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海朋
湛江市遂溪县城月镇第二小学 广东 湛江 524348
摘要:小学是学生接受教育的主要阶段,此阶段学生的学习习惯决定着学生的学习效果,学习效果又决定着社会各界对学校和教师的评价,因此培养小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至关重要。新时代小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培养需要教师从多方面入手,在德育工作中加以重视,从而不断提高小学学生的学习效率。
关键词:小学生;学习习惯;德育
小学阶段学生性格各异,教师不能单纯地将学生划分为优秀生、中等生、学困生,而是要找准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背后的源头,借助班规班纪来率先约束学生的不良行为习惯,通过了解小学生的心理情况,帮助学生养成良好德育品行,进而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要求,培养出三观正确、品行优良的小学生[1]。
一、小学生德育教育现状
随着社会进步和网络技术的发展,小学生的德育教育成为教师重点关注的问题。目前小学生德育教育存在若干问题:一是很多学生家境较为普通,所以部分小学生容易产生自卑、怯弱的心理;二是目前来说社会不良风气较多,部分家长喜欢抽烟喝酒、打牌上网,学生耳濡目染下容易养成不良习惯;三是小学生长时间处于亲情缺失的环境,关爱不够导致部分小学生性格孤僻、行为怪异,父母的补偿也导致部分小学生金钱价值观存在若干问题。总的来说,小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已出现较多问题,小学生德育教育刻不容缓[2]。
二、小学德育工作中完善习惯养成教育的对策
(一)制定班级规章制度
良好的行为习惯需要小学生先知后行,即学生先了解再模仿、遵循。班规班纪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有一定的约束力,借助班规班纪,有助于养成小学生的规范行为。班主任在在制定班规班纪时,需要遵循以生为本、立德树人原则,秉持民主性、纪律性等原则,确保全体师生一同参与、一同制定。在课堂上教师应引导小学生认真学习、不闲聊不吃东西,上课应做到“眼到、口到、心到”等等;对于班级环境,教师应引导学生爱干净、不乱扔垃圾,规范学生行为;对于班级纪律,小学生应从制度中学会尊重同学、不与同学打架斗争等等。班级管理制度在最开始应“做细做实”,从细微之处入手规范学生的一言一行,通过完善的班级制度,小学生们在制度中规范自身的学习,明白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进而助力小学生养成优良的行为习惯,树立制度、文明、管理等多种德育意识。
(二)设立德育目标
小学学校管理和德育实效性的提升需要率先抓牢德育目标这个因素,引导学生的道德认知和道德约束,助力学生养成良好的德育习惯。小学阶段学生在不同年龄段的德育认知程度不一样,其规定的德育目标和要求也理应不一样,因此小学阶段学校要结合学生学情、本校学风环境、教育和国家提出的德育目标要求来整合德育目标体系,规定不同年龄段学生的德育成长目标,规避德育目标“成人化、严苛化”的现象,规避“道德要求”和“道德追求”盲目化的问题。
学校可将德育目标划分多个阶段,以自理、自律、自主为主要层次。
如低年级学生德育目标为自理,确保进校出校自理、下课活动自理、用餐卫生自理、午休排队自理等,旨在低年级学生行为习惯的规范和养成;中年级学生德育目标为自律,确保该阶段的学生拥有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他们遵守班规班纪、合理分配自我时间、学会管理学习、承担家庭责任、与同学老师友好平等相处等行为习惯和优秀品质;高年级学生德育目标是自主,确保该阶段学生拥有自己的思维能力和辨别是非的能力,培养他们自主处理道德生活、自主制定课堂纪律、自主策划班级活动、自主参加管理或服务活动、自主承担学校、家庭和社会责任、自主培养自身优秀品质等多个能力。
(三)设置班级“心理天地”
新课标提出的德育不仅与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品德素养有关,更与学生的心理健康有关。小学阶段学生因自身知识掌握情况、家庭环境的不同,所以其外在性格和需求特点也不一样,为了能因材施教了解班级学生在每个阶段遇到的开心事、难过事,及时了解其负面情绪源头,进而消解学生负面情绪,教师可以设置一个班级心理天地,引导学生大胆吐露心理想法,助力小学生的健康心理。
如小学阶段教师可在教室后台装扮布置一个“心理天地”,可以通过“心理纸板”、“心理箱”的形式展示,教师分发给学生便利贴,引导学生在遇到不能解决的事或心情起伏波动较大的事时,可在便利贴上写下自己的负面情绪,可张贴在“心理纸板”上,同时也可丢在“心理箱”中。心理箱中的情绪纸条是学生不能与同伴诉说沟通的情绪,只有教师有权利打开,而教师也可利用课余时间或放学时间打开心理箱了解学生情绪动态,同时根据学生的情绪予以针对性的解决措施,在师生谈话、用爱感化、用心教育中解决学生的问题,助力小学生心理上的愉悦和情绪上的积极正面,有助于培养小学生健康积极的态度。
(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学生会自主产生学习的冲动,学习的动力来自内心的内在隐藏力量,即自主学习。学生身体需要产生积极的学习冲动并将其付诸实践。在当前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强调了学生在学习中的自我意识的发展,并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考虑到自主学习的实际情况,教师应自觉掌握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改变传统的教学思想,掌握教学意识,以分析提高学生对知识的兴趣和提高自主学习能力的策略。此外,通过增强学生的自我学习意识和自我学习能力,学生可以摆脱学习过程中的约束,然后创造一个自由空间供自己学习和发展。在此期间,教师需要具有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思想,积极发展学生的综合素养。
因此,小学教师想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首先应当采取相应的措施来激发起其自主学习的兴趣,教师应始终将小学生的兴趣放在教学中的第一位。在结合小学生真实生活的基础上,有必要合理地创建与相关的教学情境。在创建适当的教学情境时,教师还应在适当的教学情境中让学生自主学习,以更好地帮助学生提高其综合能力。当然,在教育过程中,老师的指导非常重要,教师需要增加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提高小学教学的质量和效率。
结论
综上所述,小学德育中落实帮助学生养成优良的行为习惯,能够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心理情绪,发展学生的集体意识。为此小学教师要从多方面入手,帮助小学生成长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综合人才。
参考文献
[1]李虎. 小学班主任德育工作面临的困境与突围方式探寻[J]. 家长(上旬刊),2020(22).
[2]陈爱颂. 关于小学班主任德育工作的几点思考[J]. 文存阅刊,20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