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丽媚
广东省广州市增城区石滩中学
摘要: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发展,如何将传统文化渗透到初中语文教学中,日渐成为语文教育领域研究的热门话题。在语文教学实施过程中渗透传统文化,不仅符合该学科的性质,还可以使学生在文化的熏陶下,获得精神生长、素养提升。把握课改时机,我在组织初中语文教学的时候,也对如何实现传统文化的渗透进行了探究,在本文中,将就积累的渗透策略进行详细说明。
关键词:初中语文;传统文化;渗透策略
语文本身就具备“以文化人”的功能,在教学开展过程中,教师除了要把握语文学习的工具性特征之外,还要发挥其人文性的特点,深入到教材文本中,挖掘其中蕴含的人文因素,尤其是传统文化因素,并运用多样的策略将传统文化内容展现给学生,以此在丰富课堂教学内容的过程中,开拓学生的视野,使学生在文化的熏陶下,树立良好的文化意识、文化品质,实现健康发展。那么,我们要如何在初中语文教学实施过程中有效地渗透传统文化呢?
一、优选传统文化渗透内容
教学内容的选择是实现传统文化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有效渗透的关键和基础。在传统的语文教学开展过程中,大部分教师之所以难以将传统文化内容渗透给学生,其主要的原因是,教师忽视了传统文化的挖掘,将语言知识作为了教学的重点。与此同时,教材中所选取的文本极具文化内涵,其中可能涉及到多个传统文化教学点。诸此种种,教师在组织初中语文教学的时候,需要重视传统文化内容的挖掘,尤其要立足文本选择恰如其分的传统文化内容,以此提高传统文化的渗透效率。
1.立足学段特点选择传统文化渗透内容
国家在传统文化渗透方面给予了充分的重视,并在系列文件中明确地指出,传统文化加教学贯穿于教育始终,且需要教师结合各学段学生的学习情况和认知特点来进行渗透。与此同时,《完善中华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中也明确地对各学段的传统文化渗透教学做出了说明,指导着教师把握学生学段发展特点,确定各学段传统文化教学的方向,选择有利于学生发展的传统文化内容。基于此,我在组织初中语文教学的时候,首先会对初一到初三各学段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学习情况进行调查、分析,把握其特点,其次则会对教材内容进行深入分析,立足学生特点,挖掘极具针对性的传统文化内容,从而使学生能在传统节日、礼仪等学习过程中,深入地理解传统文化的内涵,体会传统文化中寄予的情感,建立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树立文化意识。那么,到底要如何选择适宜的传统文化内容呢?下面,我结合教材文本对此做出详细说明。
2.根据教材文本挖掘传统文化渗透内容
教材是教师组织语文教学活动的重要素材和主要凭借,无论是语文教学活动的实施,还是传统文化的渗透,其都需要教师尊重教材,以教材为事实依据。由此,我在把握各学段学生的传统文化学习特点的基础上,会对教材内容展开分析和挖掘。
具体地,在组织教学活动之前,我首先会利用教参或工具书,对文本内容进行深入的分析,以此准确把握作者的编写意图,从中探寻到渗透传统文化的关键点。在揣摩作者的编写意图的时候,我会以单元导语、预习提示等栏目为切入点。以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为例,该单元导语中为我们提出了这样的学教学要求:引导学生细细品味文本语言,感受作者在文本中所使用的修辞手法的作用。其中,在《次北固山下》这篇文章的“思考探究”栏目中,指出了这样的教学要求:引导学生诵读古诗词,品味诗人使用对偶的精妙之处。基于此,我在组织教学活动的时候,尝试将对偶该修辞手法作为教学的要点,并以此为基础,进行传统文化的渗透。
其次,我在分析教材文本的过程中,还会对文本的文体特点给予关注,并结合不同的温文体特点为学生挖掘不同的传统文化文化内容进行渗透。就部编版中的文本篇章来看,其大体上可以划分为现代文和文言文这两部分。其中,文言文一直是语文教学的老大难,其包含着大量的古代散文和古诗文,这些文章中高度地凝聚着诗人、作者深刻的人生感悟、思想请情感等,这是大部分初中生难以深刻理解的。但是,这些人生感悟、思想情感却是诗人、作者的志与道的具体表现,蕴含着丰富的传统文化内涵。所以,在组织这些篇章教学的时候,我会立足篇章中作者的行文章法、字句艺术等,挖掘其中所蕴含的“志”与“道”,实现传统文化的渗透。以《春夜洛城闻笛》为例,在这首古诗中,诗人使用了比喻手法,将远离家乡的游子比作是“蓬草”、“浮萍”等,以此为传统文化渗透的基点,我在组织教学的时候,采取情境教学的方式,为学生展现“蓬草”“浮萍”等形象,引导学生观看和体验中,深刻地感知到诗人蕴含其中的情感,从而在与诗人情感共鸣的过程中,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
二、灵活应用适宜教学方法
初中语文教学的实施其核心的目标是引导学生透过文字语言感知其中的文化内涵,使学生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打好良好文化品行建设的基础。采用知识灌输的方式是难以实现这一教学目标的,这就需要教师把握传统文化教学特点,探索多样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透过语言感知文化。
1.因文解字,文化互证
汉字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其积淀了丰富的传统文化内涵,可以说,汉字是传统文化的凝聚和结晶,同时也是教师在初中语文教学活动开展中实现传统文化渗透的基础。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活动开展中,教师要想引导学生深入地理解文字语言,其需要以深层文化意蕴为切入点,引导学生细细品味,做到知其然知其所以然,以此在历史的语境中受到传统文化的感召。以《(论语)十二章》为例,在组织教学活动的时候,大部分教师会将“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一句话解释为在学习的过程中要不断地温习,如此建立了学习与温习的关系。这样的解释正确吗?带着这个问题,我在教学实践中,尝试从字源入手,引导学生对“学”和“习”进行分析。具体地,我首先利用多媒体向学生直观地展现了“学”和“习”从甲骨文演变为楷书的这一构成,并结合词典,对其做了解释。在观察的过程中,学生发现,甲骨文的“学”是将一个盖子覆盖到食物上,以此使食物处于蒙昧状态。指向人,则是人处于蒙昧状态,所以,根据“学”的释义我们可以知道,需要以“学”为手段指导人走出蒙昧状态,走向自我觉悟,实现精神层面的不断发展。而“习”在甲骨文中像是一只小鸟在练习飞翔,由此可以发现,“习”具有实践的含义。在这样的汉字解释下,学生可以掌握“学”和“习”的本意,以此为基础,我提出了这样的问题:那么,“学”和“习”二者之间有何关系呢?它们之间的关系体现了儒家怎样的思想或观点呢?在此问题的驱使下,学生会从汉字入手,分析其中的蕴含的传统文化内容,深刻地感知到,原来“学而时习之”并不是在要求学生不断地温习,而是在要求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要不断的实践,将精神层面的内容与行动实践结合起来,从而做到知行合一。由此可以看出,透过汉字讲解,学生不仅可以加深对文本内容的理解,还可以受到其中所蕴含的传统文化的熏陶,实现精神文化的发展。
2.诵读体悟,文化理解
诵读是教师组织语文教学活动最常使用到的一种教学方法,其可以帮助学生在对文本反复多样朗读的过程中,透过文字语言,建立对其内涵的深刻理解,从而自然而然地受到文字语言背后的传统文化的熏陶,实现对传统文化内容的深刻理解。基于诵读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此价值,我在实施教学的时候,会按照这样的要求引导学生诵读。首先,学生在诵读的过程中,要将文本中的每一个生字词的读音读准,准确掌握重音、停顿等。其次,则要将作者蕴含在文字语言中的情感声情并茂地展现出来,读出感情,以此深入地体会作者寄予其中的文化情怀,从而实现对文化的理解。以《陋室铭》为例,在组织了文本解读活动之后,我把握文章中的“孔子云:何陋之有?”这一句话引导学生反复诵读,细细品味其中所蕴含的作者的文化情感。在学生诵读的过程中,我提出了这样的问题:这句话在诵读的时候要使用怎样的语气呢?根据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大部分学生会提到自信、自豪等。基于此,我鼓励学生带着这样的语气对文本语句进行诵读。在此次诵读的过程中,我继续提问:除了读出了自豪、自信之外,你还读出了什么呢?在亲身体验的过程中,学生将自己的所思所想应用其中,获得其他的感受,如淡泊名利的人生思想;安贫乐道的人生追求的。由此可以看出,在诵读中,学生可以自主地感知到文字语言中蕴含的文化内容,建立对文本内容的深刻理解,受到传统文化的感染与熏陶。
3.群文阅读,文化拓展
倪文锦教授曾经说过,相对于单篇阅读而言,群文阅读的文化渗透价值是更为深刻和广泛的。在当前的初中语文教学参与过程中,大部分学生之所以难以建立对传统文化的深刻认知,是因为其没有建立大量的文化储备,对背景文化知识不甚了解,如此导致其,即便在教师的讲解下理解了语言文字内涵,但是却无法深入其中,感知到文化深意,受到文化的熏陶。基于此,要想实现传统文化的有效渗透,教师需要打破单篇阅读的限制,实施群文阅读,为学生选择以传统文化为议题的一组文章,以此在开拓学生视野的过程中,使其进行大量阅读,感知、拓展其中所包含的文化背景知识。以《饮酒(其一)》为例,在组织了课堂教学之后,以陶渊明的隐逸文化精神为主题,我为学生推荐了《归园田居(其一)》《桃花源记》《隐逸文化解读陶渊明》等文章,使学生在阅读中,能建立对陶渊明人生经历、人生态度、高尚情感等的深刻认知,为陶渊明身上的精神品质所折服。
总之,在初中语文教学活动开展中,教师要立足课改发展趋势,深入教材文本,结合学生的学习特点,挖掘极具文化内涵的教学资源,并采取多样的方式,引导学生因文解字,文化互证;诵读体悟,文化理解;群文阅读,文化拓展,从而使学生在理解所学文本内容的过程中,深刻地感知到其中所蕴含的传统文化内容,以此实现传统文化渗透,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同时促进学生的有效发展。
参考文献:
[1]田存库.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J].学周刊,2017(32):44-45.
[2]战玉泰.如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J].当代教研论丛,2017(10):39.
[3]严杰.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措施[J].课程教育研究,2017(35):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