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健
四川省宜宾市第八中学校 四川省宜宾市 644000
摘要:随着我国对传统文化的发扬与倡导,传统文化的运用已成为我国教育教学的必然趋势,人们越来越关注传统文化与经典对学生的思想渗透,作为传播文化教育初中语文课堂,对于学生民族精神的培养和,综合能力学习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因为语文教材中包含着很多传统文化精华,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精神财富之一,通过语文课程的学习,可以有效的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和个人素质品德的培养。
关键词:初中语文;传统文化;运用
引言:语文课程是一门语言性较强的学科,与传统文化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传统文化教育的运用,可以将语文课堂作为主要阵地,传承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礼仪经典,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帮助教师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和质量,当然,这也就要求教师必须承担这样的历史使命。教师要在课堂上丰富自己的教学形式,总结教学经验,创新教学方式,对语文课程的教材内容以及文化进行深入挖掘,在教学过程中更好的开展渗透,促使学生活用传统文化达到最终的教学目的和效果。
一、传统文化教育渗透初中语文教育存在的缺陷
从教学现状来说,初中语文传统文化教育面临着许多的现实问题,首先大部分初中教师在开展语文教学时,对传统文化教学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对其缺乏必要的了解,在教学中,教师通常只讲解有关考试内容,而没有系统的讲解大纲中要求学生进行理解的知识,此外,还有一些教师在讲解传统文化,并未将教育和学生的实际生活相结合。造成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不够深刻,无法与其形成情感共鸣。最后就是有一部分学校,在传统文化教育的渗透中缺少了必要的平台,导致语文教师不能对传统文化进行课外的延伸。
二、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传统文化运用的意义
首先从现代的核心素养角度来看,初中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应从多个方面入手,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才能达到全面育人的教学目标。因此语文教师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应重视传统文化的渗透,有利于改变以往文化教育的缺失,不断提升学生的文化品格和道德修养和帮助,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达到语文核心素养发展的教育目的。其次传统文化的渗透有利于弘扬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弘扬和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文化自信。传统的节日文化习俗也是传统文化的一部分。现在许多学生对“洋节”如数家珍,圣诞节、万圣节等西方节日在我国的热度远远高于民族节日,如中秋节、端午节等,为了能使传统文化浸润学生的成长,引导全体学生体验传统节日习俗,需要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强化传统文化的渗透,如诗歌、古诗词教育,传统民俗文化教育等,实现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传承和发展。最后传统文化的渗透有利于促进初中语文教学改革。在初中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应用和渗透,有利于促进语文教学改革的实施,可以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传统文化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是促进语文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措施之一。
三、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传统文化运用
(一)诗词吟唱走进语文课堂,展现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绝学
诗词吟唱源远流长,是中华民族优秀的绝学,宝贵而不可舍弃,诗歌吟唱的资料相当匮乏,几乎没有乐器留存于世,现今能吟诵的人越来越少,传承和发展陷入困境,在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础上,初中语文教学也应履行自己特殊神圣的使命,将诗词吟唱通过若干途径成为校园中学生喜闻乐见的优文化传统样式,发挥其独特的润心育人作用,既可以传承失传的优秀文化传统,调动了学生的眼脑,口耳协调活动,还可以激发学生爱国主义情感,让学生认识到其独特的艺术魅力,以及古诗词的美丽,将诗词饮畅引入初中语文课堂,让学生能够在教师引导下感悟古诗词的音韵美,品味古诗词的意境美,获得审美愉悦和享受,并且提升古诗词和演唱古诗词的兴趣与能力,使这一传统技艺得到传承并有所发展和创新。以毛泽东的《沁园春.雪》为例。此诗共八句,融画意、诗情、哲理于一体;语言自然隽永,想象奇特,意境空明;韵律宛转悠扬,四句一换韵,读来朗朗上口。在教授时,以吟唱介入,因声求气,因情见韵。吟唱至第二遍时,学生已能跟上,同教师一起吟唱。这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激发了学生学习诗词的兴趣,一改诗歌教学过于注重对字词句的翻译、讲解而使人昏昏欲睡的状况。生动有趣的“形、音、意”三方面并重的诗词吟唱,使师生在课堂上得以敞开心扉,随着诗词的节奏和韵律,真切地感受诗词的意境之美、气魄之宏伟。在吟唱的过程中,师生的情感会和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有利于学生爱上诗歌,爱上吟唱。
(二)品味诗歌体验语言美,让诗香溢满校园
我国作为一个诗歌的国度,许多璀璨的诗篇浸润着一代又一代人的心灵,给人们以艺术的享受和熏陶,5000年文化,3000年诗韵的文学载体中诗是语言的精华,也是最凝练最美的艺术。在语文课本中,诗歌对世间万物的美好描写,是学生探索世界的入口,能让学生在审美感知中获得知识,发展语言能力,品味语言之美,彰显个性。学校可以开展诗歌创作,特色校园活动,让学生在生活中充满诗意,发现生活中的美好之处,并通过诗歌形式表达创作出来,感受诗歌的魅力,让学生更加热爱生活和学习,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教师要引导学生从读诗入手。古人常说,熟读唐诗300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因此,教师先要引导学生读诗,推荐优秀的诗歌作品,指导学生阅读学习。可向学生推荐《泊船瓜洲》《送元二使安西》《春夜洛城闻笛》等描写春天的诗歌。再对《钱塘江春行》进行详细教学的时候,应抓住“早、新、争、啄”字,让学生开展分析,理解“莺燕新来的动态”的精华所在,以“乱、浅、渐欲、才能”状写花草向荣趋势,明白作者是在借景抒情,通过描写春意盎然,抒发赞美西湖美景深切情感。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引导学生通过重点字词,来理解主旨。让学生感受到诗歌的语言就像一个音乐盒,打开来就像一首美妙的乐曲;感受到古诗美的想象和词句的精炼、优美。
(三)强化课外经典文化实践,推崇民族文化精粹
在开展实际教学活动时,通过语文教学活动,加强对传统文化教学的体验,可以帮学生深入了解传统文化知识。想要有效传承文化就必须开展实际活动,并且只有通过实际实践,才能深入感受传统文化的精粹,使其良好指导学生的生活与学习,滋养学生的灵魂。所以,在进行初中语文教学活动时,应该不断强化文化实践,推崇文化精粹,这是一种极为有效的教学措施。比如:通过课外阅读经典,让学生接近传统文化。教师可以使用多媒体技术将内容适当的“百家讲坛”讲座播放给学生观看,让学生能够便于了解,与此同时学校还可以组织一些亲近经典的活动,例如:诗词竞赛等,或利用校园网为学生供应“论语”“孟子”“诗经”等经典著作进行阅读,让学生能够获得直接熏陶,利用这些形式让学生接近经典,使其受到传统文化的陶冶。再如:根据“古今风流人物”等话题,结合地方特色,举办地方文化活动,开设古诗词趣味班级,利用喜爱古诗词和古文的学生来带动其他学生对学习古诗词和古文的兴趣,举行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活动,使传统文化的教育不再受到课堂的限制。
四、结语:总之,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艺术瑰宝,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是文化传承和发扬的重要途径,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语文鉴赏能力。
参考文献:
[1]张福林.初中语文古诗词的高效教学探讨[J].名师在线.2019(24)
[2]李斌.怎样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J].教师.2015(16)
[3]韩坤荣.渗透传统文化,彰显别样风采——初中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渗透探究[J].课外语文:下.201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