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魅力,人格培养

发表时间:2021/8/4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1年四月第10期   作者:文巧玉
[导读]
        文巧玉
        绵阳中学实验学校 四川绵阳   621000
        摘要:  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使受教育者形成健全的人格并在生活与精神领域上成为独立的人。本文从陶行知的爱心教育故事出发阐释了教育的魅力 ,包含了三部分内容:强调了给学生认错的勇气;真诚赏识学生;尊重与关爱学生。
关键词:学生   教师   宽容  尊重   赏识

        受教育者是教育者的一面镜子,教育的艺术和水平在于要善于通过受教育者的形象看到自己,每一个教师都应当成为他的学生品德修养和丰富精神世界的榜样,成为热爱知识和渴求知识的引路人,成为一个在精神领域和生活领域上独立的人。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奖你四块糖”的爱心教育故事给人的启迪颇深,这个教育案例正是其教育魅力的体现。陶行知先生任育才学校校长时,一天,他看到一名学生正用砖头砸一位同学,遂将其制止,并责令他到校长室等候。等陶先生回到办公室后见该男生正在等候,于是陶先生掏出一块糖递给他,并对她说:“这是奖励你的,因为你比我按时到了。”接着又掏出一块糖给他:“这也是奖励给你的,我不让你打同学,你立即住手,说明你很尊重我。”该男生疑惑地接过糖果。陶先生又说:“据了解,你打同学是因为他欺负女同学,说明你有正义感。”陶先生又掏出第三块糖给他,这时男生哭了,他说道:“校长,我错了,同学再不对,我也不能采取这种方式。”于是陶先生拿出第四块糖并对他说:“你已认错,再奖你一块,我们的谈话也该结束了。”[1]陶行知先生不显山露水的引出教育的话题,不露痕迹且不刻薄,娓娓道来,润物细无声,吹面不寒而让人易于接受,这就是优秀教育家教育魅力的所在。为什么陶行知先生的教育能取得如此显著的效果呢?笔者认为有以下几点原因:给学生认错的勇气,真诚的赏识学生,给学生尊重与爱心。
一、给学生认错的勇气
        教师对有过错的学生应因势利导,给他们一个反省和改过的机会。当他们出现问题时要找到问题的根源,给他们申辩的机会。如果我们不深入调查,不分青红皂白的将其大声呵斥,这样做非但不能解决问题,而且会带来一些不良的心理,最终的结果是在拉远师生距离,伤害师生感情。所以我们只有给他们认错的勇气并找到错误的根源,给他们申辩的机会,对他们进行细致、耐心、理智的教育,才能帮助学生战胜错误。
        给学生认错的勇气还要求教师要宽容,这是教师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宽容是一种无声的教育,作为教师,宽容学生就是在善待自己,宽容学生也才会给学生认错的勇气和改错的信心。从某种意义上讲,成长的过程就是犯错改过的过程,宽容学生的错误是理解学生爱学生的表现。但是宽容要做到宽而有度,要把包容心和责任心始终贯穿其中,不能无原则的放任自流,否则会适得其反。所以我们在给学生认错勇气时要真诚的宽容他们,只有这样学生也才会真诚的接受错误。
二、真诚的赏识学生
        作为教师, “赏识”犯错学生则比宽容更进一步。学生犯了错,并且承认了错误,你就应该赏识他有承认错误的勇气,并鼓励和帮助他改正错误。当我们蹲下来赏识学生时,学生会获得一种被关注、被关爱的情感满足,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过程中,始终伴随着理解、信任、友爱、尊重、鼓舞的心理体验。“蹲下来赏识学生的“蹲”不只是一个动作,而是一个与学生平等对话的平台,是心与心近距离的接触。”[2]然而我们能否及时的抓住教育契机,变问题为学习的动力,让学生在赏识中不断进步,这对教师而言是一种挑战。陶行知先生正好抓住了这一点,最终实现了教育的目的。
        要真诚的赏识学生,还有几点应该注意:
        ①真诚赏识学生,应用心观察了解学生。


        真诚的赏识应该是细化的、具体的,要让学生知道哪些行为与进步有关系,给他们一个最终的目标并指出其实现方向。
        ②真诚赏识学生,要树立正确学生观。
        教师应有师者胸怀,视学生为平等个体,要常怀关爱、体谅之心,从而奠定教学相长,和谐共处的根基。
        ③真诚赏识学生,要讲求艺术和方法。
        我们在赏识学生时可以采用循循善诱,旁敲侧击等方法,尽量做到既要达到赏识目的,又能够追求方法的完美。
        ④真诚赏识学生,应恰如其分,实事求是。
        赏识要准确,否则学生就会感到受了欺骗,认为教师在故意夸奖他,这样也就起不了激励作用。赏识也要讲究原则,一味的表扬,正如一味的惩罚一样不可取,不需要付出,唾手可得的称赞有谁会珍惜哪?
三、给学生尊重与爱心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儿童的尊严,是人类最敏感的角落,保护儿童的自尊心,就是保护儿童的潜在力量。”[3]人成长的动力是自尊与尊严,一个觉得自己有自尊的人,就会努力去保护自己的这种尊严。 “回顾我们今天造成教育青少年困难的最重要原因,在于教育实践在他们面前以赤裸裸的形式进行,而处于这个年龄期的人,就基本性质来说是不愿意感到有人在教育他们的。”[4]因此,谁能唤起学生的人格尊严感,能让他们思考活在世上是为了什么,他就能在学生心灵中留下最深刻的痕迹。
“真正的教师要唤起和培养自己的学生努力成为一个好人的志向,而教师的真挚诚恳的感情才是那种能够刺激孩子成为一个好人志向的力量。”[5]对孩子精神世界高度敏感的教师是从来不会大声喊叫的。那么如何做好对学生的关爱呢?这里有几点建议可供参考。
        (一)关爱学生就要善于做到不让学生成为坏孩子,防止他走上错误道路。
        学生的心是敏感的,这颗心可以吸收一切好的东西。教育技巧的全部奥秘就在于如何爱护学生积极向上的精神和努力提高道德水平的积极性。你的关怀,作为一个强大的教育手段,会一直起作用。教育的核心就其本质来说,就在于让孩子始终体验到自己的尊严感:我是一个有着高尚志趣,激情和不断取得进步的完善的人。[6]  
        (二)热爱学生就必须相信学生,相信每一个学生都可以教好,都能成为好人。
        每一个学生都是带着想好好学习的愿望来上学;即使学生有不当行为,但一般不是存心作恶;孩子有很大可塑性,如果受到正确的教育,就可以成为一个“理想的人”。教育者应当机智敏锐地看到学生的那种要求上进的心理,善于发现深藏在每个学生身上的宝贵财富,给予信任,加以适当引导。  
        教育的魅力就在于教育者能够将一个个未知的人在潜移默化中逐步培养为一个个充满爱心,有尊严,有明确目标并让其在道德上竖起一道坚实的篱笆,使之在精神或者生活领域找到自己的方向并使之形成健全的人格,这就是教育魅力的精髓所在。
        
参考文献:
【1】陶行知.陶行知教育文献【M】教育科学出版社 . 1981年版
【2】韦志成. 语文教学艺术论 【M】广西教育出版社 2001年5月
【3】苏霍姆林斯基. 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M】教育科学出版社 .1984年6月第二版
【4】陈晓华. 追寻教育的诗意 【M】四川教育出版社 2005年1月
【5】苏霍姆林斯基著. 教育的艺术【M】 湖南教育出版社 1983年
【6】朱小曼. 情感教育论纲 【M】 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4年8月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