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小学美术课教学中德育的渗透

发表时间:2021/8/4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1年四月10期   作者:何彦琳
[导读] 谈到小学教育,立德树人是最核心的教育原则之一。
        何彦琳
        湛江市第十小学   广东省 湛江市   524001

        摘要:谈到小学教育,立德树人是最核心的教育原则之一。德育内容可以融入小学美术课的教与学,渗透到小学生的品德之中,并通过对学业的欣赏、实践和评价等方式实现德育教育的渗透。本文主要围绕德育在小学美术课中的渗透,分析德育在美术教育中的意义,总结当前美术课德育的主要不足,并提出改进的有效途径,希望广大小学美术老师提供一定的参考方式。
关键词:小学德育;美术教学;德育

        小学美术课程新课标要求美术课程要以培养学生为己任,不仅要教会学生绘画的基本知识,还要激发学生的创新和创造能力,从而在艺术的影响下为他们未来的艺术修养打下良好的道德基础。因此,小学美术教师普遍采用创新的方法吸引学生,以促进学生德、智、体、艺的全面发展。
一、小学美术课中渗透德育的重要意义
        小学教育的目的和新的国家课程标准的制定,为德育融入小学美术教育奠定了基础。一般来说,小学生的道德教育主要是通过了解典型案例,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因此,美术教师要在美术课中渗透德育,必须结合时代的变化和学生的心理变化,关注学生的兴趣和未来的发展,拥抱学生的成长。它以审美情趣为出发点,以提高学生真善美的品格为目的。艺术教育的完全整合是必要的,在学生了解和学习艺术知识的同时,实现德育的整合和渗透。让学生体验艺术的多样性和美感,培养学生的艺术热情和良好的审美情趣。小学是大多数学生接受素质教育的起点。小学艺术教育与德育的全面融合,有利于满足现代社会对小学生综合素质的基本要求。因此,小学教育应更加重视对小学生的道德教育。通过欣赏、实践、课堂评价等方式,小学美术教师以美德渗透小学生的品德,培养良好的艺术学习意识,为未来奠定基础,成为国家的栋梁。
二、目前小学美术课德育教学的主要缺陷
(一)未充分重视起美术教学中德育的融合
        受近代中国应试教育大趋势的影响,大多数小学以语文、数学、英语等专业为主,追求录取率,但长期以来对艺术教育缺乏兴趣,也对艺术产生了影响。学校将美术定义为小科目,导致学生不重视自身的德育建设,忽略了艺术带给学生的道德上的影响,可社会中绝大对数人的片面理解让美学教育在小学教学中止步不前。虽然近几年国家开始重视美育的发展,大力弘扬美育的重要性,却涌现出一大批,艺术考级,艺术检测等等的应试热潮,而某些地区义务教育的美术课本内容却将近十年的都没有改变过,这些都是未充分重视美术教学,忽略美育的现状。
(二)美术课程中德育与技法的培养不均衡
        小学美术教育的目的不单是培养专业的绘画人才,而是以美术为媒介,培养学生的基本审美情趣,培养学生发现美的视野,形成良好的学习体验。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促进了学生德、智、体、艺的全面发展。但一些基础美术课强调技法的学习,没有考虑阅历的影响,没有尝试走出课堂,走进博物馆、美术馆。虽然老师在课堂上能展示准备好的范例让学生通过课堂看到世界,但这些都是不够的,因为教材课本的内容没有与时俱进,没有从框架中构建新时代的美育价值观。德育的培养也是不可以闭门造车的,时代在变化,德育价值观也会随之改变,学生在学习中才能适应潮流,跟上时代的步伐。
三、小学美术课教学中德育的渗透对策
(一)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
        德育是教育全面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学美术教育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德育应与美术教育内容相结合。通过美术课,学生树立良好的道德风尚,教育他们热爱祖国,做到教书育人紧密结合。
        例如:我国著名画家徐悲鸿是一位爱国模范。他的《负伤之狮》是一幅名画,受到人们的赞誉。

这幅画是1938年画的,当时中国与周边的大多数国家都遭到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老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徐悲鸿以此为感,满腔愤慨创作此画,寓意中国就像一头受伤的狮子,受伤的狮子虽然看上去弱小,但却拥有无尽的战斗力。美术课上,学生们通过欣赏爱国画家的作品,聆听他们的故事,感受画家强烈的爱国情怀,把爱国爱民的种子播撒在孩子们幼小的心中,激发爱国热情。
(二)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在小学美术课上,每节课或课间学习欣赏时,一些欣赏作品都是由同龄同学挑选的。学生们认为他们太好了,导致学生在同他们比较时失去了学习的信心。在发现这个问题后,教师要及时调整学生的心态,让学生们明白,被选中的作品是让学生学习的,不是用来比较的。但我们必须意识到,学生身边有很多好美术作品。有些作品在全国比赛中获奖。它在美术馆展出,比美术书中的精选作品要好!及时给予充分的肯定和鼓励,让学生明白,只要积极参与,努力实现,就一定能成功。
        在学习三年级下册的《汽车博览会》时,教师引入了竞争机制,看看谁设计的汽车最环保最实用,并将奖励前三名的学生。学生们的注意力被吸引,为了争取前三名,很多学生都画出了很好的作品。教师让学生明白只要学生认真,他们就能做到。教师的鼓励有助于激发学生的自我激励和建立自信。
        (三)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操
        新《美术课程标准》指出:在美术学习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创造精神,展示其艺术实践能力,形成基本的艺术素质,培养高尚的情感,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完善学生的人格。剪纸艺术是传统民间工艺,在剪纸课上,通过对剪纸技术知识的理解,使学生掌握基本的剪纸技术。学生的实践能力、观察能力、审美能力不断提高。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孩子的智慧就在指尖。”。学生们在剪纸课上学到了可以表达人们不同的思想感情,传达人们生活的美好,对未来的追求,憧憬。在手工课上,学生使用的工具和材料较多,而且有很强的计划性。教师注重学生井然有序的工作习惯和卫生,热爱清洁卫生,注重维护公共利益的行为,逐步培养学生耐心细致、不怕失败、坚韧不拔和创造性的工作态度。同时,学生的这些素质也会受到教师教学风格的影响。
(四)团结力量大
        在色彩课上,教师把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进行竞赛,充分发挥集体力量和个人创造力。有的团队合作又快又好,教师可以将这些小组的成员分开,将他们分散到其他的较慢的组,让他们带动其他的同学共同进步。通过小组合作让学生学习团结的力量。这样,学生就会明白为什么一根筷子是易断的,而十根筷子是掰不断的。教师引用毛主席的话“团结就是力量”告诉学生,集体的力量在于大家的行动,决心团结互助,共创美好明天。
(五)教育学生互帮互助,不歧视他人
        在美术课上,一个同学突然吐了一地。几个同学看到后就冲了进来,拿着拖把将地面收拾好。一些同学们,捂着鼻子,向后靠,并抱怨。看着忙碌的同学们,教师突然发现,主动打扫的大部分都是老师和同学认可的差生,他们很顽皮,但却乐于助人。打扫结束,教师用两颗小红星奖励帮助打扫的同学,扫地的同学很开心。教师应当夸班这些主动打扫卫生的同学,他们乐于助人、勤劳勇敢,值得大家去学习。通过讨论,学生可以了解到,要成为一个好学生,德、智、体、美、劳必须全面发展,同学之间要互相帮助,不要歧视别人。
结语
        总之,小学阶段的教育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健康观和良好的道德观,主要是从德育的角度出发。美术教师要按照新课标的要求,在美术课教学中加入德育,培养学生良好的情感和道德修养。
参考文献
[1]张天强.在美术教学中渗透德育[J].湖北教育(教育教学),2020(08):62.
[2]郭子君.运用信息技术优化小学美术课堂教学[J].考试与评价,2020(08):59.
[3]杜薇.如何在小学美术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J].吉林教育,2020(22):77-78.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