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东 龙顺云
四川省中江中学校 四川 中江 618100
对于乡土历史资源的理解,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赵克礼、徐赐成教授认为乡土资源“……就是存在于当地的历史资源”,他们指出乡土历史资源主要包括四个方面:“一,当地丰富的人力资源……二,家庭也是一种重要的历史资源……三,本地的历史遗迹、遗址、博物馆、纪念馆、档案馆……四,当地的民间音乐、舞蹈、故事、传说、工艺、信仰、服饰、风俗习惯……”笔者认为,乡土史是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乡土历史资源就是指当地的历史资源,包括该地区的历史文物、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历史人物的活动……乡土历史资源贴近学生生活,具有生动、形象、直观等特点,将其恰当地运用于历史教学中,能够激起学生乡土情感的共鸣。乡土历史资源其实也是校外课程资源的一种,它是对校内课程资源的有益补充。随着新一轮课改的推进,“教师应充分开发各种校外课程资源,逐步建立校内校外课程资源的转化机制,实现课程资源的广泛交流与共享。主要是利用历史遗迹、遗址、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档案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组织学生参观,增强学生直观的历史感受。利用乡土教材和社区课程资源等,使学生多接触社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并在知识的学习中有效地培养其实践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由此可见,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恰当地运用乡土历史资源不但能提高学生历史学习兴趣,增强其历史直观感受,而且能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其家国情怀素养,强化爱国主义精神。
一、德阳的乡土历史资源
在中国传统文化里,“德”被尊崇,“阳”被膜拜。德阳,又名“旌城”,已有5100余年的历史。德阳属于四川省地级市,位于成都平原东北部,全市总面积5911平方千米,人口387.7万,下辖旌阳区、罗江区、广汉市、什邡市、绵竹市、中江县。德阳是装备制造之都,同时也是古蜀文化名城。
右图是德阳市市徽,德阳城市主标识整体采用圆形构造,既有圆融之内涵,又取太阳之象形,呼应德阳之阳字。图形的左半部分是一个齿轮形状,代表了德阳重型装备制造业之都的地位。图形的右边上半部分是古蜀字之象形,寓意德阳是古蜀文明的源头;下半部分的图案则是广汉三星堆,代表着德阳最为宝贵的文化遗产——广汉三星堆遗址。红橙与蓝绿的亮丽色彩体现了德阳精彩绽放的活力和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
.png)
德阳,是一座古老而又年轻城市。说她古老是因为什邡桂圆桥遗址和广汉三星堆遗址的发现,向世人展现了新石器晚期和商周时期古蜀人的德阳;说她年轻,新中国成立后,1983年德阳才正式撤县设市。德阳文化多元:古蜀文化、德孝文化、三国文化、农禅文化在这片土地上异彩纷呈、交相辉映;德阳生活有滋有味:中江挂面、绵竹剑南春、什邡晾晒烟体现了德阳人精致的生活态度;德阳手工技艺让人称赞:绵竹年画、德阳潮扇、剑南春传统酿造技艺、什邡晾晒烟传统生产技艺展现了德阳人的工匠精神;德阳——重装之都:东方电机、德阳东汽、德阳二重,向世人展现了三线建设以来,来自五湖四海“新德阳人”的历史使命;德阳文娱活动多姿多彩:仓山大乐、广汉保保节、九顶山歌是德阳人对生活的致敬!
德阳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历史学科若能将这大量的乡土历史资源进一步挖掘和合理开发,这对于培养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尤其是家国情怀素养有着事半功倍的效果。笔者将从德阳的文物、德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德阳的历史名人三个方面来展现德阳悠久的历史和浓厚的文化底蕴!
(一)德阳的文物
2018年7月6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三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加强文物保护利用改革的若干意见》,《意见》指出:“加强文物保护利用改革,对于我国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具有重要意义。要把确保文物安全放在首要位置,聚焦文物保护的重点难点问题,加强制度设计和精准管理,注意盘活文物资源,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
文物保护单位大体分为:古遗址、古墓葬、古建筑、石窟寺及石刻、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和其他。德阳市在2011年进行了第三次文物普查,在普查中认定了379处不可移动文物和两处地震遗址(穿心店地震遗址和汉旺工业地震遗址)。笔者也对德阳市县级及以上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进行了统计(截止时间2020年3月),总计160处。其中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1处,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9处,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3处,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87处。
.png)
(二)德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2011年,我国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指出“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各族人民世代相传并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以及与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实物和场所。”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包括十个方面:民间文学、传统音乐、民间舞蹈、传统戏剧、曲艺、杂技与竞技、民间美术、传统手工技艺、传统医药和民俗。德阳市拥有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9项,其中省级以上9项,国家级2项。具体如下表:
.png)
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现了中华民族突出的文化创造能力,有利于增强国人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认同,进而增强对民族的认同、国家的认同。同理,德阳人通过这一批批国家、省、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将对德阳文化有更深层次的了解,形成对家乡、对国家、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
(三)德阳的历史名人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从古至今,无数的德阳人为家乡、民族、国家做出了自己的贡献,书写着德阳人的历史。笔者在此罗列67位古往今来的德阳人,对其进行简单的介绍,以期让更多人了解他们的事迹。
德阳的历史名人
.png)
参考文献
[1] 赵克礼,徐赐成:《中学历史教材研究与教学设计》,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201页。
[2]齐世荣,徐蓝:《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解读》,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年第228页。
[3] 人民日报 2018年10月19日 第001版。
[4]人民日报 2011年8月5日 第008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