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于心,践于行——谈小学班主任德育工作经验

发表时间:2021/8/4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1年四月10期   作者:吕亮
[导读] 随着现代社会对教育行业要求的不断提升
        吕亮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从化实验小学,510900,
        摘要:随着现代社会对教育行业要求的不断提升,当代班主任的工作范围也在相应完善和扩充。班主任不再只是一个班级的管理者,更是学生的德育教师,对学生的德育水平起着重要作用。新时期教育背景下,班主任应当发挥自己的能力,积极主动地在班级管理中培养学生的德育素养。那么,班主任要如何有效开展德育工作呢?本文基于小学班主任德育工作经验,提出以下指导策略,希望为广大教师提供帮助。
关键词:德育教育;小学班主任;工作经验
前言:
        学生在校园中学习,最终将走上社会。如果一个人没有良好的道德思想水平,再丰富的知识、再高超的能力也没有意义。从小学阶段开始对学生的品德素养展开培养,促进良好德育习惯的养成,对学生日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小学阶段,班主任应当加强学生的德育培养,让学生的文化水平与综合素质同步提升,成为新时代的全方面人才,为日后走向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
        一、建立良好师生关系,打下坚实德育基础
        在目前的教学模式中,文化课程教学主要通过教师在课堂中根据教材展开讲解,让学生通过练习的方式掌握。不同于语文、数学等文化知识学科的教学,德育知识重视对学生的思想道德培育,需要教师谆谆教诲、从思想心理层面对学生展开教学,让学生从自己本身、内力驱动地愿意按照良好的道德准则要求自己、表现出良好的素养。
        因此,顺利展开德育工作的前提是学生愿意听班主任的话、信任、尊重班主任。如果班主任不能够与学生构成良好的师生关系,一些性格顽皮的学生甚至故意与教师作对,此时的德育教育就没有发挥出应有的作用,反而容易激发学生的逆反心理,无法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班主任要改变传统的师生关系,以平等的师生关系与学生做朋友,既要做一个良好的倾听者,又要做一个可靠的帮助者,从各个细节渗透对学生的关爱,让学生感受到真诚,获得学生的信任和认可,从而愿意听从班主任的教导。例如,班主任可以增进与学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换位思考,站在学生的角度为他们解决一些困惑和疑虑,让学生越来越放下对教师的畏惧心理,愿意与教师成为朋友。
        二、采用鼓励引导方法,及时给予学生肯定
        在开展德育工作的过程中,班主任可以结合小学学生的年龄特点,选取更有效果的教学方法。根据德育工作经验,当小学学生因某一个行为得到夸奖和肯定时,他们会更加自觉地在日后生活中坚持践行这一行为,继而收获更多的赞赏,形成良性循环。班主任可以根据这一特点,展开鼓励式教学,在日常班级管理过程中,发现某位学生的某一个行为凸显了良好的行为方式或值得肯定时,教师要及时地给予鼓励和赞赏,让学生收获相应的满足感与成就感。这些值得肯定的行为不仅限于认真学习、助人为乐,还可以扩展到生活的方方面面。班主任要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对不同的行为及时给予相应的鼓励和赞许,让学生感受到自己被重视,自己的行为或能力被认可,收获满足感。


        例如,在班级中,有的学生成绩优异而且乐于助人,愿意把自己的学习技巧和方法分享给同学,在发现这一行为时,班主任就可以提出表扬,鼓励更多的学生互相帮助;在课间,有的学生主动擦黑板,班主任可以肯定他的集体奉献精神,让学生都自愿为班集体贡献一份力量;有的学生愿意在班级大扫除中负责倒垃圾,班主任可以由此肯定其吃苦耐劳……这些生活中点点滴滴的小事都显现出学生的良好品德,班主任应当细致观察、及时肯定,以言语、眼神、微笑、动作等方式让学生感受到自己的行为被认可,加强积极引导,从而愿意更加努力,形成良性循环,有效提升德育水平。
        三、注重潜移默化熏陶,合理开展实践活动
        德育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其最重要的是让学生具备相应的意识并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如果只在思想品德课中学习部分道德知识、在日常活动中接受班主任的一定引导,显然是不足以展开有效的德育工作的。班主任可以抓住课外实践、校园活动等机会,引导学生在活动中将学习的德育知识转化为实际行为,以达到更好地学习效果。同时,在日常活动中,班主任还可以通过榜样的力量、自我行为的引导等潜移默化地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有所熏陶,在对学生进行监督和规范的同时以身作则,通过自己的行为给学生做榜样,让小学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与意识。
        例如,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体会团结合作的重要性,班主任可以在课外活动时间开展小型运动竞赛,在操场上开展两人三足、接力赛等体育活动,让学生自由组成搭档,参与比赛。班主任选取的项目需要学生的彼此配合,只有所有搭档之间互相协调,取长补短,才能够取得好成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能够通过实际运动环节明白这个道理,领悟团结、共同努力的重要性。教师由此展开拓展,引导学生在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也要与他人团结,彼此合作,开发“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提高学生的品德水平。
        四、循序渐进开展德育,注重实施因材施教
        班主任需要明确,德育工作需要循序渐进地开展,学生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实现性格和习惯的转变,而是需要从各个方面、由浅入深地得到渗透教育,从而逐步完善德育素养。因此,班主任切不可心急、不能急于求成地让学生短时间内做出巨大改观,而是让学生们慢慢地接受德育教育,得到长期熏陶,最终提升德育水平和综合素质。
        德育工作也需要顺应现代教育提出的因材施教,根据每个学生不同的个性、家庭环境等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地引导和教育。班主任也需要加强与学生家庭的沟通,了解每位学生的家庭背景,与家长达成意见一致,共同助力学生的品德培养。例如,在培养学生爱护环境、不随地乱扔垃圾这一品德时,为了响应国家关于生活垃圾分类的政策,教师可以与家长进行沟通,让学生在家里承担起垃圾分类监督工作,引导学生养成垃圾分类再扔的良好习惯。
总结:
        总之,德育是现代素质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是目前小学教育的重要组成内容。对小学学生德育的培养应当以多角度、多方式展开,也需要学校与家庭的共同努力。班主任作为小学学生的重要教育者,更应当承担起德育工作的重任,培养学生良好的基本素养、提升学生的道德水平,让学生成为文化以及道德同步发展提升的优秀学生。
参考文献:
[1]沈银河.小学班主任德育工作的有效策略[J].读与写,2021,18(6):256-257.
[2]张枢练.小学班主任德育教育开展方略[J].新一代,2021,25(3):118.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