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妮
佛山市顺德区容桂蓓荭幼儿园, 广东 佛山 528305
摘要:在“娃娃家”角色扮演游戏中,教师通过适时介入、丰富的材料准备、生活经验积累等方式帮助幼儿更好的融入角色,从而培养孩子喜欢上扮演角色,增强角色意识,从而遵守游戏规则。
关键词:角色游戏;趣事;分析;指导
1 游戏背景
儿童心理学家指出:角色游戏是3-6岁幼儿最典型、最重要的游戏。对于这一时期孩子的生活、学习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然而具有强烈的模仿性是小班幼儿的特点,角色游戏能让幼儿不断模仿成人的行为,创造性地用自己理解的方式反应周围现实生活的一种游戏。语言、动作、社会交往、生活经验等方面都会在角色游戏扮演中促进孩子不断进步。但是,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是随意性强,生活经验少,且刚刚接触游戏,游戏规则还不够清晰。所以扮演游戏会角色表现力差,游戏水平较低。针对小班游戏特点,在班上设置了角色游戏区域-----“娃娃家”,通过“娃娃家”游戏让孩子更好的体验游戏“规则”就是社会生活的规则,从而培养孩子喜欢上扮演角色,增强角色意识,从而遵守游戏规则。
2 片段一
区域活动时间又开始了,小谭、小姝、小蔡、小谢今天选择了“娃娃家”,小谭说:“我是爸爸。”小姝说:“我是妈妈,小蔡你扮演宝宝吧。”小蔡听了点点头说:“好啊。”小谢说:“不要,不要,我也想扮演宝宝。”小蔡说:“不要,我也想扮演宝宝。”就在他们争吵的时候,老师正想过去干预,就在这时小蔡说:“我们石头、剪刀、布吧,谁嬴了谁当宝宝!”于是小谢点头同意。猜拳结果小谢输了,于是小蔡高兴地当上了宝宝。小谢虽然不太满意结果,但是还是笑了笑,愉快的接受了,扮演起客人。
案例分析:
从游戏中可以看到,活动中孩子间发生矛盾与冲突是难免的,原因是什么?因为孩子在家是小大王,家长百般依顺,来到幼儿园和同伴相处,大家都不会谦让,在这种情况下发生矛盾,多数是因为自己想要的需求没有得到满足。在游戏开始环节前,小蔡和小谢发生矛盾,老师并没有介入,给与幼儿更多的解决问题的机会。让幼儿自己发现问题、用自己的方式解决问题。小蔡想到了石头剪刀布的方式,还得到了对方的尊重理解,并解决了问题,大家友好相处,遵守规则。孩子在家都是以自我为中心,当幼儿与同伴发生矛盾时,学会解决问题的同时,也开始学会思考问题,并学会遵守社会游戏规则。
案例策略:
解决与同伴间的矛盾是孩子学习与人交往的重要途经之一,当孩子发生矛盾时,教师要适时干预,引导幼儿学会与同伴协商,并清晰表达自己的想法,学会互相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把解决问题的权力交给幼儿。让幼儿成为游戏的主人,这样才有利于幼儿的交往能力更好发展。
3 片段二
在游戏进行过程中,小米端起托盘,到美工区拿了几个一次性杯子,又去玩具区拿了一些细小的玩具,然后把小玩具倒进每个一次性杯子里,跟着就端起托盘,每个区去问:卖苹果汁了,谁要苹果汁?每个接到苹果汁的小朋友都喝得“津津有味”。小米来到我身边说:“老师,你要喝果汁吗?”我说:“我喜欢喝芒果汁,你有得卖吗?”小米说:“我只有苹果汁。”我说:“你可以想想办法吗”。小蔡点点头就回去娃娃家,片刻后她拿了一杯“芒果汁”,递给我。我说了声谢谢后,看见杯子里放了很多黄色颗粒的小玩具。我喝了一口笑着对小米说:“味道好极了。”小米满意的点点头回到区域继续进行游戏。
案例分析:
在区域活动中教师与幼儿是相互互动的,而不是单纯的运用老师的角色进行指派,由于小班幼儿年龄小,自控能力差,对游戏材料的认识不足。根据小班幼儿具体形象思维特征,老师要跟随孩子一起融入在角色游戏中,用游戏中的角色提升孩子的思维和想象力,才能让幼儿得到更大的进步空间。
案例策略:
《纲要》指出,教师应该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教师应该理解幼儿,孩子的每一个行为,每一个问题都有他的原因,要深入了解孩子的身心特点及发展水平,站在孩子的立场思考问题,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小米自发的制作果汁完全是她平时生活中的观察从而模仿出来,完全是孩子自发内心的想法和愿望,教师应满足孩子的愿望并给孩子提供自由的活动时间与空间,提供丰富的材料,顺应幼儿探索活动,促进幼儿全面发展。
4 片段三
今天娃娃家是小贤、小汶、小言进入游戏,后来小铜也加了进来,只见小汶穿上围裙说:“我扮演妈妈。”小贤带上眼镜说:“那我扮演爸爸。”接着,爸爸妈妈争抢着都要炒菜煮饭,你不让我,我不让你。而两个“宝宝”谁也不管的在玩玩具。看到这一幕,我轻轻的走过去,问:“你们爸爸妈妈平时在家是怎么分工合作的?是不是争抢做事的?”小贤说:“我爸爸妈妈会一起商量。”小汶说:“我家里是妈妈煮饭,爸爸帮忙照顾弟弟。”小贤说:“那我照顾宝宝,妈妈煮饭吧。”然后,他们相互点点头,自己去做自己的事情了。妈妈忙了一会儿,煮完饭就说:“今天宝宝很乖,我煮了番茄炒鸡蛋给宝宝吃。”说完,妈妈端了两个碗给宝宝。吃之前还不忘提醒两位宝宝:“小心烫哦。”然后一家人愉快的进餐了,吃完饭还不忘提醒宝宝要擦嘴巴。
案例分析:
孩子在家里是被照顾的对象,在照顾宝宝方面有一定的经验,所以孩子们能很好的迁移到游戏中。幼儿也有了一定的角色意识,煮饭给宝宝吃,准备餐具有模有样,开始时虽然出现角色分工不明确的问题,不懂得分配任务,在老师的引导下,两位宝宝之间通过沟通解决了问题。
案例策略:
在游戏进行中,孩子往往会忽略了真正生活中角色的定位,这时师幼共同回忆游戏出现的问题,谈论解决的对策。让孩子回忆现实中爸爸妈妈的情景,从而让幼儿模仿,促使孩子更加感兴趣进行游戏。比如:“爸爸妈妈在家是怎样分工合作的 ?”“爸爸妈妈在家是怎样互相帮忙的?”在师幼的谈话的过程中,不仅能丰富幼儿游戏中的相关语言,也让幼儿回忆生活中的经验,从而提高幼儿的游戏水平。
5 结论
首先教师适时介入,丰富游戏进程;教师“介入游戏”的实际问题是有效指导幼儿游戏的关键因素,“介入”与“不介入”只在一念之差,教师要做到适时介入,做到不打搅,不干预幼儿游戏。那如何在幼儿需要介入或不需要介入时做出正确的判断,满足幼儿的发展需要呢?教师要根据现场的情景进行介入,把自己融入在角色中,和孩子一起扮演游戏,不能以教师的角度进入,更不能影响孩子的游戏成果。
其次:选择材料适合幼儿,促进能力发展;游戏材料是幼儿活动的支持者,是游戏活动正常开展不可缺少的物质提供,幼儿是在与游戏材料的相互作用下获得发展,进步起来的。材料的数量与种类比较丰富,能较大力的推动幼儿自主游戏活动有意义的进行下去。而材料不足的话则影响游戏的进程与效果。老师投放低结构的操作材料,比如:一次性杯子、透明胶、剪刀、纸皮、画笔等供幼儿充分利用。
最后也需要生活经验积累,促进游戏发展;幼儿的生活经验,决定了孩子在角色游戏中角色扮演的深度。孩子生活经验少,扮演角色时就缺少语言表达何情感表达。平时,教师可以通过视频重现角色情景,让幼儿观看视频,了解更多角色的谈话与情景交流。也可以邀请不同职业的家长来园进行父母进课堂活动,让孩子了解父母的工作情景和家庭情景,这样孩子才能更好的在游戏中模仿与学习。另外,在游戏中,老师应更多地支持幼儿的自主游戏,给以幼儿充分自主权,在一旁观察、引导,推进游戏更深发展,培养幼儿的兴趣。
参考文献:
[1]李秀眉.冯晓霞.3-6儿童学习和发展指南[M]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
[2]秦艳.“甜品屋趣事”案例分析与指导[C]2020年基础教育发展研究高峰论坛论文集 2020.12.
[3]田丽.对小班角色游戏材料提供的探索研究[J]考试期刊2014(24).
[4]王爱芳.浅谈幼儿园区域游戏中教师的介入[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6,(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