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教育在初中美术教学中的渗透方法研究

发表时间:2021/8/4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1年四月第10期   作者:高丹
[导读] 进入初中阶段,随着文化基础学科学习难度的增大
        高丹
        黑龙江省大庆市红岗区进修学校  黑龙江省大庆市163411
        摘要:进入初中阶段,随着文化基础学科学习难度的增大、标准的提高,美术教学的作用与价值也愈加显著。一方面。由于初中学生的个性特质较强,以致加强其积极情感因素的借助,可以有效促进其身心全面发展,为学生审美情操、价值观念、良好意识、道德品质培养提供铺垫。另一方面,由于美术教学的育人特性较强,以致很多教学活动的开展,可实现对学生审美情趣、认知能力、学习兴趣、健全人格的塑造。基于此,教师在开展初中美术教学时,应切实强化对情感教育的渗透。并以充分开掘各类积极情感为载体,来设计教学活动、提升教学效率、构建认知生态、拓宽教学路径,让学生在充分彰显自我中积极投身至美术创作,获得更为丰富的情感体验,深度陶冶其审美情操,来提升美术技能,掌握科学学习方法,并将其应用至生活实践领域。在发现美、感知美、体验美、创造美中更好提升自己、发展自己。
关键词:情感教育;初中美术;美术教学;渗透方法;研究
        新课改下的初中美术教学,不仅应关注学生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发展,还应充分考虑学生的情感因素,使学生在浓厚兴趣、丰富体验、积极态度的驱使下投身至认知能力的发展。而且,在诸多积极情感因素的驱使下,很多教学活动的开展,也将更为贴近学生的认知特性与发展需要,教与学的开展方式、手段、途径等自会更加多样、丰富、鲜活,更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与参与度,为学生课堂主体地位凸显而提供助力。因此,根据初中学生认知特性与初中美术教学需要,教师应加强对情感教育的渗透方法研究。并以此为引领,切实创新教学措施,不断优化教学手段,就学生比较热衷、喜欢的各类资源、素材等深度融入初中美术课堂,借此来激活学生的积极情感,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让学生在融合情感教育的认知视域内充分融入美术课堂。带着浓厚的兴趣、饱满的热情、迫切的夙愿参与美术知识学习,获得认知能力发展,使新时代的初中美术教学开展,更具生命力、感染力、影响力,更以发挥情感教育的价值与意义,更好服务于课堂教学效能强化。
        一、实施开掘各类情感素材,推动学生的良好道德品质发展
        现行初中美术教材中蕴含的情感素材比较丰富,其对于情感教育的实施有着积极且重要的影响。而且,在这些情感素材的驱使下,很多教学活动的开展,也将更具针对性与实效性,更利于对教学效能的提升与学生认知的发展。因此,教师在落实情感教育渗透方法研究时,应加强对教材领域各类情感素材的整合、开掘、借助、利用,并以此为载体,来确立教学目标,强化教学重难点与关键点,实现对学生积极情感因素的调动。让学生在自主观察、充分体味、深度感知中投身美术知识学习,获得美术技能提升,实现良好道德品质的发展。例如,在开展梵高的《向日葵》鉴赏教学中,教师可以将作品图画投射至课堂,让学生在绚丽的色彩与饱满的轮廓冲击下,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并自主投身至对作品的观察、赏析、探究,以激发其对大自然的热情与对生活的热爱。站在不同视觉来审视作品的价值与美感,以实现对情感教育的渗透。另外,在开展有关中国经典美术作品鉴赏教学中,教师同样可以对应的作品为载体,来组织学生开展自主欣赏,以充分理解蕴含其中的审美情趣与民族特色,来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与自信力,在德育教育与情感教育的融合中实现对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培养。
        二、切实创新课堂教学方法,促进学生的积极学习态度建立
        生活是美术的源泉。很多堪称经典,特色鲜明的美术作品,都打着很深的生活烙印与时代印记。而情感教育的渗透,也离不开生活素材的借助、生活元素的应用。因此,教师应其切实创新课堂教学方法为引领,来渗透情感教育,创新教学模式与途径。

在充分关注学生身心特性与认知现状的基础上,创设教学情境、开展合作学习、借助媒介资源,使各类情感教育元素的应用,可以充分兼顾每一个学生的认知差异,为学生认知潜能的开掘、积极态度的建立提供铺垫。而且,面对诸多具有生命力、实效性的教学活动与措施驱动,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存在感、积极性也会得到充分彰显,更利于教学目标的达成。例如,在开展《民间艺术的色彩搭配》教学中,教师可通过对信息技术的借用,在课堂引入各类丰富多彩、鲜活生动的民间艺术作品,让学生在剪纸、手工、壁画、雕刻等素材的刺激下,悉心感知品味、充分探究赏析,以领悟其蕴含的特色与韵味。此外,还可借助对不同民间艺术故事的分享,来调动学生的课堂学习主动性,实现对情感教育的渗透,帮助学生建立的学习态度,获得对“色彩搭配”要点的充分理解。
        三、适时引入第二课堂活动,助力学生的完备认知体系构建
        对于正处于青春期、叛逆期的初中学生而言,其审美情趣的发展,美术潜质的开掘,综合素养的塑造,不能仅仅局限于课堂,而应在更为宽泛的空间内得到发展。因此,教师应加强对第二课堂活动的开展,并借此来落实情感教育。为学生提供更多亲自体验、感知、领悟的空间,让学生在发现美、创造美、感受美中激活积极情感因素,站在不同视觉审视美术的内涵与外延,实现身心全面发展。而且,第二课堂活动的引入,为每一个学生搭建了更多接触生活、接近自然的道路,更为贴近学生的认知特性,更以确保教学效能的强化。以实现对潜藏于学生心灵深处的各类美的情感、体验、认识的唤醒,为学生积极人生态度、正确价值观念、良好思想认识、高尚人格品性的形成夯实基础。例如,在进行《中国山水画》教学中,教师可以在课前设置自主学习任务:让学生根据自身喜好自主搜集不同的中国山水画作品及其创作背景,在课内彼此分享、互相交流,并由教师进行适当点拨。而在完成课堂教学后,教师可以借助第二课堂活动,组织学生自行临摹自己最喜欢的一幅作品,然后举办“画展”,来展示学生的美术技能与创造能力,在学生互相之间的观摩、鉴赏中,唤醒其对民族艺术的热爱之中,来实现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促进学生的完备认知体系建立与健全人格塑造。
        四、结论
        总之,初中美术教学的实施,旨在切实开掘学生的审美潜质,以在激发学生审美情趣、强化学生审美意识中实现对有素质、有文化、有品德的社会主义建设者与接班人的培养。而情感教育的诸多优势,使得其在初中美术教学中的渗透与融合,更具现实性与必要性。而且,面对诸多情感教育渗透方法的驱使,初中美术教学活动的落实,必将重新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更易实现对教学目标的达成与学生素养的塑造。同时,教师在实施情感教育渗透的过程中,其专业素养与教学技能也会趋于完善,对于学生认知现状的了解也将更为充分,更利于预期教学目标的达成,全新教学理念的渗透。因此,教师在探寻初中美术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的方法与策略时,应以学生认知实际为基础,并结合具体教学内容,切实关注学生的认知体验,使各类教学活动的开展,教学资源的借助、教学手段的利用,更具针对性、实效性、科学性,以实现对教学模式的优化与课堂视域的拓展,并为学生提供更多自主参与、积极互动、主动探究、分享协作的机会,从不同领域来激活学生的积极情感,以切实强化对学生的审美情趣、艺术潜质、积极态度、健全人格的塑造,将新时代的初中美术教学推向全新高度与纵深领域。
参考文献:
        [1]何芬.浅谈情感教育在初中美术教学中的渗透[J].智力,2020(14):176-177.
        [2]李莉.浅析情感教育在初中美术教学中的渗透对策[J].中国校外教育,2020(12):14.
        [3]朱柏颖.浅谈情感教育在初中美术教学中的渗透[J].学周刊,2020(11):155-156.
        [4]赵小平.浅谈在初中美术教学中如何渗透情感教育[J].考试周刊,2020(10):155-156.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