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 阳
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刘海粟艺术幼儿园 213000
摘要:陈鹤琴先生明确提出幼儿园环境对于幼儿学习和发展的重要性,其中,幼儿游戏区域是对幼儿影响最大的活动范围,对于区域的环境打造实践中,存在三个分歧较大的矛盾“区域环境是否需要被计划”、“区域改变该加还是减”及“区域内的规则是否应先行?”,通过教育故事的探究,借鉴“活教育”、“五指活动”等课程观与儿童观,尝试解答矛盾中的焦点,并对教育两难提出了较为适宜的建
关键词:区域游戏 五指活动 活教育
幼儿园的游戏区域最大程度地满足了幼儿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获取经验等方面的发展,作为幼儿一日生活中最重要学习场所,其材料投放、场地范围和位置安排等环境因素都对孩子的发展产生着不同程度不同水平的影响,“怎样的环境,就得到怎样的刺激,得到怎样的印象!从所得的印象中,发生与印象有关的动作。”陈鹤琴先生明确指出儿童的游戏环境打造直接作用于孩子的成长方向。同时,为了推进课程游戏化的改革步伐,幼儿教师们在环境改造实践中不断发掘着认识和操作上的冲突,与传统环境观类比之下,选择正,有利有弊;选择反,有得有失,让我们尝试在几则教育故事中获得答案。
论题一:区域的改变是该加还是减?
“区域的生长就像一场有丝分裂,而传承的就是游戏的经验和生活的所闻所见。”
1、生长点的加法
做中学,做种求进步,陈鹤琴先生非常注重幼儿的真实经验和实际知识的获得,而这一切就是幼儿的区域环境来源,在区域的初步成立后,幼儿在区域中回顾自己的生活,并重新演绎和发展,教师抓住了生长点,就看到了幼儿发展的可能性。
故事A:“计划未执行”
这两天,随着新餐厅的开放,小医院显得有的冷清,今天只有三个孩子选择了这个区域,随手翻开小医院旁摆放的“护士”凡凡的游戏计划书,满满一页,一是打针,而是动手术,三是开药,往前一页,一时量温度,二是手术,三是开药,再看一页,又是同样的“轮回”,现在凡凡做到计划中的那一步了呢?医院里却杳无人烟!回头找凡凡,科学区里的她穿着护士服在和科学区的孩子们开心地玩着陀螺游戏。
一个小时的游戏结束了,凡凡始终没有回到小医院里开展自己的计划。在接下来的分享会上,凡凡和科学区的朋友一同乐呵呵地讲述了自己的科学发现,“还记得医院的计划本吗?”凡凡一拍脑袋“哎呀,忘了~”但又转念一想:“可是他们都说我们不会看病,我想去科学馆里做点实验,多学习的。”
《幼儿园工作规程》指出,幼儿园应当因地制宜创设游戏条件,提供丰富、适宜的游戏材料,保证充足的游戏时间,开展多种游戏。孩子的一句话倒也是点睛之笔,是啊,每一种职业都需要职业资格证,陈鹤琴先生推崇的生活教育就是要求“教幼儿学会做人、做事”,即在社会运营的启发下,幼儿在游戏中感悟生活。为此,我们添置了一处打工坊,转为考取资格证而设,然而,故事还没有结束,在经历了一场医院考核制度的改革后,医院恢复了病人流通的场景,但小小的计划书却似乎已开始渐渐消沉了……
2、清除术的减法
故事B:烦人的计划
作为医生,被投诉,凡凡以学习为借口,我们就来满足她对“医术学习”的机会,在建构区孩子的帮助下,我们顺利地打造出了一个全新打工区域,进行幼儿为评委的医生资格证“考试”,连着几天,小夏拉着自己的好伙伴小宝参加了小医院,却不停地在打工区和医院间来回。我翻开了她的计划本,然而日记本上空空如也。
“小夏,你的计划呢?”“我没有计划,我想去医院,但是老板又不给我资格证,我不知道我要干嘛?”除了医院,建构区被草草地画了一些房子,小剧场每天如一,餐厅里的计划本几乎都是空白……一本计划书的美好设想一下子被发破了。
于是,就“是否应设立计划本的内容”,小公民进行了一场投票和辩论,却只有一位幼儿指出了计划书的作用,计划本是不是应该淘汰了呢?聪聪立马否定:不要!其他孩子也跟着吵闹起来,聪聪急忙说:游戏开始前,我根本没时间去计划,我觉得游戏结束以后,我觉得我可以分享。许多孩子纷纷表示支持,好吧!让我们尝试一下将游戏计划本改变成游戏分享本吧!
计划本的设计原是为幼儿解除游戏无时无刻矛盾的产物,在投放中,孩子们将矛盾的解决变成了矛盾的产生,从而放弃了游戏计划,孩子们通过自己的商量,改变了游戏延续的时间,巧妙地转化了游戏表征的方式。
透过孩子的视野,遵循孩子的兴趣,接纳孩子的表达,区域的建设对于孩子也是一场赋有挑战且满足自我实现需要的游戏。幼儿在变化,区域随之改革;区域在转变,幼儿在学习中生长,只有两者相辅相成,方可相得益彰。
论题三:区域内的规则是否应先行?
“规则的遵守,就是区域内的一场私密的持久对话。”
1、失去规则,没有如果
故事A:小小规则,大大舞台
《小熊请客》是孩子们最喜欢的一部舞台剧,不如也来尝试表演一番?但随着排练的一步步深入,幼儿自己准备的道具越来越多,甚至许多用轻质黏土制作的道具没有晒干就堆叠在一起,造成了大量的浪费。而一切还没开始解决,在欣欣推荐了一周新剧目后,小熊剧的道具又准备被孩子们全部清理掉了。
我将孩子们的道具间的“惨状”放给孩子们看,孩子们纷纷对自己的行为进行了自我批评,并很快成立了清洁小组,将不能用的扔掉,挑出能用的归放整齐至于箱中,但新一轮同样的“惨状”又悲剧性地再次重演。因为,一个星期后,道具间又成为了杂物间……同时,因为没有姓名的提示,孩子们对道具的归属开始争执起来,而参加表演的人也越来越少……
在大量材料的准备下,孩子们的创作犹然生长,结果看似光彩,但没有规则的帮助提示下,孩子们在面对混乱的现实时有的孩子终于选择了放弃,“游戏是儿童的生命”,生命的轨迹并不是杂乱无章,在一定的规则帮助下,孩子们体验一个更为有序的环境,在有序中划分辨别自己的所有物,从而更好的发挥自己的自主性。然而,一份已被公认的规则是否就止步于此呢?
2、动态的规则
故事B:“我不想做大臣了”
动漫节赏片会后,小宝第一个就选择了大臣的角色,并热情地投入到了大臣的设计和扮演中,在妈妈的帮助下还用卡纸制作了大臣的大翻领,在出场排练时,还特别得意地要求“带”装上阵,可是没两天,这个“大臣”蔫了起来。今天,就要变装秀啦,孩子们都穿上了自己设计角色服装,互相帮忙准备着,突然间,“哇”的一声,小宝哭了!把大翻领一把扔到了教室门口“我不想做大臣了!”
等小宝的情绪后,我们和他进行了交流,同时从妈妈口中了解了一下小宝最近在家的状态,原来,班级好多孩子都认定大臣是坏人,小宝听了越来越讨厌起了大臣的角色,然而,他的制作清单早已被钉在了主题墙上,无法修改。
在他人的启发下,孩子们又出现了新的点子,或是像小宝一样改变了主意,这时,曾经的点滴显得尤为重要,孩子的足迹不仅要被保留,同时也应让孩子在踏过的土壤上修筑更多的奇迹,随时拆卸再新添,在陈鹤琴先生的观念中,“儿童的世界,是儿童自己去探讨,去发现的。他自己所求来的知识,才是真知识,他自己所发现的世界,才是他的真世界”。
区域打造中生成的这两个矛盾看似有利弊之争,但其实就是探讨一个在幼儿园游戏区域打造中,教师和幼儿在环境建构的权重和影响力。无论正反之为,始终如陈鹤琴先生所言“一切为了儿童,为了儿童的一切”,我们是环境中的人,被环境影响,更应在其中随机应变、因材施教。如果孩子已经为我们打破了成人和幼儿之间那堵庄重的墙,我们还需要再顾及什么呢?让我们和孩子在游戏区域的打造中共同成长!
参考文献
[1] 施玉洁,谷忠玉.陈鹤琴的“活教育”理论及其对现代幼儿园教育的启示[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2(05).
[2] 孙菁.分析幼儿园自主游戏中的活教育[J].学周刊. 2017(04).
[3] 唐小勇.活教育课程与行为课程之目的比较[J].亚太教育,2015(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