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学生感悟亲情,感受不变的爱

发表时间:2021/8/4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1年四月第10期   作者:叶苑芬
[导读] 现在的小孩子和父母之间由于在年龄上
        叶苑芬
        广州市花都区花东镇莘田小学,广东 广州 510000

        摘要:现在的小孩子和父母之间由于在年龄上、经历上的差异,解决问题的方法、看问题的角度也就存在了差异,在心理活动和行为方式上就表现出不同,这就是我们所说的“代沟”。生理、心理发展的特点决定了孩子和父母之间会发生一些矛盾和摩擦,这就很需要学校、家庭共同努力去做教育工作。岂无远道思亲泪,不及高堂念子心。让我们感悟亲情、理解亲情、珍视亲情!
        关键词:教育;孩子;父母;理解;感悟;爱
        现在的学生普遍存在的抱怨、嫌弃父母的管束和唠叨,对父母产生逆反心理,而父母则普遍感到孩子不听话、不懂事,为其操心却换来抱怨,而感到苦恼和伤心。怎样才能使学生理解父母,学会正确处理与父母的关系,也是我们班主任工作中很令人头疼的问题。现在的孩子有个很明显的特点就是:感受到喜爱一个事物的时候,便会接受它的全部,不会因为某些缺陷便减少对它们的喜爱。因此我们一定要抓住这个特点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认知观念,引导学生恰当地面对自己的各种特点或缺憾。要让学生感受到家庭的亲情,我认为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开展班主任教育工作。
        一、借助学生熟悉的事物来进行教育
        在这里,我曾经在一次班级主题上借助过这样的一个游戏活动进行这个内容的教育。我给出鲜花、太阳、宠物三种事物,让孩子们自由选择自己喜欢的一种,并根据自己的选择,快速坐到非常喜欢的事物那边。然后请各队的孩子来说说你喜爱的理由。最后我发现一个结果:孩子们的都能兴致勃勃地说出各种熟悉事物的优点和可爱之处。于是,我告诉孩子们家:老师和大家一样也喜欢这些事物,可我认为太阳虽然给我们带来光明和温暖,但阳光中的紫外线会灼伤人的皮肤;宠物虽然给主人带来欢乐,但照顾好它要花费太多的时间和精力。接着让大家找一找我们喜欢的事物还有哪些欠缺的地方,请各队同学思考再说一说:发现我们原本喜欢的事物有缺陷,这时你对它的喜爱也会随着变化吗?结果发现孩子们的回答是:不会。并且能说出很多为什么“爱是不会因为它们有缺点而改变”的理由。
        这种感觉套用我们中国有句古语就是“爱屋及乌”,就是说爱一个事物便会接受它的全部、包括它的缺陷、不会因为某些不足而改变对它的喜爱。

当我提出问题:当自己在某一方面做得不够好,你会非常担心父母因此不喜欢自己、不爱自己吗?我从学生谈感受、体验中了解到孩子们的确有过这样的担忧。于是我直接告诉孩子们,我们是父母心中的太阳,我们是父母眼里的鲜花,他们在欣赏你优点的同时,接受了你们的缺憾,他们用独特方式,从独特角度来认识你肯定你,因此不会因为你的某个缺点、某个失误而减少对大家的爱,父母对子女的爱是“不变的爱”,就像你们对鲜花、太阳的爱一样。
        二、教育孩子们大胆肯定自己的感情
        古语: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小鸟的歌唱得再好,也有走调嘶哑的时候,花儿不管如何芬芳也有枯萎、凋谢的时候,同样每个人都有让自己喜欢的特点,也有让自己不满意的特点,我们该怎样面对呢?要大胆向父母和身边的其他亲人吐露自己的心声。无论是对于自己还是对于亲人,能改变的特点我们就要敞开心胸接受;对于不能改变的,我们也要用接受的态度,像爱太阳、爱鲜花、爱宠物那样爱着有某些缺憾的自己和亲人,愉快的接纳自己和他们,现让自己更爱他们,也让他们你更加喜爱自己。
        三、通过设计一些亲子互动活动来体验亲情
        我们用心设计的一些活动,可以使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宣泄和释放压抑的情感,并从全新的角度体验亲情。如每周一次的 “听爸爸妈妈怎么说”、“爸爸妈妈我想对你说”,班主任老师可以通过收集班级一些父母给孩子、孩子给父母的一封信,一个视频,一段录音等形式使学生感悟到所有父母都是一样的,对自己孩子的爱都是不变的。通过像这样的活动让学生直接体验到了生活中的酸甜苦辣、喜怒哀乐,获得间接的生活体验,促进对生活的感悟。孩子和亲人之间的亲密感逐渐增加,从而促进心理情感的内化。当然,班主任老师在活动工作中,要能给予家长和孩子双方更多的关注和协调,因为我们的作用就是催化剂。
        俗话说,育人先育心。“心育”决不是毫无目的的活动,不是以传授知识为主,而在于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心理品质和心理健康水平。在“心育”上,学生不是被动接受教育、接受知识的客体,而是自觉完善自己的主体。我们要让孩子们在亲子互动过程中提高心理素质,让家长们掌握教育孩子的心理调节方法和技能,只有这样的“心育”活动课才是学生喜欢的、实用的和有效的。孩子们需要信任、尊重,这是孩子们的基本需要,我们所要做的是调动孩子们和家长们参与进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家长们积极主动地关心自己孩子的心理健康发展,也让孩子们主动地了解、认识、接纳自己的父母亲人,从而提升、发展自己形成健康的、和睦的家庭相处模式。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