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静 徐凤
山东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山东 济南 250002
曲阜师范大学 山东 日照 276826
摘要 全球生态环境日趋恶化已为世界各国敲响警钟,环境保护成为影响人类未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问题。国民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生态环境的好坏,加强公民的环保教育是全球生态环境保护对策的有效手段之一。日本的环保教育包括学校、社会和家庭三个方面,具有迅速性、全民性、持续性三大特点,值得深思和借鉴。
关键词 日本;环保;教育
1、引言
20世纪60年代以来,世界范围内的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日益严重,尤其本世纪来全世界不断出现气候异常,发生酷暑、洪水、干旱、飓风和台风的规模及造成的灾害也在扩大。另一方面,由于人类过度生产、生活活动而导致的惨痛环境事件频繁发生。“全球变暖”、“臭氧层破坏”和“酸雨沉降”三大全球性环境问题正在威胁人类的生存,也让我们越来越意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环境问题和环境保护逐渐为国际社会所关注。1972年6月5日,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召开的“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是世界环境保护史上的第一个里程碑。斯德哥尔摩人类环境会议是全球环境教育运动的发端,随后环境教育开始体现在各国政府工作中,并逐渐形成全球性的环境教育行动。1977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在前苏联的第比利斯召开了政府间环境教育会议,各国初步意识到环境教育在教育中的重要性。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WCED)发布了《我们共同的未来》,1992年的地球高峰会议(Earth Summit)提出了《21世纪议程》(Agenda 21),使环境教育成为世界公民必备的通识,也是国际社会共负的责任。《21世纪议程》提出了环境教育的重要任务:重新确定教育方向,以适应持续发展的需要;提高公众的意识;进行培训等,从而对整个人类社会的环境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就亚洲而言,日本的环保教育虽起步较晚,但成效较高,其独特的环保教育给世界各国提供了良好的典范。
2、日本环保教育的内容
孩子是未来世界的主人,他们环保意识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未来的环境状况和环境走势。纵观世界,许多国家的环保教育卓有成效,其中也包括我们的近邻日本。日本的环保教育概括起来主要有如下几点:①家庭教育中有优秀的环保教育传统,注重幼儿的环保教育,使孩子从小养成亲近自然、保护自然的习惯,并渗透到日常生活当中;②学校开设专门的环保教育课程;③社会上建有专门的环保教育场所;④家庭、学校、社会三者的环保教育形成严密有机的整体,相辅相成。在日本,国民的环保意识已经成为社会的道德标准和行为规范之一。
2.1学校的环保教育
日本人认为:“玩是孩子的天性,应该让孩子玩,让孩子自由发展。”“学校既是学生的读书场,也是学生的玩乐场。”读书也罢,玩乐也罢,都必须有好的环境,让学生在良好的环境中培养良好的环保意识和习惯[1]。首先,日本学校的环境都非常好,校园内打扫得干干净净,种植许多花草树木、教室里也是窗明几净,这让学生们切身观察和体会到优美环境给身心带来的感受;其次,日本的学校开设环保教育课程,以理论指导为出发点,在课程设置中穿插众多关于环保的知识,让学生基本掌握相关理论和知识;再者,不仅在学校由老师讲解环保知识,还通过家长联席会等组织形式,把环保教育落实在具体行动中,家庭与学校共同参与,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提高环保教育意识和参加环保实践活动。总之,日本学校的环保教育具有舒心享受—理论学习—实践掌握—舒心享受这种良性循环的严密体系。
2.1.1注重培养孩子亲近自然
孩子成长的特点决定了亲近自然的重要性。通过与自然界的直接接触,唤起孩子内心深处对自然的亲近感和敬畏感,使孩子萌发渴望保护环境的强烈意识。比如学校通过组织学生郊游、爬山、游泳等活动让孩子切身接受太阳、空气、水和大地的洗礼及爱抚,让孩子感受大自然的美好。通过让孩子养花、种草、种植庄稼、饲养小动物等,使孩子从感性上理解阳光和水的作用,理解动植物的生命价值,养成亲近自然生物的习惯,这就在无形中渗透了环保意识。
2.1.2政策导向
1985 年至 1987 年日本的中央教育审议会提出了四个教育改革审议报告。报告指出,学前教育应对儿童进行自然、社会生活、卫生、健康、语言、音乐、手工等教育,而相关课程都要注意培养儿童“敬畏大自然”的心理素质,也要使儿童逐渐弄清人与自然的相互关系[2]。因为环保教育的对象首先是青少年,所以日本的中央教育会主张但凡相关的课程,都要结合环境教育加入相关知识的渗透,就是从国家政策的层面要求加强儿童的环保意识,即从孩子抓起,从小处抓起,从具体抓起,从基础抓起。
2.1.3课程设置
著名的《贝尔格莱德宪章》明确指出,环境教育的目的是让人们“认识并关心环境与环境问题。同时,为解决当前面临的问题,为防患于未然,培养世界的人们掌握作为个人与集体所必需的知识、技能、态度、意愿和实践能力”。还明确规定了环境教育课程的具体目标,就是关注、知识、态度、技能、评价、能力、参与。日本的学校都确立了环境保护教育的基本理念,采取综合课程的形式,把环境课程具体结合到相关课程或学科中去。让学生多渠道、多视角去认识、感悟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及具体好处。这样做不仅有利于形成直接、全面、立体的环境意识,而且有利于增强解决问题的能力。日本的大学也几乎全都开设“环境科学”这门课程[3],内容包括地球、土壤、海洋及各种污染的现象、原因、防治方法等等,这些课会让你觉得环境科学不是科学家的事情,它就是你的生活,需要你从日常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做起,从自身做起,潜移默化中增强了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
2.1.4家长联席会
在日本,家长联席会的家长充分参与学校管理,沟通家长与学校之间的联系,也是学校环保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日本的学校每月都进行一次资源回收。在这一天,学生和家长会把家里的废纸、旧报刊杂志、纸质牛奶盒、塑料瓶等可利用的废弃物都带到学校回收,虽然是免费的,但可以让学生切身感受到资源再生利用的重要性。联席会负责把这些旧的可再生的废弃物收集起来,卖掉后所得的款项都用于给学生改善学习环境或者添置学习用品。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和家长都自然地增强了环保意识。
2.2社会上专门的环保教育场所
在日本,环保教育已经深入到社会的每个角落,每个县、市几乎都有学习环保知识的场所。这些场所都有自己独特的环保理念和宗旨,有的发挥地理优势,依山傍水而建,有的采用先进的节能材料,但目的都是教育人们加强环保意识。举例来看:一,京都市环保中心的主要特点是让人们认识到垃圾成山和气候变暖这两个严峻的环境问题,中心所在的建筑物本身就是环保展览,大量采用了节能设施,如太阳能发电、地热利用、外墙隔热等技术设施,并使用了大量的天然环保建筑材料。二,日本第一大淡水湖—琵琶湖曾经受到污染,当地政府在湖边建起了琵琶湖博物馆,以增强人们保护水资源的意识[4]。
三,还有许多财团法人、企业也利用自身优势,建立具有自我特点的环保教育场所,为公众提供了解环保的机会。四,还有一些地方,在远离市区的自然山区开设了户外教育中心专用教育基地,让学生们去体验户外教育。这些地方景色美丽,植被茂密,野生动植物众多,学生们在亲身体验优美环境的同时也提高了自己的环保意识。
另外,数量众多的环保志愿者活跃在这些场所。他们热心环保事业,工作态度积极认真。不仅在这些环保教育场所,志愿者们在日常生活中,也非常积极地宣传和践行环保理念,并且带动更多的人参与到环保行动中来。
2.3家庭环保教育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 家庭环保教育有利于提高家庭生活环境质量,也有利于社会整体环境的改善。以家庭为单位进行环保教育,能够与学校相呼应,而且有助于良好的环保生活习惯的养成。同时,也能够将良好的环保意识坚持和继承下去。日本的家庭教育中,环保教育占据了很大一部分,家长们会身体力行地给孩子渗透相关的环保意识,带动孩子保护环境的积极性。比如,在日常生活中,家长主动把垃圾分为可回收和不可回收两大类,让孩子从小学会垃圾的分类;在日常用品中,家长会主动告诉孩子哪些东西是再生资源制造的,哪些不可再生的,让孩子从小懂得资源的重要性;在日常玩耍中,家长会鼓励孩子主动挖沙子、玩泥巴等等,让孩子从小体会到自然万物带来的快乐并学会保护自然;在户外活动中,家长会主动陪伴孩子观察动物、植物、土壤等自然生物,让孩子从小明白自然与自己切身相连;在家庭学习中,家长会积极教育孩子节约学习资源、不能浪费纸张等学习用品,让孩子从小养成节约资源的好习惯。总之,家长们随时随地教育自己的孩子从小要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爱惜生活。
3、日本环保教育的特点
3.1迅速性
现在的日本环境优美、空气清洁、水质清澈。但历史上的全球十大环境污染事件中,日本就占了三个。分别是1953-1956年的水俣病事件、1955-1972年的骨痛病事件、1968年的日本米糠油事件,可见历史上的日本环境曾经多么恶劣。但日本的环境在较短时间内又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并得到了长久有效的保持,这与日本人对环境保护的快速行动是密不可分的。上述三大环境污染事件发生后,日本议会和政府紧急颁布了一系列环境保护法律:《工业用水法》(1956 年)、《防止大气污染法》(1968 年)、《限制噪音法》(1968 年)、《防止水质污染法》(1970 年)、《限制振动法》(1971 年)、《防止恶臭法》(1971 年)等等。1970 年修订出台的《公害对策基本法》进一步强调,在经济建设中必须坚守“环境优先”的原则,保护国民身心健康和生存环境是日本环保立法的唯一目的。此后数年间,几乎所有的主要工业城市和大城市都制定了防止公害计划,并最终全部完成,成效非常显著[5]。1980年,日本加入并签署了此前国际社会的每个环境条约。1993年颁布了《基本环境法》,2000年颁布了《促进循环利用社会形成的基本法》,2008年颁布了《生物多样性基本法》。在此期间,1997年签署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京都议定书》,旨在通过减少温室气体防止全球变暖。在2008年的洞爷湖峰会上,环境与气候变化被视为主要问题之一,成为旨在实现低碳社会的重要峰会。
3.2全民性
环境教育关系到到人类生活的各种领域,与每一个人的生产活动息息相关,因为日本全体国民对环境的关心、参与和身体力行,才会出现现在日本的优美环境。日本人的环保意识已经深深地影响了全体国民的生活习惯,渗透到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构成社会的基本单位——家庭业已成为环境保护的前沿力量。比如自觉对垃圾进行分类,按照规定的日期处理不同的垃圾;吃饭尽量自带便当,吃干净所有食物,用可以清洗并能重复利用的餐盒;出门购物时自己带纸袋或者布袋,尽量少用或者不用塑料袋;出门进行爬山等活动时,自己带回垃圾;选择用手绢代替面巾、餐巾纸;家庭自制堆肥灌溉门前的花草树木,既减少了污染,又增加了原料利用。日本全体国民就是这样时时刻刻、无处不在地保护着日本的环境。
3.3持续性
环保教育要想收到成效,持续坚持是必不可少的。日本的环保教育做得非常成功,还在于它渗透到了国民人生的每个各个阶段。在价值观形成的儿童时期,对环保教育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在青壮年时期也要接受公司财团的环保理念、参加实际的环保行动;在老年时期,也要持续地不断接受新的环境保护法的教育。社会各种媒体、舆论都在不遗余力地进行宣传和倡导环保。
日本环保教育的持续性不仅体现在公民一生中,也体现在政府的坚持中,从上世纪50年代到现在,每届日本政府都非常重视环保教育,随着工业科技的发展及全球新的环保问题的出现,日本政府也在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针对新的环境问题制定新的环保法律。2003年7月颁布的《促进环境保护动机和环境教育促进法》,旨在促进环境保护和环境教育的动机,以建立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社会。政府,公司,私人组织等之间的合作得到了扩展,环境教育也得到了进一步加强。 由于对增强功能的需求不断增加,2011年6月又颁布了修订后的法律。具体而言,在法律目的上追加了“协作举措”的推进,作为地方自治团体推进框架的具体化,制定了“协作举措促进环境教育”的行动计划,在学校教育上进一步充实教育内容,在人力资源认证业务的注册目标中增加了协作者的认证,环境教育教材的开发等。另外,引入知事体验自然机会以及民间团体NPO 等参与环境行政及协同努力的认证体系和支援事业型环境保护NPO的活动等[6]。这种持续性、全方位、立体式、渗透式环保教育模式为当今的环境治理树立了典范。
4、结语
在政府、社会各界和每个国民的共同努力下,日本成为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相协调的典范。虽然日本在战后也一度出现了环境恶化事件,但后来的环境保护取得了巨大成就,这与日本多年来坚持的环保教育密不可分。环保教育是一项任重而道远的工作,需要社会、家庭、学校三者的全力合作与沟通。为了保护丰富的自然环境并将其传承给我们的子孙后代,建立一个能源高效利用、对环境负担较少、可持续发展的社会至关重要。公民通过各种机会学习环境问题,并自愿积极地参与环境保护活动,特别是对担负二十一世纪任务的儿童的环保教育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日本的环保教育经验对加强我们的环保教育理念,增强公民的环保意识是很好的学习和借鉴,因为环保教育功在当今,利在后世。
参考文献:
[1]俞天任.冰眼看日本[M].北京:语文出版社,2009.101-128.
[2]吕达.当代外国教育改革著名文献(日本澳大利亚卷)[M].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3]程风苓.日本的环保,很苛刻,很温馨[EB/OL]. 2011https://wenku.baidu.com/view/99c0a7d9d15abe23482f4d44.html.
[4]湖南省水资源研究和利用合作中心樱花项目出访总结报告 [EB/OL]. http://www.sino-jp.com/stuReport-2184-453.html
[5]赵国青.外国环境法选编(第一辑下册)[M]. 北京: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978- 989.1131-1176.
[6][日本]環境教育等促進法. https://www.eic.or.jp/ecoterm/?act=view&serial=4123.
【作者简介】
1、林静(1971—),女,汉族,山东龙口人,硕士研究生学历,职称:副教授,单位:山东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研究方向:日语语言文学,日语教育。
2、徐凤(1973—),女,汉族,山东枣庄人,硕士研究生学历,职称:教授,单位:曲阜师范大学,研究方向:日本文学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