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有源头活水来——小学语文生活化教学的尝试

发表时间:2021/8/4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1年四月10期   作者:叶洪梅
[导读] 小学是夯实知识基础
        叶洪梅
        广东省湛江市遂溪县河头镇新市小学 广东省 湛江市  524369
        摘要:小学是夯实知识基础、培养基本素养的关键阶段,小学语文主要涉及对拼音、识字、组词、造句等基础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在新课改背景下,借助知识教育渗透核心素养、探寻新的教学方式成为了客观需求。生活化教学模式通过深度挖掘语文与生活之间的联系,旨在通过生活情境的导入,帮助学生深入了解语文课程内容,借以提升课堂教学的质量。本文基于这一教学理念的认同,聚焦当前小学语文教学存在的实际问题,探索了生活化教学的改进措施。
        关键词:小学语文;生活化教学;改进措施
        一、引言
        语文源于生活实际,意味着语文教学也应根植于现实生活,并最终指向现实生活。生活化教学理念跳出了传统教学模式下语文教学局限于教材与课堂之间的现状,旨在通过对生活化素材的深挖,以现实生活为导向来铺展教学内容,这与新课改背景下发展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要求不谋而合。随着教学改革在实际工作中的逐步推进,生活化教学的优势与价值愈加彰显,师生对生活情境在语文课堂中的融入也愈加认同。问题总是暴露于实践之中,小学语文的生活化教学在实际推进的过程中仍有不少弊病,亟待深入改进以进一步激发其应用价值。
        二、小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对生活素材的挖掘力度不足
        生活化教学的落实直接体现在教师对生活素材的挖掘和迁移中。如何从现实生活中汲取语文教学的养分,将其转变为引导学生衔接语文知识与生活实际的粘合剂,是对教师本人教学水平的直观考察。在实际课堂教学中,虽然许多语文教师对生活化教学持认可态度,也乐于在教学中结合生活案例,但是这种引用的程度较为浅薄,多为对常用案例的重复搬运,缺乏对生活素材的深度思考与挖掘。究其原因,是教师没有做到基于生活化的视角来审视教材内容,缺乏创造性的思维,进而导致生活素材的引用单一肤浅,对学生的思考性与启发性不足。
        三、小学语文生活化教学的改进策略
        (一)基于生活化视角设定教学目标
        针对生活化教学理念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落实精准度不足的问题,教师应调整课堂教学的目标,基于生活化视角设置教学内容,以确保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准确把握宗旨[2]。将生活化教学体现在教学目标中,能够直接向学生传达语文与生活密切联系的理念,逐步强化学生对这一问题的认知,避免重演传统教学模式下,学生受制于对教材内容死记硬背的学习情形。以部编版五年级(上)语文教材中《慈母情深》一文的教学为例,文中作者通过讲述母亲在艰难贫苦的生活中,即便省吃俭用也要全力支持“我”读书的往事,表达了慈母之情深,子女之敬爱。父母亲情对学生而言并非陌生的话题,提起亲情每个学生都有切身的体验和感受,教师可借此导入课堂主题,引导学生从自身感受出发来诵读课文,感悟作者所表达的情感态度。文中涉及许多对“母亲”这一人物形象的外貌、语言、动作等描写,教师可以让学生参照作者的描写角度,用文字塑造出自己亲人的形象。这一过程是教材知识到生活应用的过渡,从学生身边的人物入手,让学生掌握塑造人物形象的手法,提升其语文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同时,从语文情感教育的角度来看,生活化教学更主张调动学生真实的情感体验。比如对教材中作者情感故事的机械诵读与知识点拆解,回溯生活经验找寻情感共鸣的方式,更有助于塑造小学生的情感价值观,对于其人文素养的养成具有正向的激励作用。


        (二)立足于现实生活深挖教学素材
        要想强化学生的生活化学习体验,教师应不断丰富教学素材,从现实生活中汲取原料,不断充实语文教学课堂。生活素材在语文课堂中的引入,也能够帮助学生拓宽视野,引导学生正确看待自然与社会关系,培养其看待客观生活的开放心态。在部编版小学三年级(下)语文教材中,第七单元的三篇课文《我们的奇妙世界》、《海底世界》、《火烧云》等课文,都是基于或近或远的角度对自然环境的奥妙之处进行了展现。只要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便能在生活的平常之处发现无穷的美妙,这是教师在进行单元教学时应向学生传达的价值观念。为了增强教学效果,教师可以针对这一主题来填补生活素材,比如日出日落、朗月繁星、校园春色等等,从学生身边入手,引导学生学会捕捉生活中的美景。生活化教学的意义并非局限于一次课堂教学,而是对学生语文学习习惯的长远塑造。通过这种有意识地从生活中挖掘素材的方向引导,能够逐步在学生脑海中架构起根植于生活的语文学习理念。在社会普遍反思应试教育机械死板之危害的实况下,这种生活化的教学模式无疑是一剂良药,真正体现了语文教育的价值与内涵。
        (三)借生活化情境来激活课堂氛围
        情境教学主张教师在课堂中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情景,以带给学生直观的情感体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的内容。对比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对学生单向的知识传授,这种方式赋予了课堂更多的趣味性,能够有效活跃课堂氛围,增强学生学习的体验感。所以在设计教学安排时,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来设定生活化的教学情境,通过对具体生活情境的模拟与再现,将知识讲授渗透其中,以丰富学生的课堂体验。以小学五年级(上)教材中《四季之美》一文为例,作者用简练的笔法营造出四季不同的美景氛围,各自具有独特的韵味。教师可以基于四季美景的主题准备相关的图片或视频资料,可以是同一景物在不同季节下的景观特色呈现,也可以是同一季节下各地大不相同的景观风格。经由这种情景呈现的方式来带给学生直观的视觉感受,让学生集中感受大自然的四季之美。这样既能有效活跃课堂氛围,也能引导学生基于语文视角来观察自然景观。
        (四)结合生活实践来强化教学效果
        生活化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引导学生带着语文知识回归现实生活,以获取更有价值的学习和生活体验。因此,教师可依据实际情况增加生活实践环节,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得以将知识转变为能力。小学二年级(下)教材中有一篇课文是《找春天》,这一主题具有很强的实践性。春天的痕迹并非囿于教材简短的篇幅内,也并非仅存于学生的记忆与想象中,教师应给学生创造亲近自然的机会。比如可以让学生在校园中寻找春天,或者组织学生游览公园等,让学生带着目的去观察周边的景物特色,调动感官去感受春天的不同之处。在此基础上渗透语文知识的教学,才能带给学生更深刻地感受。这一过程也是学生自行搜集生活素材的过程,在语文教学中辅之生活实践,能够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语文素材的搜集能力,并逐步转化为学生培养语文思维能力的养分。
        四、结束语
        教材的篇幅有限,而生活是无限且发展着的。立足于生活实际开展小学语文教学,能够确保语文知识的广泛性与前瞻性。在生活化教学理念之下,学生能够经由教材知识拓宽认识的边界,从生活中汲取更多的养分,透过知识积累掌握语文的思维与能力。因此,教师应对自身的教学现状作出反思,分析自身的教学内容是否对生活素材进行深挖,剖析自身的教学方式是否体现了生活情境的导入作用。并在此基础上精准做出改进,以提升生活化教学的质量和水准。
        参考文献:
        [1]陈楚楚.对小学语文教学生活化的思考[J].小学生作文辅导(上旬),2021(01):4.
        [2]周露芳.生活化教学引导下的小学部编版语文教学策略探讨[J].智力,2020(03):137-138.
        [3]吴燕云.小学语文教学中生活化教学策略探究[J].文理导航(下旬),2020(01):8-9.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