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方菁
中共福州市委党校,福州350014
摘要 :如何破解当前全球治理体系构建的难题,面对全球治理体系范式的失灵中国开创性的提出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本文旨在通过运用戴维?伊斯顿(David Easton)的政治生活系统分析方法阐释人类命运共同体对构建全球治理体系做出了何种贡献以及如何加速构建全球治理体系。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在国际关系交往的实践中产生的,近年来随着国际关系发展的不断深入,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内涵也在随之丰富和发展,闪耀着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光芒。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提出对构建全球治理体系贡献巨大,从政治系统分析框架上克服了原有治理体系的弊端,为人类命运发展擘画了一幅美好蓝图;在实践和理论上都为构建全球治理体系提出了深刻关切。
关键词:人类命运共同体、全球治理体系、政治系统分析
随着全球一体化进程的加速,各个国家(地区)的利益更加紧密的联系在一起,交通发展、经济贸易往来、全球环境等因素的推动下,人类共同面临的困境和发展问题也愈发明显,构建全球治理体系成为必然。以资本主义国家为基础的国际政治关系中,全球治理体系的主要话语权和治理主动权掌握在西方发达国家手中,发展中国家及地区的话语权相对薄弱,在国际社会中能够获得的利益较少、主动权较低。“由于受自身理论内在单一的统治意识、实践中的利益冲突以及参与主体之间话语权失衡等现实因素的制约,全球治理体系正日益暴露出忽视甚至无视世界历史运行规律和全球生产力发展趋势的缺陷。”[1]
如何破解当前全球治理体系构建的难题,面对全球治理体系范式的失灵中国开创性的提出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 2012年至今,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在国际重要场合及会议中提及“人类命运共同体”,向世界展示全球治理的“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于此同时,中国通过“和平与发展”的外交原则、“一带一路”发展战略等实际行动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为构建全球治理体系做出了巨大贡献。本文旨在通过运用戴维?伊斯顿(David Easton)的政治生活系统分析方法阐释人类命运共同体对构建全球治理体系做出了何种贡献以及如何加速构建全球治理体系。
一、现行全球治理体系失灵的原因分析
当前全球治理体系的参与者是全球各个国家(地区),然而在资本主义世界中国际关系交往以国家综合实力为基础,发达国家参与全球治理的深度和广度都高于发展中国家。以美国为例,二战以后美国的经济快速发展,冷战形成的“两级格局”美苏在世界范围内的利益冲突主导了全球治理体系的发展,国家利益成为了大国竞相争夺的目标,第三世界及发展中国家在全球的利益只是主导大国的陪衬甚至是牺牲品。随着像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的崛起,国际政治力量对比加速调整,“现行全球治理发展的主要困境表现为:相关机制发展缓慢,治理效果不佳;主权国家承诺意愿较低,集体行动困境凸显;全球治理领导力缺失,美国‘脱群现象’频发。”[2]原有的全球治理体系发展呈现疲软态势甚至“逆全球化”也初见端倪。
在国际政治发展过程中,全球治理体系失灵是如何造成的?笔者选用政治生活系统分析框架进行探讨。戴维?伊斯顿的政治生活系统分析框架多用于国家内部政治系统,本文将首次把该理论运用于国际政治领域,通过逻辑推演分析当前全球治理失效的原因。
(以戴维?伊斯顿政治生活系统分析为模型的全球治理体系分析模型,注:本文的全球环境为全球经济政治生态等多种环境的总称 图1)
政治系统的输入广义上包含了所有对政治系统有影响的事件,狭义上只包含对政治系统最有影响的输入才有实际意义;输入的是需求和支持。在伊斯顿的理论中需求有两种来源:环境和系统自身。第一种需求来自系统外部的全球环境,全人类的需求多种多样,在国际关系当中的以国家(地区)为单位进行交往,因此各个国家的需求和支持就成了全球治理体系中的输入。第二种需求是全球治理体系自身,目前以大国为主导的全球治理体系囊括了西方多个发达国家和个别发展中国家,这些国家的需求比外部全球环境的需求更为直接,对全球治理体系造成的影响更大。
支持来自于国际社会中的各个国家(地区)和集团对全球治理体系的参与者、制度和行为准则的态度,可划分为积极和消极。积极支持能够巩固现有的全球治理体系,推动现有体系持续运作。消极的支持可以体现为对治理体系做出的国际政策和行为准则的无视甚至是反对。消极支持输入会对治理体系内部形成压力,治理体系内部可以对消极支持的压力进行应对和消解,一旦消极支持的压力过大则有可能瓦解治理体系。
回应即全球治理体系的输出,全球治理体系内部和外部的需求及支持构成了其运作的动力,迫使参与全球治理体系的国家做出回应。可以分为积极输出和消极输出。积极输出指奖励输入者对治理体系构建和运作有利的行动,在国际关系中可以表现为获得自己国家(地区)在国际社会中的政治经济利益,比如我国2020年刚刚签订的RCEP,致力于大力推动以东盟为主导的区域经济一体化合作。消极输出则表现为全球治理体系参与者对需求输入者的需求采取负面行动,可以是忽视需求或者提出制裁及不合作。因而全球治理体系中权威性输出来源于参与治理体系的主导大国的国力,该输出具有一定的威慑力但理论上并不具备强制性。联合性输出则更无强制性,主要指参与国利用国际观念、国际政治行为准则和国际政治伦理为基础的政策,该政策的实施完全依靠各国(地区)的国家行为自觉。
反馈是输出回到输入的过程。输入者在收到输出者的反馈后会做出进一步的判断和行动,构成新的需求和支持重新回到治理体系中。反馈的程度、速度和效果反馈效果都会形成影响,从而直接或间接影响全球治理体系。由此一个完整的全球治理体系的政治系统闭环就形成了,国际社会的发展就在这样一个全球治理体系的框架中不断前进与发展。
以2020年爆发的新冠肺炎为例,随着国际交往的深度发展,新冠肺炎肆虐全球时没有一个国家能够独善其身,此时新冠肺炎就成了全球共同面临的巨大问题,各国(地区)对抗疫情就是最大的需求输入。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在应对新冠肺炎采取的是消极的态度和措施,在传染性高发的病毒面前,特朗普为首的共和党政府不仅不对本国的疫情加以控制,放任疫情的发展和蔓延,导致全球经济的衰退、全球发展停滞。伴随着疫情的快速蔓延,国际政治出现动荡,许多国家内部无法抵挡疫情发展导致自身政治体系面临崩溃;更多发展中国家、第三世界国家在面对疫情时的向国际社会寻求更多的帮助却得不到回应。放在政治系统分析框架中,本文前面论述的最大的需求“防抗疫情”输入到全球治理体系中,治理体系的主要参与国家进行回应和处理,但应对疫情大部分发达国家的并没有予以相应的积极措施即没有输出甚至对中国等国家采取了负面措施。因此反馈到输入者当中,输入者需求得不到满足,支持部分开始衰退,国际舆论对美国及西方个别国家的指责开始出现。
再看全球治理体系内部,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大国忽视了对全球疫情的积极应对,疫情开始时对全球经济影响甚微,但随着疫情的蔓延和人类健康问题的凸显,全球经济开始受到影响,发达国家经济呈负增长,这对资本主义国家追逐利益的本质无疑是巨大的打击,冲击着他们的政治经济体系,因此西方各国同样开始重视疫情及经济复苏问题。然而此时美国依然没有采取积极地应对措施,新冠感染人数和死亡人数屡创新高,不仅美国本土经济衰退、就业率下降、社会动荡,由于美国在全球国际社会的影响力深远,美国本土的经济政治问题波及欧洲及世界各国,全球治理体系内部主导国家之间的政治问题开始凸显。如前文所述,治理体系内部同样有需求和支持,当主导国家对美国的措施开始感到不满和不配合时,全球治理体系内部的政治压力慢慢展现并从内部打击直接原本就没有强制性的的治理体系,治理体系内部的不协调导致输出部分无法统一,输出的无效造成反馈无效,需求得不到满足支持部分同样开始施压,全球治理体系在内部和外部双重压力之下无法运作导致失灵。
全球化进程仍在持续,但全球治理体系的无效会导致全球发展的衰退,这不仅影响国家(地区)间政治经济交往和国家(地区)的国际地位,甚至会影响一个国家内部的政治体系运行。美国2020年大选以拜登为首的民主党政府再次登台,特朗普的败选原因复杂多样,但对新冠肺炎的管控失效、国内因疫情就业率大幅降低、民众生活困难等问题无疑给共和党选举造成了政治重创。因此构建一个公平高效的全球治理体系是各国(地区)共同面临的问题,各国(地区)在构建全球治理体系的同时也在影响着自己本国内部的政治系统。
二、人类命运共同体为全球治理体系提供了新范式
1.人类命运共同体是构建全球治理体系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以人类命运共同体为理念的全球治理体系分析模型 图2)
2017年9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在金砖国家工商论坛开幕式上的讲话中指出:“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深入发展,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你输我赢的零和游戏不再符合时代逻辑,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成为各国人民共同呼声。”[3]这句话简明扼要的阐释了当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现实逻辑,点明了以往全球治理体系实效以及人类命运紧密相连、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必然趋势。
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是将全人类的命运紧密结合在一起,将全球环境视作一个整体,“世界经济的大海,你要还是不要,都在那儿,是回避不了的。想人为切断各国经济的资金流、技术流、产品流、产业流、人员流,让世界经济的大海退回到一个一个孤立的小湖泊、小河流,是不可能的,也是不符合历史潮流的。”[4]在这片汪洋大海中,每个国家(地区)参与全球治理体系的机会、利益、发挥的作用都是平等的。
出发点的同一性。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框架下的全球治理体系分析模型中,输入端为全球各国(地区),各成员将自己的需求输入治理体系中。在此全球治理体系中,体系主导为全球各国(地区),外部输入主体和治理体系主体具有同一性,在这一体系中协商、对话将各自的需求有机结合在一起而非简单叠加,为自己国家争取利益的同时顾及其他国家的利益、全球共同利益。可见,人类命运共同体框架下的全球治理体系全球各国(地区)有同样的出发点——本国利益和他国利益;全球各国(地区)的利益有相同和矛盾的地方,根据马克思主义辩证统一理论——个性中有其共性,通过在治理过程中的协商、交流等方式,寻求各个国家(地区)各自的利益当中存在着的共性就是全球共同利益。因此人类命运共同体框架下的出发点——全球利益和各国(地区)利益取得了同一性。
落脚点的同一性。
在人类命运共同体框架下的全球治理体系当中,参与治理主导的国家范围扩大至全球各国(地区),因此在治理全球性问题时各个国家以自己本国(地区)的利益出发,朝着全球共同利益方向努力,在此过程当中各国利益都能体现;在此基础上提出的国际政策、国际法令和国际行动(反馈)都能够体现利己性与利他性,也更能够得到各个参与国家(地区)的支持,全球治理的执行力、同步性进而提升,输出端即全球治理体系的落脚点的同一性也能够体现。同一落脚点——全球利益和本国利益反馈到各国(地区)后会增加对全球治理体系的支持,可以加速全球治理体系的运作和有效性,新的需求也会不断提出,形成新一轮循环。以往的全球治理体系的落脚点在于主导参与国(地区)的利益,对于全球所有的国家(地区)在全球事务中的利益没有取得同一性,因此在共同应对国际问题事会出现治理体系疲软甚至失灵,如同在大海航行中没有方向一般无力。
人类命运共同体为全球治理体系提供了具有共性的出发点与落脚点,以全人类的利益为出发点,以全人类的发展为落脚点。在整个系统运作过程当中亦实现了“输入——治理体系——输出”三端的主导参与者的同一性,形成动态循环的体系,对于全球性的问题的解决和全人类的发展进步能够起到推动作用。
2.人类命运共同体让全球治理体系更具凝聚与活力
习近平总书记2018年在联合国日内瓦总部演讲时提出的中国方案“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共赢共享。”为人类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指明了一条前进的道路,拨云见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目前“全球增长动能不足”、“全球经济治理滞后”、“全球发展失衡”是世界经济长期低迷,贫富差距、南北差距问题更加突出的根源;中国方案在于坚持创新驱动,打造富有活力的增长模式;坚持协同联动,打造开放共赢的合作模式;坚持与时俱进,打造公正合理的治理模式;坚持公平包容,打造平衡普惠的发展模式。[5]在这样一个发展范式下要求一个协同高效的全球治理体系,人类命运共同体为理念的全球治理体系更加具有凝聚力和活力,全球合作协同性和实践性更高。
全球创新驱动,打造富有活力的增长模式应当以全人类的需求为出发点,找到创新发展的内生动力,这样的创新更具活力和生命力,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出发点(输入)恰好为创新提供了现实需求和方向,能够为全球发展提供不竭动力。协同联动,打造开放共赢的合作模式需要全球各个国家(地区)打破壁垒,以开放的心态参与国际性事物,在人类命运共同体推动下参与构建的全球治理体系的国家(地区)的范围将会逐步扩大,当各国(地区)朝着共同的方向(输出)迈进时,各成员的参与度和配合度也会随之增加,协同联动的效果更加明显。坚持与时俱进,打造公正合理的治理模式需要各个国家(地区)共同参与全球治理, “政治上,相互尊重、平等相待。各国体量有大小、国力有强弱、发展有先后,但作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一员,各国都有平等参与地区和国际事务的权利,涉及大家的事情要由各国共同商量来办。”[6]由此方能体现治理的公正合理性。坚持公平包容,打造平衡普惠的发展模式即要求各个国家(地区)在参与全球治理的过程中能够获得本国(地区)的切身利益,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坚持的一个重要原则就在于合作共赢,各个国家(地区)都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成员,在治理框架内应摒弃零和博弈的思维,从全人类的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将本国人民和他国人民的利益有机结合起来形成超越加乘效应的全球共同利益,从而实现全球各国(地区)均衡发展、全球共同发展进步的美好愿景。
3.人类命运共同体为全球治理体系提供了行为准则
人类命运共同体既是一种理念也是国家在国际政治生活中的方法论,为全球各国提供了一个行为准则。“我们要坚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坚持全球事务由各国人民商量着办,积极推进全球治理规则民主化。”[7]这个论述中要求各个国家(地区)在思想层面要建立一个共建共享的治理观念,在应对全球事务时要本着协商开放的态度交涉,在治理规则的制定和落实中要始终坚持民主原则。人类命运共同体为全人类的发展谋划了一条道路,为全人类的发展找到了一个明确的方向。在这条道路上需要全球各国(地区)人民携手一道、勠力同心;始终秉持“天下一家”的概念,在相互理解、求同存异的基础之上为全人类的发展和进步共同努力。
相较于西方主流的三大外交理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论和行为准则更具实践性和创新性。人类命运共同体在国际关系准则当中以合作为主体,在行为方面避免了不必要的争端,通过共同合作共赢的方式打造一个和平美好的世界。同样,人类命运共同体在构建国际合作时的出发点为本国(地区)与他国(地区)利益的有机结合,在实现本国利益的同时要兼顾他国利益,在国际组织运行当中具有相当大的动力和活力,能够避免出国际组织名存实亡的现象。在各国(地区)实际利益与合作共赢的理念之上,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概念让利益上的合作为国家间的关系增加了稳定性,理念上的共识更为国家间的合作增加了主观关联性。由此可见,人类命运共同体为国际社会的发展提供的道路更具稳定性和合作性,实现了对西方主流外交理论缺陷的理论、现实和伦理超越,为各国(地区)间的合作提供了切实可行的行为准则。
三、人类命运共同体加速了全球治理体系的现代化进程
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发展愿景是构建一个美丽的人类世界家园。在这幅美好图景下各个国家(地区)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紧紧相依、紧密相连,我们生长在同一片蓝天下,应当把全人类对世界的美好向往变成可以预见的现实生活。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全球治理体系现代化已成为了必然趋势,朝着全球共治共享的方向迈进,人类命运共同体对这一进程起到了推动和加速的作用。
1.人类命运共同体为推进全球治理体系现代化提供了思想指引。近年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国际过个重要场合提及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和实践方案,向世界各国人民、政要阐释中国方案和中国智慧,得到了极高的赞誉。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指引着行动的方向。“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已然成为推动全球治理体系变革、构建新型国际关系和国际新秩序的共同价值规范。”[8]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正逐步在世界范围内被接受,这为构建全球治理体系现代化提供了思想基础,为打造一个人类共同的家园提供了理论和思想支撑。
2.人类命运共同体为推进全球治理体系现代化提供了组织基础。人类命运共同体不仅仅是中国提出的国际关系理念,中国更是用实际行动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为全球治理体系现代化提供了组织基础。2018年5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中央外事工作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讲话就表明“‘一带一路’建设是我们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实践平台”。[9] “一带一路”建设成果丰硕,沿线国家的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正在加速推进,地区交通和经贸往来不断增长,地区经济持续繁荣发展。“‘一带一路’倡议及其核心理念被纳入联合国、二十国集团、亚太经合组织、上合组织等重要国际机制成果文件。作为2017年中国最重要的主场外交活动,‘一带一’国际合作高峰论坛的成功召开,标志着‘一带一路’建设框架下最高规格的官方国际对话机制建立起来。”[10]可见,中国在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发展中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和实践,为构建全球治理体系现代化提供了一个优秀的组织范本。
3、人类命运共同体为推进全球治理体系现代化提供了行动范式。十九大报告中强调指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11]习近平总书记又提出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五个“要”作为行动范式:即要相互尊重、平等协商,坚决摒弃冷战思维和强权政治;要坚持以对话解决争端、以协商化解分歧;要同舟共济,促进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要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要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12]中国共产党从外交原则、外交方式、经济、文明、生态等五个方面提出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行动范式,在此基础之上全球治理体系的新面貌也展现在世人眼前,全球共治共享的未来指日可待。
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中国共产党对人类社会发展极具前瞻性的思考和实践,实现这一美好愿景需要全球各个国家(地区)不断努力克服各种壁垒、不断协同合作才能够实现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在国际关系交往的实践中产生的,近年来随着国际关系发展的不断深入,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内涵也在随之丰富和发展,闪耀着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光芒。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提出对构建全球治理体系贡献巨大,从政治系统分析框架上克服了原有治理体系的弊端,为人类命运发展擘画了一幅美好蓝图;在实践和理论上都为构建全球治理体系提出了深刻关切。人类命运共同体在推动构建全球治理体系现代化的进程中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道路曲折但前途光明,在中国及全世界各国(地区)的携手努力下,人类命运共同体将推动全球治理体系的现代化发展,实现人类社会发展的雄伟蓝图。
参考文献:
[1]刘同舫.人类命运共同体对全球治理体系的历史性重构[J].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版),2020(05):5-13.
[2]赵义良,关孔文.全球治理困境与“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时代价值[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19(04):101-106.
[3]新华网:习近平在金砖国家工商论坛开幕式上的讲话(2017年9月3日)(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8-01/24/c_1122305265.htm)
[4]新华网.习近平主席在世界经济论坛2017年年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EB/OL].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7-01/18/c_1120331545.htm,2017-01-18.
[5]王政淇.习近平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智慧启示全世界[EB/OL].http://world.people.com.cn/n1/2018/0124/c1002-29784566.html,2018-01-24.
[6]王寅.人类命运共同体:内涵与构建原则[J].国际问题研究,2017(05):22-32.
[7]新华社.习近平在中法全球治理论坛闭幕式讲话[EB/OL].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29080750917380427&wfr=spider&for=pc,2019-03-26.
[8]王政淇.习近平日内瓦演讲一周年:世界为何青睐“人类命运共同体”[EB/OL].http://politics.people.com.cn/n1/2018/0117/c1001-29771064.html,2018-01-17.
[9]人民网.习近平在中央外事工作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讲话[EB/OL]http://cpc.people.com.cn/n1/2018/1017/c64094-30345410.html,2018-05-15.
[10]新华网.“一带一路”五年成就辉煌[EB/OL].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8-08/17/c_1123287186.htm,2018-08-17.
[11][12]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EB/OL].http://www.gov.cn/zhuanti/2017-10/27/content_5234876.htm,2017-10-27.
作者简介:李方菁(1990-),女,山东潍坊人,中共福州市委党校,党建教研部教师,研究方向:党建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