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鹏
广西省钦州市灵山县太平中学 广西钦州 535418
摘要:初中教学阶段,物理学科极其重要,其主要目的是教授学生基础知识,使其掌握相关技能。通过观察物理现象,解决各种生活问题。自实施新课程改革以来,初中物理教学为适应时代发展要求,以培养核心素养为目标,遵循新的教学理念,不断探寻物理教学方法,初中物理教师将其作为重点研究课题。对此,笔者强调农村学校必须以核心素养为导向,不断提高初中物理教学水平。
关键词:核心素养;农村学校;初中物理教学
中图分类号:O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导言:
物理学科知识体现在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初中物理教学主要围绕核心素养开展,注重对学生物理素养的培养,使学生达到更高的物理学习水平,促进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通过不断推动新课程改革,充分体现出新课程的精神,由此开展初中物理教学,帮助学生找到物理学习方法,培养其科学思维能力,以此解决生活中的物理问题,进而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
1 物理教学中核心素养的构成
物理课程作为一门基础课程,它包含了许多科学知识,体现了科学精神与态度,同时涉及科学应用等方面的内容,接下来本文展开了详细论述。
1.1 培养物理基本观念的核心素养
物理基本观念指的是,学生通过对物理知识的学习,对物理学科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大致了解物理学的基本特征,掌握了物质观、运动观,包括时空观以及物理价值观等相关概念。学生通过运用物理学思想,对事物有了新的认知,能够独自解决问题,形成了相应的思维惯势。
1.2 培养科学探究方法的核心素养
探究行学习以问题为核心,物理科学研究最注重观察和实验。学生只有掌握科学探究的基本要求,不断进行学习和训练,大胆猜想并提出假设,同时开展相关实验,制定可行的计划,实施计划并收集证据,进行分析与论证,不断探寻科学乐趣,这样才能具备科学探究能力。
1.3 培养科学求实态度的核心素养
科学求实态度,是指人类对自然现象的看法,它可指导人们如何开展实践活动,是核心素养中的一个关键要素。为促使学生更好学习物理知识,必须注重科学研究,保持实事求是的态度,培养合作、创新精神。教师在育人过程中,应将知识当作重要载体,不断挖掘其内在逻辑,这样才能培养出复合型人才,为促进社会的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1.4 培养科学求真思维的核心素养
科学求真思维,其本质就是开展科学认识活动过程中所采用的方式,包括处理感性认知材料的有效途径,由此形成的一整套理论体系,它可实现逻辑的归纳与统一,同时结合了综合分析法。因此,科学求真思维对物理教育事业的发展至关重要。
2 当前农村学校初中物理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2.1 教师方面的问题
初中物理教学以培养核心素养主要目标,然而大部分农村教师在实际教学中,经常出现以下问题。第一,不能正确把握“教”、“学”信息。从客观角度来看,“教”、“学”信息存在较大的差异,二者的差异性直接影响到教学产出效益。教学过程中,最重要的就是保证“教”、“学”信息一致。实际教学期间,需不断优化教学手段,保证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实际情况相符。然而,大多数教师一味地追求教学进度,忽略了“教”、“学”信息的重要性,因此很难达到较高的课堂教学效率,导致学生群体不愿意参与课堂教学。第二,教学方法太过僵硬。众所周知,物理知识最大的特征就是比较抽象,这样大大增加了学习难度,导致学生经常碰到各种疑难问题。
2.2 学生方面的问题
农村学校虽开设了物理这门学科,但学生在学习物理知识过程中,难免碰到许多问题,这主要因为以下两个原因:首先,学生没有采用恰当的学习方法。部分初中学生一直都很认真地学习物理,学习态度也比较端正,但最终的学习结果却大失所望。出现这种情况,主要因为学生没有找到正确的学习方法,但不代表学生没有付出努力。这部分学生认为,物和语文、英语这些学科一样,只要将概念、公式以及定理背诵下来,就能取得好的成绩;其次,这些学生受到了旧思维的限制。他们在学习过程中,一直采用陈旧的思维方式,没有对知识要点进行深入理解,也不能通过物理现象看穿出事物的真实面貌。思维具有惯性,由于学生不具备活跃的思维,学习过程中难免遭遇挫折。有的学生在学习方面不具备良好的柔韧性,而且心理承受能力比较弱。面对多次失败,他们对物理学习必定会产生畏惧心理。
3 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农村学校初中物理教学策略探究
3.1 梳理核心概念和规律,形成物理观念
物理观念,相当于物理规律的升华。开展物理教学期间,通过对物理概念进行归纳总结,可帮助学生正确理解物理观念,从物理角度解释各种自然现象,或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物理课堂教学需突出核心概念,由于对于复习课来说,教师应帮助学生梳理复杂的逻辑关系,通过构建知识体系,以便快速形成物理观念。例如,教师在复习初中阶段的“摩擦力”这一知识点时,要求学生能够快速说出摩擦力的定义,包括摩擦力的大小、方向等核心概念。然而,学生不能深入理解这些概念的内涵,因此不能分辨出摩擦力的种类。学生如果不能回答“当物体正在做匀速直线运动时,不断增大其所受外力,物体将产生多大的滑动摩擦力”这一问题时,教师通过借助物理思维导图,帮助学生梳理摩擦力知识。这样一来,学生既可以了解摩擦力的基本类型,也清楚哪些因素会影响滑动摩擦力,同时还能掌握静摩擦力有着怎样的变化规律,理清这些概念之间的联系。
3.2 构建物理模型,发展科学思维能力
人们通过对实际生活中的客观事物进行研究,发现其具有多样性,要解答相关问题不能仅凭简单的物理知识。教师通过构建物理模型取代实际物体,用抽象的物理知识,直观呈现出物体的形象,这样可帮助学生更好理解事物。物理教学采用构建物理模型的方式,可产生重要作用。例如,教师在讲授“牛顿第一定律”这节课时,首先应讲解“不受到任何外力的物体,可保持静止状态,或做匀速直线运动”这一规律。然而,现实生活中,物体不可能不受到外力。因此,教师需通过实验,构建一种理想的状态。实验过程中,先让小车在物体平面上滑行,采用粗糙程度不同的接触面,但必须保证小车的速度相同。通过实验得出以下结论,小车在粗糙的接触面上,滑行距离比较短;但在光滑的接触面上,小车的滑行距离更远。接着教师可引导学生提出相应的假想:摩擦力与接触面的光滑程度有关,同时将小车在光滑的平面上滑行,对小车的运动状态进行分析。最后,教师向学生提问:是否存在绝对光滑的接触面,且该平面不存在任何摩擦力,并分析小车在这个平面上的运动情况。物理模型的构建,将复杂的问题简单化,使学生具备一定的科学思维能力。
3.3 加强物理与STSE的融合教育
物理学科可实现与STSE的充分融合,它主要涉及科学、技术、社会、环境等领域。教学必须围绕生产生活开展,反映出社会现象的本质,展现最新的科技成就,将其作为重要的教学素材。学生通过学习物理知识,对相关原理展开深入探究。例如,教师在讲解“声音的传播”这一知识点时,学生很难区分声波与回声的差异。教师若一味地“照本宣科”,学生只能理解知识的表面,看不出上述问题的本质。从学科核心素养角度来看,通过对该部分知识进行分析,由此制定出可行的教学计划。学生通过学习书本知识,可知声波作为一种机械波,比如生活中的水波,就属于机械波的一种。结合水波的具体特征,培养学生的物理思维,以此解决声波问题。水面上如果有风吹过,水将产生振动;水中落入一个石头,水也会随之振动,此时水面上将出现水波。虽然肉眼看不到声波,但学生通过推理想象,可知振动是产生声音的必要条件,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声波。此外,水波在传播途中,难免遇到障碍物,通过对水波的反弹现象进行观察,可知声波在传播途中,一旦遇到障碍物,声波将被反弹,我们可称其为回声现象。通过观察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可知物理科学发展需经过不断的推理与探究,最后才能接近真理。
3.4 注意学科融合渗透,培养跨学科素养
物理学科中存在一些抽象的概念,生产生活中难免会碰到物理问题,如果仅凭本学科知识,很难解决所有问题。因此,必须掌握其他学科知识,不断探索相关规律,这样学生才能正确认知负荷,将物理知识渗入其他学科当中,提高自身的跨学科素养。教师在讲解“磁感应线”这一知识点时,可结合“等温线、”“等高线地形图”等地理知识。磁场这种物质,肉眼看不到,也无法用手触摸,因此学生很难理解,这样容易导致他们对学习产生排斥心理。此时,教师需利用地理学科知识,比如之前提到的“等高线”、“等温线”等,由此完成知识的类比迁移。学生通过学习磁感应线的分布情况,可知磁场的强度大小,结合相关地理知识,了解“等高线”的分布状况,由此反映出高度变化,同时根据等温线的分布程度,真实反映出温度变化。将不同学科知识渗透其中,抽象知识将变得“可视化”,而且学生将具备良好的跨学科素养。
4 结语
初中教育阶段,最重要的就是使学生具备一定的物理核心素养,这样才能达到人才培养目的。开展物理教学,其目的是为了使学生提高自身的物理素养,帮助其养成好的学习习惯。只有学生认真对待学习,才能进一步发展物理教育事业。初中物理教师应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注重教学环节创新,将核心素养当成物理教育的重要环节,梳理核心概念,加快物理观念的形成。教师应构建物理模型,将STSE充分融入物理学科当中,提高学生的跨学科素养,以便为社会培养更多的复合型人才,促进社会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李世哲.浅析初中物理核心素养及其对物理教学的影响[J].才智,2018
[2]张大鹏.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物理高效课堂的构建[J].科学咨询,2018
[3]杨变花.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初中物理教学研究[J].华夏教师,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