼,而对于初中生而言,对鲁迅的文章常出现嚼不透的现象。如果这时候能够在老师的带领下进行思维的碰撞,效果一定不一样。例如我在教学《社戏》时,对“偷豆”部分进行探究时,给学生留了一个问题“双喜与阿发你更喜欢谁?”让他们进行分组讨论。一些学生觉得阿发傻得可爱,一些学生喜欢双喜的能干。在引导下,学生们明确了他们两个人物性格虽然不同,但是他们都是迅哥的好伙伴。能够让迅哥多年以后仍记得那夜似的好豆好戏,绝不是豆和戏是迅哥此生见过最好的,他怀念的是故乡的人情。我还进一步追问了一个问题“你对你的好朋友印象最深刻是什么?”引导学生进一步通过事件分析人物性格、让语文回到生活本身。分组教学充分调动了学生自觉性、激发学习的兴趣。
2.现学现卖型语文活动——课本剧
我们的语文教材里的很多文本,本身就是剧本、是小说,或者有故事片段。这就可以让学生演。学生参加演戏可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对人物思想感情和性格的理解,还要锻炼了想象力和表演力。所以,课本剧这种形象教学,能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语文能力、活动能力、组织能力和创造能力。还促进了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培养了审美情趣以及良好的道德品质。
相关准备:
理解准备:熟悉文本、深入理解课文,熟悉文中台词。选好参与人员(包括画外音)。
活动时间:语文课上学习完一篇文章或一个精彩片段之后。
比如,在学了《风筝》、《羚羊木雕》、《威尼斯商人》这样的表演性较强的文章后,我将其中的一些精彩片段选取出来,在班上让学生将它演绎出来。学生们很积极,于是我将他们分成几组,表演完之后互提建议,全班点评。学生当然是很有兴趣看现场版的演出,又因为人多热闹表演的学生更带劲。这样互动中学生们深入理解了文本,有争议的地方马上提出来讨论。联系实际生活、联系文本,理解课文意思,理解作者用意。“有声画谱描人物,无字文章写古今”,我们要在课堂教学中多给学生搭建这样的舞台,唤醒学生的审美潜质,换个味道学语文,一起来展现美丽的语文天地。让美好的戏剧艺术之花成为校园中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3.最受学生欢迎的语文活动——语文选修课
课标规定,语文教学应该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我们现在的语文教材,是经过专家团队挑选、审核、编订的。是很多优秀的篇目的合集。是适合大多数初中生进行语文学习的一个教材。但是,在一线教学中我们也常常会发现很多现在越来越多的学生语文素养越来越高,对语文学习的兴趣早已不在课本上了。他有更多的追求,有想了解更多语文知识的欲望。这个时候,我想,语文教学如果能开设一些如“李白的人生经历”、“《三国演义》选讲”、“怎样进行古诗词鉴赏”、“教你写硬笔书法”、“播音与主持”……这些根据学生爱好制定的,以进一步培养学生语文专业知识的兴趣、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为目的的课程。它们充分尊重了人的自主选择性,最大限度地从学生的兴趣爱好出发把学生从传统的语文课堂中解放出来。让学生充分认识到中国文化、语文文化的博大精深。最大限度的调动了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性。
结语
新高考下的初中语文教学,承载着更多和以前不一样的任务。语文不再是老师难教和学生难学的科目。只要与时俱进,将活动教育运用到日常传统教学的课堂中去,那么将会打开一个愉悦的语文学习的新篇章。让学生轻松快乐地学习,让自己的教学更有效果。创造出教学之美,享受到教学之乐。
参考文献:
1.田爱民.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J].成才之路,2017(03)
2.牟锡钊.给学生表现的机会[J].素质教育,2004(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