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教育导向下高校第二课堂建设研究

发表时间:2021/8/4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1年四月第10期   作者:马迎辉
[导读] 作为与第一课堂共生互补存在的一种新型教育模式
        马迎辉
        上海市光华中西医结合医院  上海市   200052
        摘要:作为与第一课堂共生互补存在的一种新型教育模式,第二课堂教育在近些年逐渐受到越来越多教育界人士的关注与思考,并被称为是课堂之外的第二大育人载体,它的这种潜移默化与深远持久性,在提升学生综合能力的教育教学目标下,这种独特的先天优势要求学校务必将之与第一课堂教育有机结合,相互渗透融合,共同引导学生身心健康的全面发展,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导向下的第二课堂建设逐渐被各大高校重视起来。而在总结归纳第二课堂的当前发展状况及问题后,努力探寻第二课堂活动在思想政治教育导向下建设完善的有效形态,将会是下文探索和讨论的重要话题。
        关键词:第二课堂,思想政治教育,高校
        引言:
        在思想政治教育常规的教育教学之外,还存在一种丰富多彩的新型教育模式——“第二课堂”教育教学活动。它可以在无限制的广阔学习空间内有计划有目的性地引领学生引导学生可以更快适应现代社会[1],并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第二课堂教育以其先进、新颖的教育优势和对培养创造性思维、养成创造性人格、锻炼创新能力具有的重要意义,为各大高校的日常工作提供新的教学思路,而思想政治教育导向下的第二课堂教育也逐渐成为高校学生培养过程中提高其自身综合素质的必要环节。
        一、第二课堂建设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影响
        在“互联网+”时代对大学生进行时,仅仅依靠单一的填鸭式教学远远无法满足当代青年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需要,所以各大高校因此必须因势利导,积极改造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殊育人作用,持续创新发展出第二课堂的新型途径。
        (一)增强了全体高校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可接受性
        高校以往的思想政治教育将第一课堂作为主战场,但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人,各大高校开启第二课堂教学模式,并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多姿多彩、生动活泼的学习形式和更自由、更宽阔的实践空间,第二课堂自身的育人功能同时也可以进一步增强学生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可接受性。用第二课堂更具有趣味性、创造性和实践性等优势去弥补传统第一课堂传统授课时的种种局限,让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更易被广大学生认可、接受并深入学习。
        (二)拓宽了学生思政教育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路径
        思想政治教育的第二课堂活动可以充分利用现有资源,以其丰富的内容,切实有效地配合的第一课堂的理论教学任务,为学生们及时将理论知识转化为自身实践操作提供更为广阔的平台。第二课堂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大学生日常生活学习的方方面面,使得原本教学过程中的枯燥乏味变得更加生动形象,扩大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维度和深度,同时也让第二课堂更容易被广大学生认可接受。
        二、第二课堂发展中的问题
        在近些年中国经济日益腾飞的大背景下,第二课堂依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建设的逐渐完善也在高校教育教学的比重中变得举足轻重,开展第二课堂实践活动,对于引导大学生转变思想观念、促进学生成长成才具有重要意义。但由于目前国内众多高校普遍存在着重成绩轻能力、重理论轻实践的乱象,严重制约了学生的成长与发展,进而制约着中国社会整体发展,总的来说就是广大领导层对第二课堂教育认识不清,导致第二课堂框架建设不完善,缺乏政策层面的总体布局,致使教育导向功能逐渐弱化。
        在第二课堂正在各大高校如火如荼开展的当下,各高校却并未制定出完善、合理的总体规划设计,这在开展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第二课堂活动的协调时,很难形成一个全方位、多层次的整体规划设计图,这也导致了各部门对校园物质投入不均衡,成为制约思想政治教育第二课堂活动办多办好的重要因素。


        同时每个部门在实际工作中,缺乏完整统一的教育规划与方针政策,导致它们间相互推诿,丝毫没有把思想政治教育第二课堂作为一个和第一课堂有着同样地位的教育教学模式去严格贯彻下去,而是将第二课堂的开展作为营造轻松丰富的校园气氛的工具,,甚至思想政治专业课任课教师也对第二课堂的实践操作不以为意,认为它仅仅只是为了丰富大学生的课余生活,始终将第二课堂活动游离于学校教育的边缘地带[2]。
        三、基于思想政治教育导向下的第二课堂建设措施
        (一)加深第二课堂渠道建设,突出思想政治教育对学生的导向作用
        一方面,各类丰富的校外社会实践是高校普遍开展第二课堂教育的主要途径。校外的社会实践完美地把课堂理论、具体实践相统一,将乏味的书本变得鲜活又生动,学生可以通过体味大自然、感悟历史或是服务社会中,潜移默化中接受教育,极大提高了他们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以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采用视听新媒体开辟出“第二课堂”活动的新形式。当今社会,高新技术发展下的视听新媒体日益成为广大学生学习生活的聚集地和信息传播地,对学生三观塑造发挥着深远持久的重要作用,所以高校必须充分利用视听新媒体的独特功效,不断深入探索,打造出紧跟时代步伐、利于大学生提升自身能力的“第二课堂”新形式,使其成为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导第二课堂的首要阵地[3]。共青团中央曾用名为“2017,在这里等你”的推文,向全网宣布以往高高在上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主阵地之一的共青团中央正式进驻B站——这个号称中国年轻一代高度聚集的文化交流社区和视频创作平台,之后的团中央以当下最为流行的众多形式陆续更新了“青年大学习”网上主题团课、 “出彩90后”等视频,积极引导广大学生参与学习,也真正做到了让思想政治教育活起来、火起来,这对加强全国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建设第二课堂管理运行的保障制度
        首先各大高校与相关领导要提高对第二课堂教育活动的重视力度,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提高思想认识,着力转变高校内部某些人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第二课堂单靠学团的旧观念,树立“大思政”意识,建立完备且全面的第二课堂教育规划与视察委员会,统一对全校的第二课堂工作进行总体布局、局部协调、以及督导和评估等任务[4]。
        其次,高校应用充足的经费保障第二课堂体制机制的合理运行,使其能正常与第一课堂教育互相融合、渗透,避免第二课堂活动的开展成为高校夸夸其谈的空中楼阁,构建出更加广阔的教育平台。在实际开展教育的过程中,需要将分层教育这一理念融合其中,将第二课堂建设以及教育工作进行细分,这对于提升教育效果有重要帮助,也能让其更好的落实。
        最后,高校还应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导向下的第二课堂各专业师资力量的保障,完善第二课堂聘用制导师的聘请方案,保障第二课堂活动得以在专业教师的精确指导下高质量、高水平地完成第二课堂互动各项任务,通过科学的规划布局与缜密的顶层设计,将思想政治教育导向下的第二课堂育人功能得到充分发挥。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全新的历史条件下,各大高校应在继续发挥第一课堂理论知识育人功能的同时,着力加强第二课堂建设,使它能逐渐适应学生的新特点,充分发掘第二课堂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正做到多层次育人、全方面育人,真正做到让第二课堂建设成为青年学生学习成长至关重要的一环,最终使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得以有机结合,共同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导向下的第二课堂教育教学工作得以有序进行。
        参考文献
        [1]李永胜.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第二课堂体系构建探究[J].蚌埠学院学报,2016,(8):145-148.
        [2]蒋志勇.浅析高校第二课堂的育人功能及其管理[J].教育与职业,2008,(8):62-63.
        [3]涂意.高校“第二课堂”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探析[J].亚太教育,2015,(12):195.
        [4]罗志佳.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第二课堂的优化策略[J].昌吉学院校报,2016,(4):94-97.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