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语文课堂赋予新的生机——浅谈班级朗读教学的重要性

发表时间:2021/8/4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1年四月10期   作者:李琳
[导读] 《语文新课标》指出:应重视朗读。
        李琳
        深圳市宝安区海港小学    广东省深圳市    518000
        《语文新课标》指出:应重视朗读。一直以来,朗读也是小学语文教学环节的重要部分。老师们的朗读教学方法也是花样百出:教师范读、学生齐读、男女生轮流读、分小组读、分角色读等,真可谓费心费力。那么如何以课堂为阵地,有效培养班级学生的朗读能力呢。接下来我们作一探讨。
        朗读是小学生完成阅读教育任务的一项重要的基本功,是阅读教学中重要的基本训练之一。好的朗读不仅仅是声音清晰洪亮,还应该包括应有的节奏,适当的语调、以及与文章相符的感情演绎,而这些都是建立在对课文理解的基础上。在此基础上,有效的朗读教学能够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对阅读教学形成反哺。可以说,阅读教学与朗读教学相辅相成,互相促进。
        在课堂教学中,经常会听到老师们在一开始就要求孩子们“有感情朗读课文”。但何谓“有感情”,“有什么感情”、“如何表现这种感情”,这三大问题没有得到解决,就难以达到“有感情朗读”的目的。在一节好的语文课里,朗读的要求是循序渐进,层层深入的。文以载道,每篇课文里里都融入了作者真挚的感情,要想真正朗读好一篇课文,必须深入地理解课文,掌握整篇课文的感情基调。教师亦可通过听学生朗读来衡量他们对课文的理解程度,检验学生朗读水平。
        正如朱作仁先生所言,讲读是死的,如同进行解剖。朗读是活的,如同给伤口以生命。

讲解只能使人知道,朗读更能使人感受。好的朗读不仅会让语文课堂充满生机,更是检验课堂是否高效的一个标准。 我们知道,朗读中的感情,正如生活中的体验,只有在朗读时真正产生了这种情感,才能从语调里自然地流露出来。指导朗读,教师如果只是简单地求读流畅,是远远不够的。如果学生不深入地了解课文内容,不切实为课文内容所感染,那么他根本没有真正做到有感情地朗读, 因为只有把握了课文的内容和情感,方能朗读到位。
        作为阅读最基本的方式之一,学生通过朗读可以获得很丰富的感性经验,他们可以将自己的感受用不同的方式表达出来,可以与人交流,并通过不断的交流逐渐提高朗读乃至阅读水平,推动思维的灵活性,逻辑性的发展。加强智力的发展。与此同时,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深入地理解课文,把握课文的情感基调,在此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他们会对课文中描写的人、物、事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并接受到各种社会情感及价值观的熏陶。如《与象共舞》中人与动物的和谐相处、《桥》中面临危险时老支书的舍己救人、《白杨》中边疆建设者们的无私奉献、《冬阳  童年骆驼队》中作者对童年的眷恋与怀念等等,这些都会大大感染和丰富学生的情感,他们会将这些美好品质转化为对自己的行为要求和需要,积极模仿,从而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
        总之,朗读是一种有声的语言艺术,它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只有通过教师们精心的指导,学生们的刻苦练习,才能真正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展现它的艺术魅力!
        (深圳市宝安区海港小学  李琳17722616933)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