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 俊
四川省成都市天府新区华实幼儿园 四川 成都 610213
冲突行为是幼儿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一种现象,幼儿在家里都被照顾得无微不至,许多幼儿以自我为中心,在幼儿园里容易落差,和别的幼儿在一起学习、生活不再受到特殊照顾,在玩具分配等环节容易出现冲突;秩序遵守也会引发幼儿冲突;言语交流引发冲突;游戏活动引发冲突;观点不一引发冲突。在解决同伴冲突的过程中,可以提高幼儿问题解决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教师用共情干预幼儿与同伴冲突起到积极和关键的作用。
关键词:幼儿冲突行为 共情 干预策略
罗杰斯提出共情,幼儿教师教学工作不仅需要关注幼儿知识增长,更需要关注幼儿心智发展,通过自己言传身教影响孩子以达到培养孩子共情能力。国外的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家对于学前儿童同伴冲突的干预研究主要集中于培养幼儿的社会情绪能力方面,情绪能力包括正确表达自己情绪,解释与调节自我情绪,以及理解他人的情绪。教师在干预幼儿冲突时,通过共情运用认知、行为、情绪干预,对学前儿童同伴冲突进行干预训练,从而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
胥兴春《应对幼儿冲突的策略与技术》中指出:教师在日常教学活动中通过共情对幼儿冲突应给与积极的回应,给幼儿提供充足的空间引导幼儿主动参与冲突的解决过程,帮助幼儿树立社会意识,促进幼儿身心健康。
一、幼儿冲突行为的界定
在幼儿同伴交往的过程中,冲突是一种常见的、基本的关系状态,是幼儿取得日常生活经验的一种有效方式。幼儿冲突性行为对幼儿社会化及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有着积极的正面作用,要想解决幼儿冲突行为,首先要对幼儿冲突性行进行界定。幼冲突行为是指幼与幼儿发生的一种对抗状态,或相互对立的行为过程,是幼儿之间一种重要的社会交往方式。
二、引起幼儿冲突行为的原因
在幼儿园的日常生活与各类教学活动中,经常可以看到幼儿之间在活动中因碰撞、摩擦而产生的冲突行为,比如在谈话中因看法不同、语言不和而产生的冲突,在活动中因碰撞、摩擦而产生的冲突等等。心理学家认为:幼冲突的产生原因是社会交往技能的缺乏,在解决冲突过程中幼儿会逐步学会按照社会规范协调彼此之间的关系,协调社会交往技能。
(一)幼儿身心发展特点
皮亚杰认为,非常年幼的儿童是以自我为中心的,既不愿意也不能意识到同伴的观点、意图、需要和感情。较年幼的幼儿还有另外一个特征,动作反应大于语言的表达,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还不成熟,往往通过肢体语言来表述自己的需求和想法,这也是冲突行为较多发生在幼儿身上的原因。
(二)家庭成长环境的因素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一言一行对幼儿的身心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如果一个家庭的父母之间或者是对他人是和谐的关系,那么在这种生长环境下的幼儿也是极少与别人发生冲突;相反,天天争吵的家庭则容易使幼儿不知道怎么和别人相处,易产生消极的冲突行为。
(三)幼儿社会性发展与幼儿冲突的关系
幼儿社会性发展是指幼儿在与社会环境的相互作用下,了解掌握社会生活技能,处理人际关系,发展自治性,逐渐适应社会生活的心理发展过程。心理学家认为:幼儿冲突的产生原因来自于社会交往技能的缺乏,在解决冲突的过程中,幼儿加强彼此之间的了解,明确了解对方的兴趣、爱好、立场和观点,逐步学会按照社会规范协调彼此之间的关系,学会如何说服别人,提高他们解决社会问题、协调人际关系的能力,从而逐渐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可见,冲突不仅不会损害幼幼儿的同伴关系,相反的在冲突及解决矛盾过程中获得的经验能力将会极大地促进幼儿社会交往技能的提高,加快幼儿社会交往技能的提高。
(四)幼儿冲突的分类
根据幼儿冲突的行为表现,我们可以将幼儿冲突行为分为积极性冲突、中性冲突和消极性冲突三种类型。
(1)积极性冲突
积极性冲突是指幼儿以维护社会规则、游戏规则或者个人尊严为目的的冲突,包括语言冲突和行为冲突两种。积极性冲突多发生在以下几种情况下:一是幼儿在自我保护的过程中;二是幼儿在游戏活动角色的分配问题上;三是幼儿趋于正义感对不守规则同伴的指责等。
(2)中性冲突
中性冲突是指当幼儿遇到冲突情境时,没有明显的语言冲突和行为冲突,而是以一种自我委屈或自我发泄等形式表现的冲突。幼儿中性冲突的类型又划分为两种形式:第一种是把冲突内化,不用言语或行为表现出来,只是自己不高兴。第二种是自我发泄,摔、砸、破坏东西、撕咬东西等,多发生于情绪不稳定或者遇到挫折的时候。这两种形式的表现,一方面取决于幼儿社会性发展和幼儿自身的性格特征,另一方面则受近期心情和情绪状况的影响。
(3)消极性冲突
消极性冲突是指幼儿以破坏和中止他人活动为目的,并可能对他人身心造成明显伤害的冲突,多表现为行为冲突。一般情况下消极性冲突多含有欺负行为的成分,像抢夺他人财物、报复还击等。
三、幼儿冲突教师利用共情对幼儿干预的策略。
幼儿冲突是幼儿社会交往中常见的一种现象,一般情况下幼儿冲突是幼儿自己能够自己独立解决的。从幼儿教育的实践来看,幼儿冲突解决一般包括三个层次,即预防、干预和同伴之间的调解。幼儿冲突性行为的干预策略,干预是幼儿冲突解决的关键。所谓干预,就是针对具有冲突倾向的个体或功能失调的双方进行行为或者认知的再塑,以达到治疗的目的。干预是教师处理幼儿冲突的主要活动,教师对幼儿冲突的干预策略关系到教学活动的进行以及幼儿的社会发展。
(1)以教师为中心的干预策略
教师作为一名指导者,直接参与到幼儿的冲突中对其进行干预。先弄清楚事情的来龙去脉后迅速给出幼儿解决冲突的办法,通过共情让幼儿换位思考。以教师为中心的干预策略就是以教师为主导的问题解决,一般情况下冲突解决过程中以教师的语言和策略为主。教师会帮助幼儿澄清问题,讲述冲突双方的感受、需要和想法,多数情况下教师会给幼儿提出解决冲突的建议。对于幼儿冲突的解决,教师中心策略通常是比较有效的,能够很快地平息冲突。但是,这种以教师为中心的冲突干预策略只能暂时地调和双方矛盾,当幼儿再次遇到相同问题时仍需要教师调解才能很好地解决。而且,在整个冲突的解决过程中幼儿自己并没有积极地去自己解决和进行情感体验,也没有让双方共同商讨解决策略。尽管如此,以教师为中心的干预策略因具有简单易行的特点仍在幼儿教育实践中被广泛使用。
(2)以幼儿为中心的干预策略。
在以幼儿为中心的干预策略中,通过认知干预、行为干预、情绪干预,帮助幼儿解决解决冲突,教师作为一名引导者,将主动权交给幼儿,教会幼儿用共情的方法让冲突双方将自己内心的想法充分表达出来,换位思考,不受到任何干涉。例如:在游戏活动中,凯凯在玩轮胎,西西也想玩,可是轮胎只有一个,凯凯和西西就相互推拉,西西推不过凯凯就咬了凯凯一口,凯凯哭着找老师,老师让两个孩子平静下来诉说刚才发生的事情,通过故事游戏引导孩子并告诉他们换位思考,老师进一步引导孩子要学会分享才能交更多的朋友,后来两个孩子和好了又在一起开心的玩耍。面对幼儿冲突,教师干预要“适时、适度”,给幼儿一些时间和空间,让幼儿尽量自己解决问题。
(3)提高幼儿自身解决冲突能力的策略。
从社会认知入手。幼儿解决人际冲突的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是以社会认知为基础的,通过共情站在他人的立场替他人着想的能力培养,是帮助幼儿处理人际问题的好方法。
(4)家园合作。
提高幼儿自身解决冲突能力首先要求家园合作,改变家长对幼儿冲突行为所持有的态度,家长鼓励孩子自己采取合理的办法解决冲突,知道冲突是幼儿与同伴之间一种必然出现的交往形式,那么幼儿就能更好地学会自己解决冲突了。
老师用共情切身体会幼儿的需要与苦恼,以恰当方式向幼儿提供支持与帮助,避免幼儿冲突行为对幼儿心理产生负面影响,教师采取切实有效的手段及时解决各种幼儿的冲突行为,形成良好的师幼关系。教师在教育活动中灵活运用共情走进幼儿内心世界,让幼儿感受到信任和支持,让幼儿自我表达和领悟,树立社会意识,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及社会性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万高敏.幼儿同伴冲突中的教师介入行为研究[J]
2.付丽丽、李国强.幼儿同伴冲突的行为表现及对策[J].呼伦贝尔学院报,
3.胥兴春.应对幼儿冲突的策略与技术[J].学前教育研究
4.郑晓娇.幼儿同伴冲突中教师指导策略[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