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凤枚
吴川市第四中学 广东省 湛江市 524500
摘要: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网络信息资源不断增加,信息越来越丰富;同时信息设备的发展,获得信息的方式越来越丰富,使得越来越多的人在碎片化的时间获取、吸收信息,由此形成了一种新式的学习方式——碎片化学习。在高中数学复习课碎片化教学中,教师充分利用网络教学工具,帮助学生构建知识学习体系,让学生更加深入了解、掌握数学知识,有效的提升了数学教学效果。本文从课前、课中、课末、课后四个方面探讨数学复习课碎片化教学系统的构建,以供参考。
关键词:数学复习课;碎片化教学系统;构建
数学复习课是帮助学生查漏补缺、完善知识体系、深化数学能力的课型,对于学生的数学学习是非常重要的。但是部分教师在教学中热衷于新课教学研究,将复习课变为学生的习题练习,复习可效果不够理想。新时期的数学教学,对教师提出了更好的要求,需要引导学生构建数学知识体系,建立数学模型,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1]。数学复习课碎片化教学系统中,教师重分利用信息教学方式,让学生在碎片化的时间内明确教学要求,对所学知识进行总结,建立知识体系,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能够实现对知识的灵活利用,从而深化复习课教学效果,有效的构建数学复习课碎片化教学系统。
一、构建课前推动环节,推送预习引导任务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在教学教师在教学中利用信息教学工具,增加了师生之间的互动,对教学效果起到了显著的促进作用。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钉钉、微信、教学软件等信息技术载体,向学生提前推送教学任务,让学生在教师推送内容引导下开始预习,让学生在课前就对复习课内容有一个初步的了解[2]。在设计课前推动内容时,教师要加强创新,充分利用网络教师学资源,以各种表现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学习中引导学生对复习内容有一个深入的了解。高中的数学知识点比较多,知识的难度比较大,学生复习课面临着学习压力比较大,在教师中,教师以微课的形式展示复习课内容,向学生进行复习任务推送,将新课学习的知识点转化为形象的微视频内容,让学生自主预习,唤醒学生学习热情,促进预习的效果。
例如,在三角这一章节的复习中,该章节涉及的公式、知识点非常多,在复习课开始前,教师制作微课视频,将知识形成模块,方便学生进行掌握。然后将微课视频推送钉钉、微信、教学软件等信息平台。学生从网络平台中下载微课视频,利用课下碎片化的时间观看微课视频,由于该章节知识点较多,学生可以拖动进度条自由观看,查找薄弱知识环节,将理解不深的知识进行标记并在信息平台反馈给教师,以便在学生在课堂中对薄弱环节进行补强,从而提升复习课的效果,从整体上提升复习效果。微课视频的推送,让学生的复习课预习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利用碎片化的时间,在课件、饭后或者回家的公交车上都可以进行复习课预习,提升了学生的学习效率。
二、构建课中点评环节,引导交流深入思考
通过网络平台,学生将预习效果反馈给学生,教师收到学生的反馈后,针对学生的薄弱环节进行针对性的提升。首先,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讲评,对学生的容易发生的问题进行深入的讲解,深化学生的复习学习效果[3]。其次,针对学生容易出现的问题进行充分讨论,让学生讨论学习中常犯的错误,让学生交流心得体会,对学习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的思考,以巩固学生所学知识,扩大学生的知识面,让学生存在的问题在复习课程中得有解决,让学生得到提升生,丰富复习课堂内容,促进学生的理解。
例如,在函数这一章节的复习中,函数奇偶性以及函数的单调性是其中重要的知识点,也是学生比较容易出现问题的知识点。
教师在复习课中,先让学生判断一些简单函数的奇偶性、增减性,让学生左右两人为一个小组,进行相互判定,让学生充分掌握函数的奇偶性以及单调性等性质。然后教师加大难度,针对学生经常出现的错误,利用计算工具为学生展示函数,从而深化学生的理解。
三、构建课末总结环节,组织合作归纳知识
数学知识具有很强的逻辑性,知识体系庞大,因此在复习课末,教师要引导学生对知识进行总结,形成知识体系。首先,教师要引导学生对知识进行归纳,在新课教学中,教师将知识碎片化到各个知识点中。在复习课中,教师要按计划,引导学生对知识进行规划,总结,形成知识网络。其次,在知识梳理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利用归纳思维和思维进行整合,从整体的角度整合知识点,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网络。
四、构建课后作业环节,鼓励互动交流思路
课后作业是提高复习课教学效果的关键环节,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合理构建课后作业环节,在作业布置、作业督查、作业检查三个方面构建课后作业,帮助学生获得提升[4]。在作业布置方面,需要根据学生情况合理布置,作业量要适中,同时根据同一知识点、同一种解题方法选择、设置提醒,针对学生易犯错的点进行针对性练习,让学生获得同时。同时鼓励学生进行交流,针对同一题目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析、思考,探讨不同的解题思路,从而拓展学生的思维,提升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由于学生之间的学习基础存在较大的差异,如果布置统一的练习题,对于基础较差的学生难度较大,影响学习信心;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难度较小,提升效果不明显[5]。因此,教师在构建课后作业时可以采用分层教学的形式,布置针对性的课后作业,让学生都取得针对性的提升。
例如,在复习课中,教师根据学生的掌握情况,将学生分为不同的学小组,根据学生水平因材施教,将学生分为A、B、C三个组,A组为数学基础较好的学生,B组为数学基础一般的学生,C组为数学基础较差的学生,三个组的学生不固定,如果B、C两个组的学生通过提高,达到A组的水平,将被调到A组;同样A组的学生数学水平退步了,则会被调到B、C两个组。然后在布置课后作业时,对三个小组有着不同的要求:对于A组的学生提出更高的要求,要求学生有着较强的数学能力,不仅能完成高难度的数学习题,同时还要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法分析数学习题,学会利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对于B组的学生,要求学生解答高难度的数学系统,并拥有利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对于C组的学生,要求学生掌握基础的数学知识理论,完成基础性数学习题的解答,并保证其正确率,同时构建数学知识体系,明白各数学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分组后,建立不同的学习组群,教师将课后作业推送到各个学习群,学生从网络平台下载作业,然后完成。完成作业后,每个小组的成员可以利用碎片化时间,在学习群中针对课后作业进行交流,讨论不同的解题思路,通过思维的碰撞,拓展学生思维。通过这种分层课后作业体系的构建,让每个小组的学生都能提升,让学生从基础知识掌握到较为深入的知识探究,不断提升学习难度,促进学生的学习效果的提升。
结束语:
综上所述,数学复习课碎片化教学系统的构建中,教师要在课前利用网络平台推送课堂知识内容,引导学生的预习;在课中对学生薄弱环节进行补充,引导学生进行数学知识探究;在课末引导学生构建数学知识体系;在课后合理布置作业,对学生进行作业分层,让每个层次学生都能获得提升。在复习课程中,以网络平台为载体,向学生分派学习任务、学习习题以及进行师生交流,让学生利用碎片化的时间进行数学知识复习,查漏补缺,有效的提升课堂教学效率。
注:本文是湛江市中小学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2020ZJYB025《碎片化教学模式在数学复习课的实验研究》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刘洪霞,赵文才,郭花. 碎片化时代高等数学学习策略研究与实践[J]. 大学教育,2018(10):103-105,118.
[2]刘静宇. 核心素养视角下高中数学复习课的教学策略研究[J]. 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2021(7):156.
[3]刘慧. 高中数学深度学习实践研究 ——以高三复习课为例[J]. 新课程,2021(12):14.
[4]谭琼. 高中数学复习课模式的探究[J]. 文理导航·教育研究与实践,2021(3):142-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