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小学数学计算教学价值的解析

发表时间:2021/8/4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1年四月10期   作者:水红莲
[导读] “数的运算”在整个小学阶段的学习内容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
        水红莲
        安徽省芜湖市清水小学    安徽  芜湖  241121

        一、计算教学不“简单”
        “数的运算”在整个小学阶段的学习内容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正确认识计算在数学教学中的作用,准确了解计算教学的内在思想和方法能使我们的计算教学更加科学有效。笔者以为,计算教学担负的教学任务不仅是“算”,对一节计算课而言,让学生会计算是重要的教学目标,但不是唯一的教学目标,在计算教学中我们除了彰显学生会“算”的显性的教学目标之外,还要挖掘一些计算教学的隐形的教学目标,实现计算教学目标效益的最大化。一年级《连加连减》教材内容非常简单,只呈现了两幅图和两道算式:能否将连加、连减的算法建构或者说让学生会计算连加连减的计算题,作为这一课教学任务的唯一或“重中之重”呢?不能。如果仅是让学生会计算“连加连减”两步计算题的话,这是学生在学前教育就会的。让学生会计算,这是我们教师最有办法搞定、搞好的事,显然这是降低了对我们的学生和老师的要求了,编者又何须绞尽脑汁,创设这样的情景图呢?从单元教学的任务来看,本节课的内容包括加减法意义的继续体会、连加连减口算和解决实际问题三个方面,这三个方面尽管显现的方式有隐性和显性之分,但都是基本的教学任务,是相互依存、互相促进的。比如,体会了运算意义就能知道计算时该怎样想,算法的探索过程又会加强对运算意义的感受;在解决问题的同时学习计算,有利于学生利用已有的生活经验体会运算的意义和方法。教学中不能随意取舍或厚此薄彼,只重视算法建构这一个方面的内容和目标是片面的。再继续追问:在完成这些基本任务的同时,还能让学生力所能及地获得些什么呢?这就要求我们将目光聚焦于知识的形成过程,努力发现在知识形成过程中对学生发展有益的内隐成分,如数学思想、数学思维、数学活动经验等。如,在教学中不妨加强让学生在看、想、说的活动中练习用几句话来描述运南瓜这一事件的变化过程,实际上就是让学生积累从现实情境中抽象出数学问题的经验,锻炼学生收集信息、表述信息、加工信息的能力,使学生的思维更加条理化和清晰化。这样,从列两道算式解决问题到用连加解决问题,再到探索连加的算法,将深化理解运算意义、理解算理和建构算法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学生在获得对加法运算意义理解的同时,算理跃然脑中,算法建构水到渠成,潜移默化中促进学生对加法运算本质的理解,获得了对运算价值和现实意义的体验。
        当我们将学生的课堂生活不再作为一个单线条的知识叠加过程,而是作为一个全景式的“蜕皮成长”的过程时,从知识的掌握、技能的形成、思想方法的感悟、活动经验的积累等融合的视角来解读计算教学时,计算教学就不能仅停留在“算”的层面要求上了,计算教学就会变得“不简单”了。
        二、算,本身不是为了计算而算的
        现实生活中单纯的计算是没有的,你怎不能凭空无辜的来计算一个纯数字的计算题,当然,在课后的练习题中,虽然出现了各种形式的纯数字的计算,这主要是为了让学生提高计算能力的一种练习形式。

打个比方,当你去计算160-35等于多少时,总是为了解决某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然后列出这个算式再来计算吧,当然,与解决这一问题相匹配的是什么样算式,是用加法(减法)还是乘法(除法)?这就要根据实际问题的需要来决定,这就说明计算是为了解决问题的需要,为了解决某个问题需要这样的计算,把计算教学整合在解决问题之中,主要就是为了突出计算这一作用的,当然,借助具体问题的解决也便于学生理解算理、算法、运算顺序规定性的道理,如,在教学竖式加法时,为了帮助学生理解“个位与个位相加,十位与十位相加”的道理,我们都会借助购物的情景,引出要付钱,需要计算,要计算需要搞清怎么来计算,借此,教师会调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经验的,用生活中“元、角、分”的购物经验和口算经验来解释相同计量单位相加减的道理,再配以小棒操作来解释“满十进一”和“向十位借一”的方法和意义。再如,在过去教学两三步的脱式计算及有括号的两步计算时,都是以纯数字的形式出现的,为了保证计算结果的唯一性,教材常出现这样的提示语:“先算乘除再算加减”或“有括号的要先算括号里面的”等这种告知的话,至于为什么这样规定,到不需要学生知道,因为,那时的计算就是为了“算”,要“算”的熟、“算”的准,“算”的快。而今,“四则混合运算”教学教材就特别突出创设问题情景,让学生在结合问题的解决过程中,来体会为了保证计算结果的唯一性,需要规定运算顺序,以及这种规定的合理性,这种“知然”和“知其然”,彰显学生主体作用和以人为本的教学,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算理和算法的整合。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计算教学具有双从身份的作用,把计算放在解决问题中来教学还是有一定意义的,那就是让学生体会到计算的现实意义和要求我们计算准确的重要性。
        三、谱出计算教学的新篇章
        回到前文所说的,如今学生的计算能力降低了,如果仅拿学生的计算能力来比,可能这一说法有一定的道理的,但若从在计算教学中学生获得的一些数学素养、数学思考而论,这又是以往计算教学所缺失的,看来寻找算理与算法的平衡点是计算教学的出路,也是我们所认同的。首先我们必须要重视口算教学。一提及口算教学,就被我们认为口算是机械的训练,因而教师也不愿意在口算这个环节上花时间和精力,殊不知口算可直接影响学生的计算能力,因为口算能力是计算能力的一种,能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敏捷性。我们想一想,学生计算多位数乘除法时为什么要打一大串竖式?因为计算中好多需要口算的步骤,我们的学生却无法口算,依靠笔算,导致一道计算题的过程冗长复杂。还有一些口算能力差的学生又不肯打竖式的,他们又会又怎样的表现呢?计算的正确率从何而来?因此提高口算能力是提高计算能力基础,是重中之重。其次,算法的归纳不能过于淡化或姗姗来迟。传统课堂教师关注的是学生的计算技能,重视的是学生对计算法的表述、书写,至于算理学生是否理解,教师只是蜻蜓点水,学生仅会依照葫芦来画瓢。再讲目光转向现在课堂,关注过程性学习,特别突出采用看图、动手操作等直观手段帮助学生理解、掌握算理。应该说这种获得知识的过程,学生理解的更深刻,能自觉将新知纳入到自己的知识的结构中去,然而,物极必反,如对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由于教材上没有出现具体算法所以一节课下来有的教师连一个像样的小结都没有,更别提讲什么计算方法了。强调采用看图,动手操作等直观帮助学生理解算理在探索的过程中必然要花去大量时间,而计算技能训练必然要进行一系列巩固练习。古人云:“言必有据”算理固然重要,但是如果过度强调算理  就会造成学生说不清、道不明的尴尬,同时也会使学生感到数学很繁杂很难学。必要的算理解释还是需要的,但是不能过分强调,只要学生会算能自觉运用就行了,没有必要每步计算都说一说,算理重在理解!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应顺理成章地总结提炼算法。因为算法比起算理它的指向更明确,也更具有实用性,并且学生在计算每一题时也不是想着它复杂的算理的而是直接根据总结提炼出来的算法进行运算。比如:三位数除以两位数,学生在计算时根据自己得出的计算方法去做:先看被除数的前两位,如果够商1就在十位上写商,如果不够商1,就在个位上写上1,这样计算效率就明显提高了。至于为什么要先看被除数前两位?被除数的前两位够商1的话,应该把商写在哪呢?为什么写在十位上呢?等等之类的问题就不必在计算每一步都要去思考的,这样做费时有问题复杂化之举。当然也不是说这些问题都不重要,不要去弄明白,只是此时弄清这些问题的时机不对。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