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艺娟
华中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湖北省武汉市,430079
摘要:二十世纪初埃米尔·雅克-达尔克罗兹(Emile Jaques-Dalcroze)创立,作为世界三大音乐教育体系之一的达尔克罗兹教学法。其中“体态律动教学”“即兴创造” 等理念,充分发挥了学生主体的情感性和创造性,为小学舞蹈课堂教学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教学实践方法。本文在对达尔克罗兹教学法与舞蹈之间本质及关系阐述的基础上,对此教学法在小学舞蹈教学中的实际运用进行具体分析及探索。
关键词:达尔克罗兹教学法;小学;舞蹈教学
舞蹈教学固守的程式化和技术化的培养经验及技巧,导致部分学生对舞蹈课堂产生消极的思维情绪定势,而对于培养兴趣爱好、提高想象力、创新力、审美能力及情感表达能力的小学舞蹈课堂,应充满生命力及创新力。有关达尔克罗兹教学法在小学课堂的运用已有不少研究,例如:《达尔克罗兹音乐教育理论与实践》,等纵向地论述了达尔克罗兹教学法中律动教学历史脉络、发展变化及横向地阐述其在全球范围的移植与音乐课堂运用等问题;《幼儿舞蹈教学指导》、《舞蹈基础教程》都是对律动运用于幼儿舞蹈课堂教学中的探索,皆仅仅对律动形式进行基础性分类,未落实到舞蹈课堂教学并结合具体课例操作层面进行分析探究。鉴于此,本文从舞蹈艺术本体出发结合达尔克罗兹教学法,及小学学生学习特点及心理运动特征,对达尔克罗兹教学法运用于小学舞蹈课堂教学的具体课例进行理论解构分析和思考,从而推动小学舞蹈课堂的生命力与活力。
一、达尔克罗兹教学法与小学舞蹈教学的联系
(一)达尔克罗兹及其教学法简概
达尔克罗兹在其音乐教学早期,便发现学生在传统音乐教学方法下仅从机械的理论、技术角度掌握音乐,致使练习获得的高超演奏技术却与音乐美感背驰。且在无法按标准速度进行演奏,却能极富节奏感日常行走的学生身上发现,大部分学生听赏音乐时能较为本能自然地产生,例如:点头、摇晃有节律的肢体反应。由此,他认为“内心思想与身体活动两者之间必定存在着某种直接反应。”[ 曹理,何工.音乐学科教育学[M].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12):348]在一系列的设计试验改革启发下,达尔克罗兹教学体系最终构建形成。体态律动学、视唱练耳和即兴创作三个内容为其重要组成部分。在通过对人体基本节奏速度练习、身体的各部分配合、头脑与身体间的协调及对动作的控制与反应、时间与空间、紧张及放松结合练习的教学要点下,形成学生从音乐听觉的接受,从而用身体动作表现音乐及感情至发展头脑思维精神的紧密联系。
(二)两者的本质联系
“体态律动学”作为达尔克罗兹教学法中的核心部分[ 谢嘉幸,郁文武.音乐教育与教学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10):131],使学生通过身体律动来体验节奏感,培养学生对音乐节奏、音乐内在美的细腻感受和敏捷反应能力。这一观念也助力于舞蹈的创作和表演发展之中,正是二十世纪初达尔克罗兹发现深藏于身体中的节奏本质,芭蕾被结束了十九世纪以来黯然失色的僵化状态,且其将节奏与身体的潜在关系上升至与情感、生理与心理之上[ 涂远娜.达尔克罗兹理念与高师学前教育专业舞蹈的教学研究[J].教师,2009(10) ],邓肯率先举起了反对芭蕾舞蹈程式化与过分技巧的展示,主张舞蹈建立表现情感和精神生活的新形式,促使越来越多舞者对舞蹈中节奏、律动与情感的关系产生了新认识,这才唤醒了舞者“炫技”致使舞蹈发展停滞不前的现实问题。可见,唯有将舞蹈本质属性——抒情性作为出发点[ 隆荫培,徐尔充.舞蹈艺术概论[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1997(04) :21],才能促使舞蹈艺术不流失停滞于时间长河中。因此,达尔克罗兹教学法身体中节奏律动的本质,与舞蹈本质为舞蹈教学出发点观念有着不谋而合的潜在关联。
达尔克罗兹曾强调,“音乐是情感的直接反应,节奏(律动)仅仅是用来为自动化表达情感的音乐的运动和力度层次载体。”可见,音乐中对情感的表达抒发,根据节奏动律运动产生与音乐的共鸣,也可发展对于细节的观察感受,影响审美精神,培育心灵观念的优良,这正是达尔克罗兹教育法所望达到的真正目的,也恰为其体态律动学说的宗旨及根本出发点。小学舞蹈课程的开发设计也应从舞蹈本质——抒情性切入,以学生内心感受、情感的表达与想象及理性的组织为出发点,在音乐听赏下,通过身体律动产生的节奏作为人体身心统一的有效外化表现和生命力象征,形成学生身体与精神心灵连结的通道。从而才符合舞蹈课程中美育对人知、情、意培养的效用,助于学生听觉、感觉、动觉、思维、审美情感的有效培养。
教师也应由浅入深对学生运用身体律动衍生出的多样节奏进行引导启发,唤醒对于学生内在情感的抒发表达,从对传统机械的模式化舞蹈组合的模仿和重复训练中解放,助于学生审美能力与审美价值的形成,人文素养、实践能力、舞蹈表现力、及创新力的共同发展,致使综合能力得以提升。例如:在利用音乐歌曲《动物叫声》设计小学舞蹈课教学活动时,不仅仅是使学生模仿体验不同动物美化后的运动形态,理解动律背后所蕴含的节奏知识,并掌握进行表演实践。更重要应让学生通过趣味性舞蹈游戏的教学方法,将自身多样化的所感所想运用不同形态动物运动动律进行正确表达。如果达尔克罗兹所说的“节奏是音乐的脊梁”,那么舞蹈作为一门运用人肢体动作传情达意的艺术,律动便是舞蹈的命脉,节奏为载体的律动更为舞蹈的生命根基。将达尔克罗兹的教学法运用于小学舞蹈课堂教学,便是从舞蹈本质出发,让学生在音乐节奏中探索身体律动,激发对身体探索的好奇心与享受舞蹈本质魅力的兴趣,这也是成为激活舞蹈及舞蹈课堂教学生命力的关键通道。
二、达尔克罗兹教学法对小学舞蹈课程内容设计的启发
(一)开展舞蹈即兴练习活动的思考
艺术的本质在于创造,它是艺术生命的根蒂[ 党允彤.吴晓邦舞蹈教育思想研究[M].北京:北京日报出版社(原同心出版社),2018(09):162],在艺术课程的教学中也应注重对学生创造力的培养,最大限度调动学生的能动性及敏感的感受力和多样化的思维能方式。“即兴”也是达尔克罗兹教学法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因此,在结合达尔克罗兹教学法进行舞蹈课程时也应注重即兴练习的活动设计,从而在知识学习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学生想象力及运用知识开发创造的能力。如何在舞蹈课程内容中恰当引导学生进行即兴?进行怎样的即兴活动?成为了值得教育者思考的问题。
拉班通过“力效”理论,对律动与舞蹈的关系进行科学地阐述,并能借鉴于舞蹈课程的即兴活动当中。“时间、力量、空间和流畅度”四大成分,是构成力效的基本元素。
达尔克罗兹曾提出,完成身体动作需肌肉能量、空间、时间三者的完美综合。因此,在音乐的时间进程中,探索运用多元的力度、幅度、维度、方向来表现音乐、传情达意极为必要的,唯有正确探索平衡时、空、力三者,才能进行有控制地正确节奏律动。因此课程内容设计者可以通过时、空、力为课程活动内容的切入点,其为舞蹈动作多元呈现的主要形式,也以律动展现为载体,更是人内心思想情感的外化展现。以此进行扩展加深让学生从亲近的生活出发,顺其自然地进行舞蹈课程中即兴活动的开展,从而在对神秘莫测的时间、空间、力度进行无限探索中激发学习热情,提升思维创造能力。在即兴活动引导中应具有启发性地保证学生在课程知识的基础上进行自由动律及自由意志的体验。舞蹈界的编舞大师——魏格曼,在拉班的“力效”理论基础上进行了实践细化,提供了通过不同音乐的变化进行即兴的方法,或走步、跑步、跳跃、旋转纯动作地进行重心、方位、空间、时间、节奏的即兴训练,结合此种用身体运动的自然动作进行基本练习,也符合小学学生可胜任的范围之内。因小学生骨骼肌肉较为脆弱,身体控制及能力较欠缺,但根据皮亚杰的儿童发展阶段理论,该小学年龄阶段的学生获得了守恒能力,能将事物的特征以连续体的形式予以分类。因此从学生身边感兴趣出现频率较高较为熟知的事物出发,使抽象音乐具象化,运用较为通俗易懂的教学语言,从而培养学生对生活细节的观察及感受力,逐步提高认知水平、审美能力。
(二)设计并分析具体课例
在笔者进行《动物叫声》的课例设计中,游戏导入环节由教师带领学生手手相连围成圆圈,根据音乐节奏每小节前四拍进行踏步、拍手等身体自然动作的基础性地感受,并在第二遍音乐认识中每小节的后四拍加入跟随音乐中动物的模拟叫声对动物声音进行模仿的连锁学习,在音乐段落之间的主歌部分仍然保持跟节奏进行原地不动的拍手动作。教师在圆圈中间手拿铃鼓进行音乐节奏的拍打及动作提示。从而较好地在此环节达到热身活动综合训练的效果,以此对音乐节奏旋律进行初步感知,并产生好奇和兴趣,以便加深学生对该音乐节奏旋律的敏感程度;在结束两遍音乐的热身练习后,教师引导学生跟随音乐节奏在每小节的后四拍,利用音乐歌词中所提的动物,对其二维造型形态进行模仿想象,同时教师保持进行造型变化的提醒及运用游戏竞赛法,使学生在竞赛气氛中进行展示,从而提高兴趣、培养表现能力。随后在二维造型的基础上鼓励启发学生跟随音乐节奏,进一步对动物走路运动行为进行联想开发,在教师节奏提示下进入三维动律的探索。通过对动物造型至动物运动动律的模仿想象内容设计,引导学生自发性地在空间维度的变化中,对歌词中不同动物进行模仿,感悟到多样化身体造型姿态及发现趣味性动律的规律,在自发性舞蹈的空间维度探索变化下达到对音乐节奏下身体律动的初探。
接着将学生分为两组进行轮流展示表演的课程活动方法,以相互启发、实践性较强的方式,在紧张与放松教学要点下两组学生互相直观观察学习,拓展思路。一组同学盘腿而坐跟随教师提醒的节奏进行轻重缓急地拍手,若条件允许可以自由选取不同材料的乐器进行个性化地联觉综合性学习。同时,教师引导另一组学生对自己所喜爱的任意动物运动形态进行模仿,在学生根据老师和同学拍打的节奏和音乐因素的变化下,灵活调整模仿联想创作自己喜欢的动物走路或者运动的行为。由此,通过空间范围的加大及随音乐因素变化产生动作力度的变化,并配合动静张弛结合交替,便于对个体差异及见解较大差别的同学群体中相互观察判断,激发发散思维及求异思维。寓教于乐的舞蹈教学使学生在动、玩、乐中提升思维敏捷及流畅。身体律动得到进一步开发,并不自主地情知互促,不知不觉中产生并赋予了动律不同的情绪及故事。
随后,学生在初步产生轻重缓急的节奏动律还未感知注入情感的基础上,告知并启发学生强化情绪这一要点,通过一步步地语言感化引导让学生为自己所扮演的动物注入情绪情感,身心合为一体,回归抒情这一本质灵魂,通过对动物的身体律动想象模仿表达内心想传达的故事或情感。主观的不同情绪情感在音乐伴随下,通过动作空间、力度变化在“动物身体”的不同形态、律动中进行呈现,达到节奏中进行情绪表达开发的即兴创造,以便对已学内容的理解运用,在知识的递进强化中激发学生想象能力,培养创新意识及胆识。
发展同学间的合作意识,多元性、综合性自评、互评相结合的课程评价方式,也是促进课程氛围和学习热情的有力因素,课堂最后重新播放一首新音乐,并伴随音乐开展8人一组的小组合作农场动物舞会,鼓励学生在动物舞会中进行两人、三人或多人的创作互动。加深在时空力的变化及与他人配合的因素变化下对不同律动认识和探索挖掘,提升学生对知识的重组能力和综合的思维能力,并对舞蹈即兴创作能力的培养。在学生的相互沟通下以便加深对知识的认识与理解,同时也加强了舞蹈课程的人文属性。伴随教师的总结点评,助于学生对知识在解构重组后形成正确恰当认识。
各门艺术学科之间在审美体验和人文体验上是相互关联,在课程上某些领域也应为学生提供从整体学习各门艺术的综合性机会,因此,留下的作业便是通过绘画的形式,让学生能为自己心中的动物,设计一套动物舞会的舞蹈礼服。发挥通感联觉的作用,与课程内容紧密联系,利用学生直观的视觉因素来辅助低年级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的方式更好进行动物形态动律了解思考。
此种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不再强调技巧的掌握,从触手可及的生活中进行取材,运用学生对于熟知和喜爱的动物为切入点进行课程活动展开的中小学舞蹈课堂内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及热情。且舞蹈作为以动作为主要手段的艺术,通过达尔克罗兹教学法的启发,着重强调在舞姿造型、运动动律的探索基础上,进行时空力的改变创新,从点到面、面到体、静至动、模仿至创造、由易到难对学生身体感受节奏,进行即兴律动的无限开发,并对学生表现能力、思维能力、注意力反应力、审美创造力及意识有效提升,从而回归舞蹈抒情本质,进行学生内心所想所感的表达抒发,对学生进行综合性学科的美育教育。
三、结语
达尔克罗兹教学法对我国艺术教育课程的发展与创新,具有巨大的借鉴和指导作用。其中以节奏为载体的律动是舞蹈中不可或缺的舞蹈艺术表现手段之一,更是外化展现舞蹈艺术的本质所在,因此无论教学对象为中小学的舞蹈教育亦或高校舞蹈专业学习者而言,课程设计需要以舞蹈艺术的抒情为本,更好将亲身感受的生活经验转化为舞蹈课程学习的要素。也应以学生为主体,以逐步递进的方式引导学生在各种趣味教学方法下,进行时空力延伸发展的探索实践,以便最终用肢体动律作为更好进行情感诠释外化的载体。因对此课例的设计和分析尚属于理论思考层面,而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还应结合教学群体所处环境,针对不同具体年龄段及心理发展水平、接受程度对教学法进行仔细观察及灵活调整。
参考文献:
[1]隆荫培,徐尔充.舞蹈艺术概论[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1997.04
[2]曹理,何工.音乐学科教育学[M].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12
[3]芦笛.中小学音乐教学法类型研究[D].河南大学.2004.05
谢嘉幸,郁文武.音乐教育与教学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10
[4]涂远娜.达尔克罗兹理念与高师学前教育专业舞蹈的教学研究[J].教师,2009.10
[5]杨立梅,蔡觉民.达尔克罗兹音乐教育理论与实践[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1.01
[6]苏佳燕.浅谈达尔克罗兹教学法在舞蹈教学中的运用[J].北方音乐,2015.08
[7]党允彤.吴晓邦舞蹈教育思想研究[M].北京:北京日报出版社(原同心出版社),2018.09
[8]马晓锐.达尔克罗兹体态律动教学法在小学音乐课堂中的应用--以娄烦县实验小学为例[D].中北大学,201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