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兴趣培养的小学数学高效课堂的构建

发表时间:2021/8/4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1年四月10期   作者:吴秀琼
[导读] 孔子有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吴秀琼
        河南省许昌市湖滨路小学 461000  
        摘要:孔子有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句话阐明了“知之”“好之”“乐之”三者之间的关系,并强调了“乐之”的重要性。诚然,兴趣是学生学习的精神支撑。只有对所学内容产生了足够的兴趣,学生才会“乐学”“爱学”,才能积极、主动且深层次地投身于学习活动之中,进而才能为学生学习质量和效率的提升提供可能。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们对于教育行业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特别是在当前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持续深入的今天,越来越多的教师认识到了兴趣对于学生学习的重要性,但在具体的教学实践过程中却不能很好地运用,在思想观念上仍未挣脱应试教育思维的束缚和限制,这便极大地消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严重甚至还会引发学生对某一学科的厌烦和抵触情绪。有鉴于此,笔者就依据自身多年教学实践与经验,从问题情境的创设、合作学习的开展以及多元评价的采取三方面着手,围绕基于兴趣培养的小学数学高效课堂的构建这一问题谈些看法,以望为广大教学同仁提供一些有益参考及借鉴。

        关键词:小学数学;兴趣;生活;合作学习;评价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小学阶段的学生年龄小,天性好动,好奇心、求知欲极为旺盛,兴趣更是这一时期学生进行学习与探索的内在动力源泉。对此,关于学习兴趣的培养被新课程改革着重指出。在课改背景下,要想切实提高小学数学教学的有效性,使学生真正取得进步和发展,教师就需基于兴趣培养来设计、组织并开展课堂教学活动,使学生对所学内容自发地形成期待视野,进而在好奇心和求知欲的驱动下自觉地投入到学习与探索活动之中,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品味到学习数学的乐趣和价值,才能促进学生的个性形成与全面发展。
        一、结合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境
        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学生学习数学的目的是能够将所学知识灵活运用于生活实践。数学新课程标准也强调,教师应注重从生活中抽象数学问题,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设计教学活动。基于此,作为小学数学教师,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结合生活实际,在依据学生思维水平的基础上进行问题情境的创设,以此来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的主动思考,进而为学生后续探究活动的开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在教学“可能性”这节之初,我先是利用课件展现了联欢会抽签决定表演节目的情景,并提问道:“采用抽签的方式,能事先确定自己表演什么节目吗?有哪些可能?分别是什么?”在学生围绕上述问题展开交流探讨并阐述了自己的想法后,我引入了一些生活实例,引导学生进一步体会了事件发生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如此,通过在导入环节结合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境,既引发了学生的积极思考,又拉进了学生与数学间的距离,极大程度地强化了学生的学习动机。


        二、树立学生主体,开展合作学习
        新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要求教师切实发挥好自身的引导和促进作用,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亦要在深刻领会课程标准的基础上,从学生的学习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出发,采取适当的方式引导学生进行合作学习,使学生亲历知识的探究过程,以充分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深入理解掌握。
        在教授“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这一知识点时,我先是引导学生回顾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公式及其推导等旧知。之后,为了进一步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在引入了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概念后,我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从既定的生活情景中抽象出求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这一数学问题,继而通过观察思考、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等活动,亲历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不仅有效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主性,而且还进一步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价值,实现了师生、生生间的有效互动。
        三、采取多元评价,激励学生进步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常以分数作为衡量学生学习成果及能力高低的最主要方式,极大地忽视了对学生学习过程中所表现出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考量,这便极大地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作为小学数学教师,我们应基于兴趣培养对传统的课堂教学评价方式进行大胆革新,从多个角度、多个层面对学生的学习结果及过程进行综合考量,以激励学生进步,促进学生更好地发展。
        为将评价的激励、导向、反馈、驱动等功能充分且有效地发挥出来,教师应运用多种评价策略,并以自己的动作、表情、神态等激励学生,促使其积极、主动、深层次地参与到数学学习活动中来。比如,我们可以在纸笔测验的基础上,引入口头激励评价、课堂表现评价、课后活动评价、成长袋评价等多种评价方式。其次,我们还应特别重视学生自评、生生互评和师生互评,使与数学学习活动相关的各主体都切身参与到评价活动中来,以营造愉悦、轻松、开放、包容的学习氛围,激励学生不断进步并超越自我。
        总而言之,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路径和方法是多样的,作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促进者,教师在小学数学教学的过程中应当因时而变,与时俱进,立足于学生的学习特点和实际的学习需求,有意识地为课堂注入一些趣味元素,不失时机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将学生学习的主体价值充分发挥出来,从而促进高效课堂的有效构建与生成。
        
        参考文献:
        [1]李新纳.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研究[J].科技资讯,2017,15(18):183-184.
        [2]李新.浅谈小学数学课堂兴趣的培养和策略[J].数码设计,2017,6(11):159.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