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梨
江苏省常州市天宁区红梅幼儿园 213000
[摘要]:《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出“鼓励支持幼儿通过亲近自然、直接感知、实际操作、亲身体验等方式学习探索,促进幼儿健康成长”。在种植活动中我们尊重幼儿的好奇心,顺应幼儿的探究兴趣;让幼儿在亲自参与播种管理、收获分享的过程中,学会通过连续的观察记录及种植故事去表达自己的发现和感受,学会主动观察发现、对比、合作。
[关键词]:种植;大班幼儿;科学探究能力
种植园地的自然资源是独特的,它随着季节的变化而丰富多彩。在种植的过程中不仅有植物,还有与其共生的蚯蚓、蝴蝶、蜗牛之类的小动物,以及土壤、石块、水之类的环境物质,更蕴含着各种奇妙的科学现象。种植活动指的是在幼儿教育中,培养幼儿对于大自然、对生命的热爱,丰富孩子对于农作物的认识,体验劳动的快乐,锻炼能力,促进幼儿全面发展的一种教育活动。利用自然资源进行科学教育,具有独特的教育价值。
一、小农场里的故事
镜头一 :兴趣出发,仔细观察
小农场的青菜花凋谢了,结出了一个个的菜角。上午晨间活动,幼儿逛到小农场,围着一株一株已结了菜角的青菜在讨论,有的幼儿说青菜成熟了,结的菜籽可以榨油了,有的幼儿忍不住去摸摸菜角,有的还剥开菜角,结果发现有的菜角里面有9粒菜籽 、有11粒菜籽、有的有8粒?? “为什么青菜结出的菜角不一样呢?”“为什么有的青菜结的菜角多,有的青菜结的菜角少。”孩子们的问题源源不断。于是,我们请幼儿把大家提出的问题用绘画的形式画下来带回家,请有丰富种植经验的家长们进行答疑解惑。最终幼儿了解到了小菜园里的菜角里颗粒的多少、大小、高矮等与阳光、水份等有关。
分析:《指南》中指出:“幼儿科学学习的核心是激发探究欲望,培养探究能力。成人要善于发现和保护幼儿的好奇心,充分利用自然和实际生活机会,引导幼儿通过观察、比较、操作、实验等方法,学会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帮助幼儿不断积累经验,并运用于新的学习活动,形成受益终身的学习方法和能力。”在丰富的自然环境中,幼儿通过仔细的观察,唤醒幼儿的问题意识,并能提出具有探究价值的问题,引发幼儿的探究兴趣。教育学家陶行知说:“创造始于问题,有了问题才会思考,有了思考,才有解决问题的方法,才有找到独立思路的可能。”在活动中教师要重视幼儿提出的问题,加以价值辨别,引发幼儿探究的兴趣。孩子们也愿意通过这样的活动来体验自己的能力。每个幼儿都可以通过亲自播种、亲眼观察记录,亲身体验收获,从中享受真实体验,获得直接经验,从而萌发自主探究的兴趣,获得初步的科学经验和科学探究能力,体验发现和自主探究的快乐。
镜头二:动手操作,直接感知
下过雨,小蜗牛从菜地里爬出来,幼儿被蜗牛慢慢爬行的样子所吸引时,幼儿每次遇到蜗牛都乐此不疲的围观。老师敏锐地捕捉到幼儿可能对 “蜗牛生活在哪里? ”、“蜗牛是怎么吃东西?”、“为什么蜗牛爬行过会有黏液?”等感兴趣,在材料区提供:放大镜、手电筒、小软棒、蜗牛图片;木棍、木板、玻璃片、塑料板;糖水、盐水、醋;空瓶子、水瓶子、干沙瓶子、湿沙瓶子。幼儿用放大镜观察蜗牛的外形特征;将蜗牛分别放在不同材质的“跑道”上“赛跑”,观察蜗牛的爬行情况;观察蜗牛对光线明、暗的反应;用小软棒和各种液体观察蜗牛的触觉、味觉、嗅觉等一系列操作,获取关于蜗牛的觅食特性、生活环境等相关的知识经验。
分析:在种植活动中我们注重尊重幼儿的好奇心, 顺应幼儿的探究兴趣, 让幼儿在亲自参与播种管理、 收获分享的过程中, 学会主动观察发现、 对比、 合作, 学会通过连续的观察记录及种植故事去表达自己的发现和感受, 真正使丰富的自然环境成为幼儿主动探究的园地。在科学探究活动中教师要尽可能的提供丰富的、可操作的材料,激发幼儿的探究欲望,让幼儿在与材料的相互作用中探索、发现、了解,最终发现科学探究的乐趣。幼儿通过自主探究、亲身体验、实际操作感受到自主探究的快乐。
镜头三:,科学引导,持续观察
幼儿听了《种玉米》的儿歌后,就也想着种玉米。在种植活动前,幼儿们观看了关于玉米的影像资料,收集了不同品种的玉米种子,并一起分析比较,选择适合我们种植的玉米种子。在种植的时候,教师又引导幼儿“玉米应该怎么种呢?”幼儿们有的说:“应该是尖头朝上的,因为我发现种子上面尖尖的像小芽。”有的说:“我觉得圆头朝上先发芽,因为种子的大部分都在圆头的地方。”幼儿们根据自己的猜测进行了不同方法的种植。经过一段时间的等待,幼儿们发现:两颗种子都能发芽,但尖头朝上的种子发芽时,它的上面是先长出来一根小尾巴,不像尖头朝下长出来的就是叶子,要等叶子长得足够大了以后才翻个身长到上面来。
让幼儿寻找其中缘由,明白种植不仅要付出辛勤的劳动,还要肯动脑筋, 从而体会到科学就在我们的身边。幼儿通过长期观察、操作,可以感知植物和动物的基本特征与生长过程,见识自然的丰富与多元,感受生长的喜悦与收获的快乐等等。
分析:皮亚杰说过:“幼儿是通过与环境中的人和事物相互作用获取知识和形成概念的。幼儿的思维具体形象,真实的环境和事物能给探究活动持续的动力。”因此,我们教师根据幼儿的种植经验挖掘生活中与幼儿息息相关的种植内容作为科学探究的对象,并为幼儿创设一个轻松、愉悦的环境氛围,只有为幼儿创设了这样一个环境,幼儿才敢在轻松、快乐的环境中参与操作、实践、探究。
镜头四:合作交流,自主探究
小菜园里有三棵西瓜苗,这三棵西瓜苗长得郁郁葱葱,幼儿看到爬的长长的西瓜蔓藤展开了讨论。有小朋友问,“哪个西瓜藤长得最长呢?”。
大家都觉得用眼睛看,看不出来“那我们用尺子量!”“可是尺子是直直的,西瓜藤是弯弯的那怎么量?”“那我们就把西瓜藤拉直了,然后用尺子来量”,马上有幼儿拒绝“不行不行那样西瓜藤就会被拉坏的”又有小朋友加入到讨论的队伍“那我们找一根软软的尺子和西瓜藤一样软,那就能照着西瓜藤的样子量了!”大家可是我们没有软软的尺子啊?我有好办法啦!我们用绳子来量,绳子不是软软的吗?
整个活动教师几乎是零参与,孩子们在自主的讨论、思考、尝试、操作、记录等活动中完成了对蜗牛吃的食物探究活动,在这个轻松地氛围中幼儿不但增强了合作交往的能力,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得到了提升。??
分析:《纲要》指出 :“尽量为幼儿创设探索和学习的环境, 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 “通过引导幼儿积极参加小组讨论、探索等方式, 培养幼儿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学习用多种方式表现、交流、分享探索的过程和结果。”[1] 随着幼儿的年龄的增长,尤其是大班年龄段的幼儿,科学探索活动的群体性越来越明显。大班的幼儿在同伴交流时会有很多的共同话题,可以自由交流、讨论,教师也要创设条件,让幼儿在一个宽松的环境中去认知、 去讨论、去探究,从而在无形中促进幼儿的合作探究能力。
二、小农场里的思考
(一)、尊重好奇心,顺应探究兴趣
科学活动应来源于幼儿日常生活的兴趣点。幼儿的特点是好奇、好问、好动、爱探索,日常生活中的动植物生长、生活现象都能激起幼儿的遐想,激发幼儿的探索欲望,成为幼儿观察、探索、记录的良好素材。随着时代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使许多孩子都很难接触到泥土、种子、植物等事情,对于种植自然也就没有什么认识和概念。因此在幼儿园种植活动的设计,到活动的组织开展,首先都是将幼儿对大自然中事物的探索放到了前面,充分解放幼儿的天性,突破常规式教学。[2]
(二)、仔细观察,科学记录
1. 记录的适宜性。
幼儿不同年龄的发展差异,要求在科学活动的记录内容、记录方式、记录工具及教师的记录指导上也有明显的不同。幼儿思维发展的特点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发展到大班幼儿的初步抽象概括水平,这决定了教师为幼儿提供的记录工具、材料及方法一定要考虑和支持幼儿的不同年龄要求。大班幼儿已经能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发现并描述不同种类物体的重要特征或某个事物前后发生的变化。因此,教师可针对性地引导大班幼儿去观察记录事物的重要特征,关注事物变化的一些主要原因,比如,水、土壤、温度、阳光对植物的影响。
2.记录的有效性
记录活动的重要功能之一是为交流、分享提供支架。教师应创设条件,给幼儿充分交流的时间和机会。及时展示,提升交流经验。科学活动中的记录表,除了记录观察结果、提升记录能力、加强同伴交流外,我们还可以延伸记录功能,可以将孩子们的记录表在班级中展示出来,既巧妙布置和丰富了班级环境,还方便了学生比较、概括和相互学习。让幼儿有荣誉感、自主感与自信感。
3.记录的系统性
科学的探究是个持续的过程,科学记录也应追随整个探究过程,记录应追随幼儿整个探究过程,本身一项科学探究不是一次两次就完成的,有些科学探究还要进行反复的验证性探究,因此,要考虑单次记录与多次记录、多次记录与系统记录之间的系统规划与比较。可以将记录单投放到区域里作为活动的延伸,这样把教学活动与区域活动中的记录有效连贯起来,可以帮助幼儿有目的、有针对性进行持续系列的科学探索活动。如我们班的孩子们在自己种植的玉米上发现了钻心虫,大家积极查阅资料,寻求家长帮助,得出解决问题的办法:一种是喷洒农药,另一种是请七星飘虫来帮忙。老师发现孩子们更倾向于第二种方法, 于是带领孩子来到植物园,开始了对七星瓢虫的观察和关注。一段时间里, 孩子们和老师通过搜集有关七星瓢虫的各类资料、实地观察记录 “我和七星瓢虫的故事”等,对它的身体特征、生活习性有了全面深入的了解。
(三)、感受内化需求,体验合作
幼儿有基本的心理需要和情感需要,他们的世界丰富多彩,充满求知、探索,期望与他人分享。每次活动,教师都要努力创设平等、宽松、和谐的交往环境,给幼儿一个愉快、自由的合作空间。在活动过程中,幼儿通过相互倾听,了解他人对问题的不同理解,有利于摆脱自我中心的思维倾向,培养合作意识。在合作中,幼儿之间互相质疑,强化互相认同、互助友爱的精神。在合作过程中,幼儿的情绪应该是积极愉快的。教师应引导幼儿感受合作的成果,体验合作的快乐,激发进一步合作的内在动机,使合作行为自觉化,从而培养良好的合作习惯。[3]
种植活动的开展给了孩子更多的信任、 更大的活动空间、更多的可选择的环境。他们有了更多的自信和更多的实践探索机会。他们变得更加开朗自信,敢想敢说,富有想象力,对新奇的事物充满探索欲望。这不仅有利于孩子今天的成长,也有利于孩子未来的发展。
(四)、多元策略,满足教育需求
多元的种植环境,“破坏”行为常伴随出现。例如:豆芽到底长了没有?于是他们就会扒开土看;有的孩子为了想看看植物是怎么喝水的,而拔出其根来观察等等诸如此类行为。如果用成人的眼光去看会很不能理解,但这正是孩子探索之源,对于这些我们应积极加以鼓励,并参与他们共同研究、寻找到答案。
多元化的种植环境微缩搬入幼儿园课程中,幼儿探究兴趣浓厚,并初步掌握了有目的的观察、以图象和数字结合等幼儿特有的方式记录、长期追踪记录植物生长情况,同时也掌握了比较、分析等一些简单的探究技能和方法,幼儿知道了如何学习、如何探索、如何面对挫折,培养了他们积极学习的态度,获得更多发展自己能力的机会。
对儿童来说,环境应该是充满植物、充满生机、充满游戏的,所以对于幼儿园的环境创设来说,营造一种生机盎然的,富有乐趣的环境是极其重要的。在幼儿园中创设一个种植园地,是一种很好的寓教于乐的教育手段幼儿园种植活动的开展,不仅可以给孩子们一片可以自由探索大自然的空间,还可以让幼儿对周围世界未知事物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更好的激发出来,实现对幼儿知识和能力双方面的培养。幼儿园的种植不只在于优美的环境可以陶冶幼儿的情操,而是课程的设计和实施,我们要让幼儿园的环境真正活起来,让幼儿获得更多的观察、发现和管理的机会,让幼儿成为种植、管理和欣赏的主人。只要我们拥有热爱生命的眼光,只要我们关注自然的教育价值,只要我们真正懂得幼儿的需要,就可能创造一个充满生机的幼儿园环境。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编写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解读 [M].南京 : 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2.
[2]许红梅.我种植我快乐————浅谈种植园地在幼儿园教育中的重要性[J]. 汉字文化, 2018.07.076
[3]洑建秋. 给孩子一片探索大自然的空间——浅谈幼儿园种植活动中的相关教学实践[J]. 学苑教育, 2015(3):16-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