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课《变压器》——探究性教学设计

发表时间:2021/8/4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1年四月10期   作者:陈名
[导读] 《变压器》是人教版选修3-2第五章第4节的内容
        陈名
        人大附中深圳学校  广东省 深圳市 518119
        摘要:《变压器》是人教版选修3-2第五章第4节的内容,本节通过实验探究并结合理论分析,认识变压器的结构,原理和变压器基本规律,是本章的重点之一;从整个高中物理来看,本节既联系电磁感应,又为下一节电能输送做了铺垫,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是高考的热点之一。变压器这一节课不仅涉及物理模型的建立,也涉及物理规律的探索与验证,因此可以作为很好的物理实验课。
关键词: 变压器   实验探究    
一、教材分析
1、教学重点:1.变压器的结构和变压原理
                  2.变压器两端电压与匝数的关系。
2、教学难点:变压器原副线圈电压与匝数的关系
二、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掌握了电磁感应的知识,学习了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了解了互感现象,为学习变压器原理打下了基础。学生已经具备了基本的电学实验能力,并且在验证牛顿第二定律实验过程中对控制变量法有较深体会,为本节课实验探究变压器的基本规律做好了准备。
三、实验教学目标分析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变压器的结构
2)掌握变压器的工作原理和基本规律
2、过程与方法
1)提高学生观察、推理和分析能力
2)提高合作交流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
2)培养独立自主的探索精神
本节课设计亮点

        通过探索性实验,培养学生探索物理知识的能力。中学物理实验有大量的验证性实验,旨在让学生通过实验去验证某一规律。为了培养学生探索物理知识的能力,在教师反复尝试,确定难度适中,实验可行性强之后,多让学生进行探索性实验,这正是新课改的理念所倡导的。

四、教学过程
环节一:新课引入
        生活用电有效电压是220V,而我们使用的各种用电器额定电压各不相同,学生们很自然地联想到本节课的标题,意识到变压器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教师展示不同的变压器,并向学生说明,别看它们的体积差异巨大、且外形各异,他们的基本结构和变压原理都是一样的。这样很自然地将物理学习融入生活情景中,并很好地激发了学生学习探究变压器原理的好奇心。
        
环节二:头脑风暴与实验验证
        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让学生进行思维实验,重点复习两个电磁感应的问题:
1.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
2.如何增大感应电流

通过演示实验,学生增强了对电磁感应现象的认识,巩固了之前学习的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接下来教师会让学生通过拆装可拆式变压器,自主阐述可拆式变压器的主要结构原线圈,副线圈和闭合铁芯,并得到结论,变压器的工作原理是我们学习过的互感现象。这一过程对接下来探究变压器电压和匝数的关系做好了准备。

环节三:探究变压器电压和匝数间的关系
在最初的老教材中,这一部分内容是理论推导得出的,学生较不容易理解,容易养成只记结论的习惯。新教材中增加了探究性实验,对学生而言,较之老教材更为直观和具有可操作性,然而其探究过程教材中并未具体给出指导意见,为了让学生能够更好地从理论过度到实践,并从实践中获得能力的提升,需要教师的进一步引导。


1.科学猜想 教师首先让学生猜想——变压器副线圈输出电压U2和哪些因素有关系?大多数学生可得:U2与U1、n1 、n2都有关。
2.确定研究方法 教师提醒学生,这里我们要研究的变量有三个,如何研究?引导学生类比牛顿第二定律实验方法,得到实验方案——控制变量法,即每次控制两个变量,研究第三个变量和输出电压的关系。

3.实验探究 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探究原副线圈的电压和匝数间的关系。经过小组讨论,学生可以得出以下实验过程:
(a) n1 ,n2一定,探究U1对U2的影响:
(b) U1, n1一定,探究n2对U2的影响:
(c) U1, n2一定,探究n1对U2的影响:

教师首先演示(a)组实验,即原副线圈匝数不变时,改变输入电压U1对输出电压U2的影响,数字演示器上的数字便于学生观察并记录。接下来让学生自行探究(b)、(c)两组情况,学生对所得到的多组数据进行分析,得到结论:
U1/U2n1/n2
通过第一步科学猜想,第二步确定研究方法,第三步进行实验探究,层层递进的方式,让学生通过与变压器“零距离接触”,再在此基础上进行科学猜想,教师引导下学生自主得出可行的探究方式,最后通过实验探究和数据分析得到结论,培养了学生的推理能力、分析综合能力、实验能力以及合作精神,体现了新课改的要求。
环节四:理想变压器模型的建立
教师展示三个问题
1.原副线圈没有通电,电能是如何从原线圈转移到副线圈的?
2.为什么我们实验得到的结果是U1/U2n1/n2,U2总是偏小,而不是教材上我们看到的U1/U2n1/n2呢?
3.变压过程中有哪些可能的能量损失?
        学生通过讨论分析得到其原因。教师由此介绍理想变压器,并由学生小组讨论推导理想变压器的功率、电流关系。
        这个教学设计让学生基于实验现象得出建立理想模型的重要性,强调理想物理模型的建立突出了事物的主要因素、忽略了事物的次要因素。建立理想模型不仅可以使问题简化、处理方便,也能够反映和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最后将理想变压器模型和之前学习的质点模型,点电荷模型,光滑平面,不计空气阻力等理想模型并提,让学生体会物理研究中建模这一重要方法。
环节五:与实际结合,设计电压互感器和电流互感器
        问题一:如果需要测量很高的电压,为保证测量者安全,该怎么办?
        问题二:如果需要测量很大的电流,为保证测量者安全,该怎么办?
        这两个问题是变压器原理的延伸,再一次将物理学和实际生活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让学生再一次感受生活中处处有物理,感受物理学的魅力所在。对于学生来说,在掌握了本节课的内容后,要设计出电压、电流互感器并不困难,从中学生能再一次感受到成功的喜悦,从而提高学习物理的积极性。
五、教学成效分析
本节课在新教材的基础上,进一步细化了探究实验的过程,强调了控制变量法,与之前的学习遥相呼应,实验步骤清晰,可行性强,大大降低了学生实验探究的难度,也使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体会到了成功的喜悦,对变压器的变压原理和本章难点掌握得更加牢固。比起教材上理想变压器的结论,实际实验结果中输出电压U2比理想值小的情况进行了分析,培养了学生学习探究的兴趣和实事求是的精神。
针对难点问题,通过教师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分三步递进,即科学猜想,确定研究方法和实验探究,可以很好的突破难点。这样做,有利于学生深入了解物理现象、理解物理概念和规律、掌握物理公式的使用条件。通过学生小组讨论,使学生消除头脑中的片面的、错误的认识,对物理规律的理解和掌握更加牢固,同时培养了学生的推理能力,分析综合能力以及合作精神。

参考文献:王辉生 .浅谈变压器的探究性教学设计 《中学教学参考.理科版》[J]2010.05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