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秀
西南交通大学 人文学院 四川成都 611756
摘要:自白涤洲先生调查关中方言近90年来,关中扶风方言中端精见组在齐齿呼前的分合经历了见组独立、端精合流,到端精见合流的演变,这一演变路径与其他官话方言区的有所不同,是该方言点独有的演变路径。见组[?][??][?]的读音在90年间没有发生变化,端精组发生了腭化,一方面是因为三四等韵有前元音[i],为腭化提供了条件。另一方面是因为扶风方言辅音声母除阻时气流较强,导致舌体与齿龈的接触面加大,与[i]相拼时更容易腭化,这是扶风方言端组舌尖塞音发生腭化,与其他官话方言不同的原因所在。
关键词:扶风方言 端精见组声母 齐齿呼 演变过程
Abstract: In the nearly 90 years of Bai Dizhou's investigation of Guanzhong dialect, The separation and combination of duan,jing,jian group in Guanzhong Fufeng dialect experienced the evolution of independent jian group,and duan,jing confluence,and then duan,jing,jian confluence. This evolution path is different from that of other Guanzhong dialect regions, which is the unique evolution path of this dialect point. See group [?] [? ?] [?] pronunciation has not changed in the 90 years, the duan,jing group had palatal happened, on the one hand, because before the third and fourth finals have vowels [i], provides conditions for the palate. On the other hand, when the consonant initials of Fufeng dialect are removed, the airflow is stronger, resulting in the enlarged contact surface between the tongue body and the gingival, which is easier to palatate when it is combined with [i]. This is the reason why the palate stopple of the tip of the tongue in the end group of Fufeng dialect occurs palatalization, which is different from other official dialects.
Key words: Fufeng dialect;the consonant group ofduan,jing,jian;Tongue-tongued shout; evolution process
一、引言
(一)扶风县的地理及人口
扶风县地处关中平原中部,在西安和宝鸡两市之间,东距西安110公里,西距宝鸡90公里。全县面积约751km2。全县地势南低北高,渭河从县境南部自西向东穿过,县北部有比较矮的千山余脉,漆水从县东北角流过。县内交通便利,铁路陇海线以及西宝高速公路等重要交通横穿县境,是通向大西北的必经之地。
扶风县共计15个乡镇,分别是城关镇、天度镇、午井镇、绛帐镇、段家镇、杏林镇、召公镇、法门镇、南阳镇、上宋乡、揉谷乡、太白乡、黄堆乡等,县城位于城关镇。县内有205个行政村,22个居委会。据2005年的统计数据显示,扶风县总人口约46万,汉族人口占绝大多数,少数民族人口少于200人。
(二)扶风县的方言归属
扶风县所属的关中地区方言,根据语音差异可以分为“西府话”和“东府话”。西府话属于中原官话秦陇片,东府话属于关中片。扶风县隶属宝鸡市,差不多位于西安市和宝鸡市的正中,根据《中国语言地图集》的分区,扶风方言属于中原官话秦陇片的“西府话”。
(三)本文研究对象
端精见三组字在齐齿呼前的分合是关中方言声母演变中的一个重要现象,因为在关中方言中,中古端组(端透定)字不与撮口呼相拼,精见两组字在撮口呼前一律腭化为[?][??][?]三母,没有例外。但是端、精、见组声母在齐齿呼前的读音却相对比较复杂,没有全部腭化,各个方言点有不同的演变模式。通过描写这三组字的演变过程,不仅可以反映语言中声韵搭配时互相影响的深度和广度,同时也可以反映地域方言特点的演变规律,体现共同语特点的演变规律之间的互动关系。
对这一问题的研究最早有白涤洲(1954)和刑向东(2007),二位学者对关中不同方言点中端精见三组字在齐齿呼前的演变模式都有比较详细的描述。鉴于两位学者的学术成果比较早期,且语音在数十年的时间中很可能已经发生了变化,因此本文选取关中地区西府方言扶风话为研究对象,在上世纪30年代白涤洲先生的调查成果——《关中方音调查报告》的基础上,参考其中有关扶风方言的记载,然后与今天扶风方言端精见组声母在齐齿呼前的读音[ 本文作者的母语为扶风方言,居住地为扶风县城关镇,该镇位于县内的核心位置,也是县内的经济文化中心,可视为扶风方言的代表点。]进行对比,描写近90年间关中扶风方言端精见组在齐齿呼前分合的变化,并给出可能的演变路径。
邢向东,黄珊(2007)指出,“由于古定、从、群三母字在关中话中送气与不送气的情况比较复杂,它们在齐齿呼韵母前的发音部位和方法是:不送气则随端精见母,送气则随透清溪母。邪母、匣母分别与心晓合流,为了描写和讨论集中起见,下文在描写时不再单独提出定从群邪匣五母。”经过检验,扶风方言古定、从、群、邪、匣五母在齐齿呼前的实际发音与关中的整体规律一致,因此本文在描写时,借鉴邢向东,黄珊的方法,不再单独描写古定从群邪匣五母字。
二、端精见组在扶风方言齐齿呼前分合的演变
(一)端精见组在今天扶风方言齐齿呼前的分合
中古二呼与现代普通话四呼的对应关系是:开口一二等对应开口呼,开口三四等对应齐齿呼,合口一二等对应合口呼,合口三四等对应撮口呼。本文研究的是端精见组在齐齿呼前的分合,因此我们以开口三四等为条件,找出《方言调查字表》中端精见组全部的三四等例字,综合分析这三组字在当代齐齿呼前的读音。端精见组在齐齿呼前的具体读音如表1所示:
.png)
通过上表可以看出,在今天的扶风方言中,端精见组在齐齿呼前分合的大致情况可以描写为:端=见=精。这说明端精见组字在齐齿呼前已经完全合流,腭化读作[?],[??],[?]。
此外我们可以看到,虽然精组绝大多数齐齿呼前的声母腭化读作[?],[??],[?],但是仍然存在少数例外字,例外字主要集中在精组止开三,深开三和效开三。对此我们给出的解释是:精组止开三读作[?],[??],[s]的例外字可能是由于舌尖声母影响了韵母,使韵母的元音舌尖化,进而失去了把舌尖声母腭化为舌面声母的条件。深开三以及效开三的例外字属于受到文读音影响后的结果,因为“寝”“侵”“緝”“鞘”四个字在扶风方言里不常用,现代汉语普通话的词汇进入扶风方言后,扶风方言承袭了普通话的读音。
(二)《关中方音调查报告》时代端精见组在扶风方言齐齿呼前的分合
上世纪30年代初,白涤洲先生对关中50个方言点的语音展开了调查,之后经过喻世长先生整理,形成了《关中方音调查报告》这一学术成果。《报告》中记录的端精见组在扶风方言齐齿呼前的读音情况如下所示:
.png)
通过上表可以看出,《报告》时代的扶风方言,端精见组在齐齿呼前分合的情况可以描写为:端=精≠见,心≠晓。具体表现为端精组读舌尖前塞擦音,见组读舌面前塞擦音:低=濟[ts]≠澆[?],梯=砌[ts?]≠敲[??],西[s]≠曉[?]。
三、从《关中方音调查报告》与今音的比较看端精见组字的演变过程
下表呈现了《报告》时代到今天,近90年间,端精见组字在齐齿呼前分合的情况变化,通过比较《报告》时代白先生的调查结果和今天的调查成果,可以帮助我们更清楚地展示端精见组字演变的过程。
.png)
总的来说,在关中方言近90年的历时演变中,见组字的读音比较稳定,一律读舌面前塞擦音、擦音。而端组字和精组字则在齐齿呼韵母前发生了变化,先后经历了腭化、合流的过程,最终绝大多数与见组字合流为舌面前塞擦音、擦音。
在扶风方言中端精见合流的顺序可能是,见组最先发生了腭化,由此独立出来,然后才是端组和精组开始腭化、合流,最后受到关中其他方言点精见合流的路径影响,三组字统一向见组的舌面前塞擦音、擦音声母靠近,合流为[?],[??],[?]。端精组在齐齿呼前合流与官话方言的演变方式有所不同,官话方言大多数是精见合流的演变趋势,这体现了扶风方言的独特性。
端精见组在齐齿呼字能够发生腭化,合流为舌面前音,三四等韵中的介音[i]在其中起了强有力的主导地位,不论是单独成韵还是处在介音位置,都对声母起了很大的同化作用。但是有一个问题是,元音[i]和舌尖塞音声母共存是比较普遍的现象,为什么在扶风方言中发挥了如此强大的腭化作用?刑向东,张双庆(2013)从关中方言的辅音发音特征给出了解释,是辅音的发音方法促进了腭化的发生。“关中方言辅音声母发音时,成阻有力,持阻较紧,除阻后气流较强,尤其是送气声母,除阻后有较长且强烈的气流呼出,在舌根或舌面部位形成强烈的摩擦。如果声母发音时接触部位的阻塞较紧,那么发塞音[t t?]时舌体与齿龈的接触面就会增大,从而导致声母与韵母及介音[i]拼合时发生腭化,而气流较强,又容易使其发生擦化。发塞擦音[? ??]时,如果用力较大,舌尖与上腭阻塞较紧,除阻时气流较强,同样容易导致舌体与上齿龈的接触面加大,舌尖进一步下移,从而发出舌面前塞音[? ??],或腭化为舌面音[? ??]。”目前来看,刑向东,张双庆二位学者的解释是可以采纳的。
四、总结
本文从历时层面分析了关中扶风一处方言的演变过程:在扶风方言中,齐齿呼韵母前辅音声母的腭化遵循端精合流、见组独立到端精见三组声母合流的演变路径。见组的读音一直读舌面音,没有演变,端精两组的演变过程可以描写为[t t?]——[ts? ???],[ts ts? s]——[ts? ??? s?],最后统一向[? ?? ?]演变。端精组发生在齐齿呼前腭化的原因一方面是因为三四等韵有前元音[i],为腭化提供了条件。另一方面是因为扶风方言辅音声母除阻时气流较强,导致舌体与齿龈的接触面加大,与[i]相拼时更容易腭化,这也是扶风方言端组舌尖塞音也发生腭化的原因所在。
参考文献:
[1]毕谦琦.扶风方言语音研究[D],2008.
[2]白涤洲著,喻世长整理,中国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编辑.关中方音调查报告[M].中国科学院,1954.
[3]邢向东主编.西北方言与民俗研究论丛[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4]邢向东,黄珊.中古端、精、见组字在关中方言齐齿呼韵母前的演变[J].语言学论丛(36).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135-136.
[5]邢向东,张双庆.近八十年来关中方言端精见组齐齿呼字的分混类型及其分布的演变[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42(5):57-64.
[6]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方言调查字表[M],新1版.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
[ [作者简介]淮秀(1998-),女,汉族,陕西宝鸡人。现为西南交通大学人文学院学生,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为文字学。]