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浅析

发表时间:2021/8/4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1年四月第10期   作者:翟敏瑞
[导读] 道德教育与知识教育是相辅相成的关系。
        翟敏瑞
        云南师范大学附属昆明湖小学  云南 昆明  650000
        摘要:道德教育与知识教育是相辅相成的关系。《资治通鉴》有云:“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这说明,从立德树人的角度讲,德育比单纯的知识教育更重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让学生从小形成正确的是非观念,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将会对学生今后的人生产生重要影响。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德育渗透
        1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知识的重要性
        第一,提高学生整体素质。在语文教学当中渗透德育教学的内容,可以帮助学生在德育学习当中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念,使学生的思想能力能够得到有效提高,提升学生的整体素养,帮助学生创新学习理念和学习形式。教师通过在语文教学当中结合语文文章来强化学生的个人认知观念,使学生在学习当中将自己的道德素养有效提高,对于学生自身乃至社会的发展都有着积极的帮助作用。教师通过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让学生的整体素质得到有效完善。教师也要注重提升学生的道德能力,从而有效地增强学生的个人学习品质第二,促使小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由于小学生的身体健康问题是当前社会的重点话题,所以教师要在小学的预习时间教学当中,让小学生的身心健康问题能够得到有效解决。在课堂教学当中向学生传递德育教学素养,既可以提升小学生的良好价值观念,又是促进学生在成长和发展当中的不竭动力,是学生在成长当中能够使自身的身心变得更加健康,促进学生的身心素养。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促进小学生身心健康与德育教学有着重要的联系,所以在实践教学过程当中,教师要重视对学生身心素养的引导,逐步地优化学生个人综合素质,这对于学生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帮助作用,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和发展。端正学生的学习思想,让学生在德育知识学习和探究当中养成良好的学习思路,是对于学生个人的成长和发展非常重要的。
        2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浅析
        2.1确立教育目标,挖掘教材内容
        无论哪一门科目的教师在教学的时候一定要注意遵循语文练习和思想教育相结合的原则,语文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当中一定要善于抓住关键词和关键句,引导学生进行赏析和品味,在阅读中加深对文章的理解,感受到作者想要传达给读者的各种感情。比如,在学习《鸟的天堂》时,教师首先要把握教学目标:掌握生字,并能够正确读写生字组成的词语;能够抓住关键词句,感受作者笔下的榕树特点,并能够有感情地朗读文章中与鸟相关的段落,感受作者所传达出来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感情,在品读和感悟当中走进文章中的世界,和作者产生情感共鸣,感受作者对大自然和美好生活的向往;把握作者的写作方法,并能够学会运用作者的写作方法来描写景物。当教学目标明确之后,要想使学生的学习效果达到最优化,教师还要挖掘教材中的内容,找准德育的切入点。在学完《鸟的天堂》之后,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的内容,找到德育的融合点。比如教师可以开展“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演讲活动,让孩子们以小组为单位去准备演讲内容,同时利用互联网寻找一些与主题相关的演讲素材,让他们树立起热爱自然爱护动物的意识。教师也可以在网上截取一些视频片段,让学生认识一下祖国的大好河山,或者亲自带领学生走向大自然,让他们亲自感受大自然的美,激发学生保护自然,热爱自然的欲望。
        2.2在品词赏句中欣赏英雄人物的革命精神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有不少的课文,文本的内容就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因此,作为小学语文教师,在开展课堂教学之前,一定要充分地挖掘这些素材,并将蕴含其中的良好的思维品质,作为课堂教学的重点,有计划、分步骤地融合于语文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学到了知识,自身的德育思想水平也得到了提高。文章不是无情物,情动于中更感人。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德育思想的教育是融合在语言文字的教学中的,是在学生品词赏句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产生的。在这些课文中,有的歌颂的是人们忧国忧民的思想;有的歌颂的是人们视死如归的精神;有的歌颂的是人们前赴后继的事迹。他们有的为了国家的进步而抛头颅、洒热血;有的为了人类的解放事业而奉献青春;有的则是为了赶走侵略者而舍弃生命。这些英雄的事迹一代一代地激励着我们。如《再见了,亲人》《狼牙山五壮士》《我的战友邱少云》等。在教学这些课文时,教师一定要抓住文本中的重点字词和句子,认真分析,仔细思考,慢慢品味,将这些英雄人物的高尚品德和道德情操从字里行间升华出来,并以此激励和感化着人们前进的步伐。
        2.3通过交流的方式将德育教育渗入语文课堂中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传统的教学方式是教师在讲台前一味地进行课本的讲解,而学生根据教师所讲授的内容进行记录和学习,这种教学方式对于目前的教学发展来说存在非常多的缺点。在这种课堂教学中,教师是课堂中的主体,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语文知识的学习,这就导致学生在语文课堂上不会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中,无法充分地对语文教学内容进行想象和思考,长此以往,只会严重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学习质量。而通过在语文课堂中借助沟通交流的方式,将德育教育理念融入语文课堂教学中,能够使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沟通变得更加频繁。教师能够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变化和学习情况,然后对教材方案进行及时的优化和调整。通过这种方式能够突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更好地促进学生进行语文的学习。例如,在教学《守株待兔》这一篇文章时,教师在讲课之前,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相关的小视频来充分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课堂上充分地和学生进行沟通交流,让学生将看过小视频后的感想大胆地说出来,教师根据学生的想法和看法,然后再进行课堂的教学,让学生通过这一篇课文的学习,不仅能够理解守株待兔的意思,也能够提升自身的综合素养。
        2.4开展课外实践,实现知行合一
        德育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将其运用到生活实践中,并在实践中检验所学知识。教师可以以作业为纽带,通过布置课后作业的方式将课堂中所学习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具体的生活实际中去。课外的实践也是对课堂知识的延伸和巩固,这样在潜移默化中就完成了德育教育。教师可以布置一些手工作业,由家长协同孩子共同完成,要注意把握好作业的难易程度,在家长和孩子共同完成作业的同时,令孩子深切的感受到父爱和母爱;也可以利用晚间新闻时间组的学生观看新闻联播,增加对国家大事的关注度,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还可以组织学生参观名人馆、博物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或者利用假期时间游历祖国的大好河山,感受祖国的风光之余培养对祖国的热爱。既丰富了学生的课余时间,又提高了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以这样的方式将德育与语文学科教育杂糅到一起,二者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理论的最终归宿就是到实践中去,指导实践,而实践不仅是对所学理论的检验,也是为了补充和完善理论,更好的指导实践,因此应该将德育教育的内容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做到知行合一。
        3结束语
        总而言之,教师的职责在于教书育人,教书和育人是密不可分的。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除了要对学科知识给予教学以外,还需要根据课文的特点,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这既是语文学科的教学要求,也是推行素质教育的教学目标。在具体教学中,教师应结合小学生的特点,循序渐进地渗透德育,不仅要讲究方法,更要重视实践,只有这样,才能够增强小学语文教学中道德教育的说服力和影响力,才能深刻改变小学生的思想和行为。
        参考文献
        [1]张伟.德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与融合分析[J].新课程,2020(47):228.
        [2]张月辉.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J].学园,2020,13(33):34-35.
        [3]王倩.让德育之花绽放光彩—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渗透德育之策分析[J].教育界,2020(48):67-68.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